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历史人文

《日本学刊》2016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cda3f5e

- 热点透析 -

 
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与中日关系(武寅)
中国全方位外交下的对日战略探析(杨达)
冷战后日本国家角色的转变过程分析——基于角色理论的探讨(程蕴)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经济与安全关系分析(崔健)
日共坚持立党理念及组织特色发展历程探析(吕耀东)
 
专题研究 -
 
日本的工业化轨迹与工业创新研究——后起者的视点(李毅)
日本经济的抗油价冲击能力分析——经济增长结构的视角(田洪志)
中韩FTA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基于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侯丹丹  [日]深川博史)
 
-基础文论 -
 
当代日本“共生”哲学理念解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王青)
关于明清时期钓鱼岛归属的国际法分析(廉德瑰)
 
学术信息 -
 
第二届“日本研究论坛”在京举行(封二)
《日本蓝皮书(2016)》《日本经济蓝皮书(2016)》发布(封三)



内容盘点

2016年第4期


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与中日关系

武寅

 

内容提要:中国关于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概括了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具体实现途径和方法,给纷繁复杂、被难题困扰的国际社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有两个中心词,即“和平”和“合作”,其“新”意体现于内含的时代性、实践性、自律性。这一新理念完全适用于中日关系。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对日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基本态度。这既是国际关系新理念在中国对日外交上的具体体现,又鲜明地展现出中日关系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学习研究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及其实践,对于凝聚共识,提高研究质量和资政水平,把日本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将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关系新理念习近平 治国理政 和平与合作 中日关系

作者简介:武寅,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全方位外交下的对日战略探析

杨达

 

内容提要:中国的全方位外交是新时期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的重要战略选择。日本的多重身份定位决定了它是考验中国外交智慧的一项重大课题。冷战结束至今,中日关系在纠葛中寻求协调,而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以及日本对华战略疑虑强化,使得两国纠葛情形更多出现于人们视野,并增加了协调的难度。为更理性把控中日关系,助力全方位外交,中国需找准双方在历史与现实冲突、文化与意识反差、“一山二虎”对峙、大战略同类别与异目标等方面的纠葛结点所在,从“核心利益底线思维”、外交路径拓展、地区多边机制深化、坚持不懈自强等路径来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对日战略。

 

关键词:中国全方位外交对日战略 中日关系 纠葛结点

作者简介:杨达,贵州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冷战后日本国家角色的转变过程分析

——基于角色理论的探讨

程蕴

 

内容提要:冷战后日本的国家角色经历了由“民生大国”向“正常国家”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主导东亚政治格局的两个重要双边互动结构——美日和中日,限定了日本所应扮演国家角色的内容,同时也制约了日本的对外行为。面对双重互动结构所形成的中美两国的对日不同角色期望,日本政府分别以角色交替和角色转换的手法来化解自身所承担角色的内在冲突,缓解了东亚地区局势的内在紧张。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日本政府明显背离了中国对它的角色期望,开始以一个现状改变者的面目出现。这种改变打破了东亚国家间原有的共同期望,加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感。安倍外交依旧处于“角色试扮演”的阶段,东亚国际政治格局并未像他所设想的那样完成角色的重新分配。日本最终只能回到安倍执政之前所确定的国家角色中去。

 

关键词:日本国家角色角色理论 安倍第二次执政 民生大国 正常国家

作者简介:程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讲师。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经济与安全关系分析

崔健

 

内容提要: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国家战略中经济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日本国家战略转变过程中,以往受到重视的经济与安全的关系似乎在发生变化。依靠军事力量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方式,成为近年来日本国家战略调整的主流方向。从经济手段与军事手段相互补充、经济力与军事力相互转化的关系来看,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继续对“吉田路线”和综合安全路径进行改进及拓展,和抛弃“吉田路线”而选择军事安全路线的两种具体表现,看似矛盾却存在内在同一性。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的经济与安全关系的变化,既有国际秩序变化等共性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定者对战略环境的判断以及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下降等日本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国家战略经济与安全关系 吉田路线 政治大国

作者简介:崔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共坚持立党理念及组织特色发展历程探析

吕耀东

 

