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2025年第1辑/总第1辑
张冠梓 主编
2025年6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5250-8
内容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全新打造的一本学术集刊,旨在重点系统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编简介
张冠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目录
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 吴志成 刘培东
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国式现代化 郭辉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面向与路径 陆杰华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基于黄河治理的探索 赵可金
中国式现代化与外贸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殷晓鹏 肖艺璇
中国社会建设的动态整体论: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何雪松
中国农政结构的多重形态与理论阐释 叶敬忠
中国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转型路径及全球贡献 禹湘 胡文涛
内容摘要
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
作者:吴志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培东,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摘要:国家治理是全球治理的基础,全球治理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两者本质上是相互联系贯通的统一体。但是,当今时代,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并未自动形成,由两者需求不对称引发的对立不断加剧治理赤字。面对如何促进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良性互动的时代命题,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统一于服务人类进步事业的实践中,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国家治理赋予崇高使命,并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为促进全球善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国家治理
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郭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贯穿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条件准备、实践探索、创新发展和全新拓展的各阶段。这一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凝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这一精神谱系具有坚持真理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品格、不怕牺牲的革命品格。这些品格源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也将继续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投身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动力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面向与路径
作者:陆杰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
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高质量发展旨在塑造总量充裕、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长期均衡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引领人口发展迈向高质量、动态均衡的新阶段,兼具发展驱动性、动态适配性、相互协同性、前瞻规划性、目标导向性等特征。当前,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通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共进。面向未来,为了更加有力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系统思维谋划改革路径。具体的改革路径包括:树立新的人口发展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战略统筹,优化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的整体布局;建立全周期、全过程、全人群的人口服务支持体系;坚持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强化人口监测,建立健全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基于黄河治理的探索
作者:赵可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摘要: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国家战略。然而,既有研究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立起来,要么过于强调生态保护而忽视高质量发展,要么强调高质量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因素与制度因素相结合的生态制度主义为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黄河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发展战略及其实践进行实证检验,探索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重在制度建设,必须在优化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制度型开放,不断开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制度路径。
关键词:黄河流域;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制度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外贸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作者:殷晓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院长、教授;肖艺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
摘要:本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从新时代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入手,厘清国际贸易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重塑我国外贸发展范式,进一步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现贸易强国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我国国际贸易在货物、服务和数字贸易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规模经济、全球竞争、技术溢出、消费升级等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也促使我国国际贸易在竞争优势、输出内容和规则引领等方面发生范式转变。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指引和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外贸高质量发展;贸易强国
中国社会建设的动态整体论: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何雪松,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摘要: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中国社会建设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动态整体论,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建设。动态整体论强调社会建设是兼顾生态与心态的,是动态演化的,是渐进、累积式的;由“一个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两个目标(美好生活和有力社会)、五个要素(民生福祉、结构优化、社会治理、心态秩序、社会文明)”组成。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直面社会发展新态势,即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从体系化架构、多元化通道、数智化赋能三个层面出发,实现超大规模国家社会建设的系统性跃升,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一个非西方的社会建设路径。
关键词:社会建设;动态整体论;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农政结构的多重形态与理论阐释
作者: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面对中国的农政问题、构建中国式农政转型道路、建构中国特色的农政理论。为此,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对中国的农政结构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当前中国农政结构呈现多重形态。现代、资本与小农农业构成农业生产的三种典型方式;承包、流转与确权构成农地所有权形态的三种典型权属安排;流动、留守与留居构成农民群体的三种典型异质性形态;记忆、虚空与振兴构成农村社会的三种典型表征。现有经典理论虽然能够分别对中国农政结构的某一形态或某一侧面进行理论阐释,但无一能够独立地阐释中国农政结构的多重形态。究其原因,经典理论本身的局限以及中国特殊的国情是关键。因此,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建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框架、符合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能够解释中国农政结构的自主理论体系。
关键词:农政结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政理论;农政问题
中国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转型路径及全球贡献
作者:禹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胡文涛(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绿色发展既是国家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人民性的视角出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主体的实现路径,系统阐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绿色发展的转型路径,指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是关键着力点、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重要基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是核心驱动力,以及绿色消费模式培育推广是内生动力。中国对全球绿色发展的贡献与引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切实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承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以及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实践表明,中国通过绿色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也有力推动了全球绿色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绿色发展;人民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