内容提要:日本共产党坚持立党理念及组织特色,体现在其发展历程之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日共的发展是在曲折中有前进,在前进中有曲折。日共作为日本政党格局中重要的革新力量,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始终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长期艰难的政治实践中走“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始终保持共产党称号及立党理念,坚持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日本共产党立党理念 组织特色 独立自主 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日本的工业化轨迹与工业创新研究

——后起者的视点

李毅

 

内容提要:危机后的发展困境和对实体经济的反思,使工业创新成为当前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结构改革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工业国家的事实,并且把工业化视作一个经济体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广义历史过程,从历史的维度深入探讨工业创新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不仅便于人们从历史与未来一致性的角度认识日本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可能方向,而且有助于在战略的高度理解工业创新对于后起国家的意义。与后起者在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上的成败以及在新的发展方向选择上的作为相联系,工业创新本质上是一个内在于工业化及其相关的工业发展进程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变革性因素。符合国情的、扎扎实实的工业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日本成长为工业强国的基石,更是后起国家跨越贫困和中等收入陷阱所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工业创新工业化 经济转型 后起国家 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李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日本经济的抗油价冲击能力分析

——经济增长结构的视角

田洪志

 

内容提要:虽然日本对海外原油高度依赖,但在近30年的油价波动中并未显现严重的经济震荡。针对该现象,通过对日本GDP、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五部门以及特色行业的三层次递进分析尝试进行经济学解释,发现:1985年之前,日本经济尚符合油价上涨时GDP下降的典型特征;19862010年,油价上涨未给消费部门带来显著效应,却给投资以及出口部门带来正效应,由于消费部门的GDP占比下降,投资与出口部门的占比上升,最终造成GDP未发生明显震荡的结果。深入至汽车产业,油价上涨后日本的汽车出口显著增加,这是导致出口部门正效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合理的经济增长结构以及产品的低能耗特点是日本经济抵御油价冲击的重要支撑,而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与充足的原油储备。

 

关键词:日本经济油价冲击 支出法五部门 SVAR模型

作者简介:田洪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中韩FTA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基于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

侯丹丹 []深川博史

 

内容提要:运用GTAP模型对中韩FTA给日本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发现:中韩FTA生效初期,虽然中韩双方的关税调降力度并不大,但仍将给日本带来小幅的经济冲击。进入中期后,日本经济所受冲击将会十分突出,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较初期变动显著。而到长期,日本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将仅在中期基础上同方向、小幅变动。日本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出口变动会存在差异,但机械电子、化工塑料橡胶、纺织服装、矿物制品等产品的对外出口以及对中国、韩国的出口均将减少。

 

关键词:中韩FTA 日本经济产品出口 GTAP模型

作者简介:侯丹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深川博史,日本九州大学经济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日本“共生”哲学理念解析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

王青

 

内容提要:当代日本学界力图构建超越近代资本主义原理的“共生”理念,以人与人的“共生”和人与自然的“共生”为契机,建设消除人对人的歧视与压迫的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社会,其中以尾关周二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进行的理论阐述最有代表性。尾关分别采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交往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对资本全球扩张趋势的洞察以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观点,深刻批判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彻底解决以上危机状况,人类应该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作为哲学理念,构建人与人共同共生型社会和人与自然生态循环型社会。

 

关键词:“共生”理念尾关周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共同共生 多元共生

作者简介:王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明清时期钓鱼岛归属的国际法分析

廉德瑰

 

内容提要:日本外务省和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提出的明清史料不能证明历史上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他们根据的是所谓国际法原则,认为明清史料并不包含中国实效统治过钓鱼岛的有力证据。国际法的先占原则中,关于“无主地”的认定规则到19世纪发生了改变,而明清史料的大部分符合1617世纪欧洲国际法关于发现和先占的一般原则,日本用19世纪已经变化的国际法原则溯及1617世纪明清时期的历史事实,说明清的史料没有证明力是站不住脚的。明清时期中国岀使琉球的使节记载的钓鱼岛属于中国之界内的内容,特别是清朝晚期的国家版图都证明钓鱼岛在明清时期早已不是“无主地”,是已经由中国先占的领土,日本明治政府在19世纪末对该岛的所谓“先占”是违法的。

 

关键词:钓鱼岛归属国际法 先占 明清史料 册封使记录

作者简介:廉德瑰,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上一篇: 戴海斌|仕途得自“武”事的荣禄,谥号却为“文忠”
下一篇: 从钥匙孔中望去,世界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