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随着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神经网络等为基础的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加快融合,引发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智慧课堂成为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形态和新探索。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基于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六所高校调研数据,系统梳理了部分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开展情况,从技术智慧性、管理智慧性、生态智慧性三大视角界定了思政课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从空间再造、过程优化、主体彰显等方面探讨了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构建高效智能、精准管理、个性发展的思政课智慧教学模式,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前  言

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大数据、云存储、区块链、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汇集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让教育界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挑战与危机。虽然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众说纷纭,但是其给生产生活以及教育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却实实在在地被人们所感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部署应用或将重塑教学的根基。”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智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人类迎来了第三次教育大变革。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育人目标、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几乎所有的教育过程和环节都将产生变革性乃至颠覆性的影响。教师角色由知识传输者更多地转向“创意工作者”“复杂模式的判断和处理者”;育人目标也由智育为主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朝着不可为机器所取代的方向迈进;教育方式更多地指向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主体的深层交流与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路径;教育环境将学生知情意行等要素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数据,并基于教学大数据进行管理和评价。

一 驱动与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初步形态

2019年5月16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这说明教育领域要因事而化、因势而进,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用好技术手段,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急速发展和突飞巨变时代环境下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

智慧课堂,正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下出现的“人工智能 教育”的初级形态。虽然在人工智能技术未出现之前,便有“智慧课堂”的概念——它侧重于启迪学生智慧,但一般而言,“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智慧课堂’实质上就是智能化课堂(Smart Class),主要是从信息化的视角理解的,即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使课堂教学环境富有智慧,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智慧化”。

二 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新尝试

人工智能需要把教育作为重要试验场,检验这一新型综合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发展走向,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两者一拍即合,蕴含人工智能技术元素的思政课智慧课堂应运而生。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专程前往立德楼思政课智慧教室观摩思政课现场教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智慧课堂,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调研和观摩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充分说明思政课智慧课堂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已日臻成熟,其整体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从现有的运用方式看,思政课智慧课堂存在三种基本的形态:实体形态、平台形态和管理形态。实体形态,指实体教室课堂的信息化、互联化打造;平台形态,指创设内含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教学平台;管理形态,主要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检测和评价教师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效果。无论何种形态,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初衷往往是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互动化、情境化的体验学习环境,助力提升学生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度。

三 理论与实践:思政课智慧课堂的创新探寻

本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探讨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构建高效智能、精准管理、个性发展的思政课智慧教学模式。基于此目的,本书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因何而生?它在教学上有哪些具体的形态和模式?高校思政课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融合达到了怎样的程度?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在智慧平台、智慧管理和智慧学习等方面有哪些特征和表现,以及如何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有哪些可供参考的教学实例?等等。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

(1)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是智能时代“思政 信息化”的融合产物。一方面,智能时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为教学环境互联化、教学管理精准化、教学评价个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以及新时代思政课地位的提升呼唤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而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的特质以及学生“数字原住民”的身份使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成为可能和必然。

(2)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教学创新体现在技术的智慧性、管理的智慧性和生态的智慧性三大维度。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有望在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导师系统、智能测试系统和虚拟场景教育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化、系统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今后生态智慧性维度的思政课智慧课堂将在技术上充分体现“智能化”的平台升级,构建AI赋能、体系优化的智慧教学生态体系,实现教学全领域、全场景、全过程的智慧技术应用,实现高效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技术智慧性和内容智慧性双向驱动,打造真正的思政课智慧课堂。

(3)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教学创新探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通过对湖北、湖南、广东3省6所高校持续两年的调查发现,智慧课堂在助力思政课在师生互动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满意度和教学环境智能化打造等方面凸显其优势和特色,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互动效率、内容纵深度、平台的智能度、教学的个性化和师生活跃度等方面的不足。

(4)便捷、高效、智能化的智慧平台是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智慧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物联空间、交互空间和学习空间,为智能化学习、互动学习和差异学习提供空间和载体。

(5)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是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又一体现。多平台融通的课前备课、大数据支撑的课中互动、PDCA模式的课后管理,构成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智慧化管理的环节和过程。

(6)智慧学习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彰显,也是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落脚点。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和大数据管理的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在课前和课后进行自主化的个体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尤其是班级小组合作研学、同课程的校级共学以及跨学段的实践促学等。

(7)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价值在于运用,终极目标依然是服务于立德树人。课题组成员在思政课教学中,积累了运用智慧课堂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大量案例,同时国内同人也在积极开展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这些经验和案例可为其他老师开展智慧课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书籍信息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熊富标 等著

2025年6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5264-5


作者简介


熊富标,男,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监事会监事、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秘书长,在《光明日报》《伦理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其他课题10余项,入选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以及“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等,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应运而生:智能时代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兴起

  第一节 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新变革

  第二节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局面

  第三节 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探索

第二章 理论基础: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内涵与要求

  第一节 思政课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章 实证分析: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调查的基本信息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数据分析

  第三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智慧平台: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空间再造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物联空间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智能化平台

  第三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三全”互动环境

第五章 智慧管理: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过程化管理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精准化管理

  第三节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自主化管理

附录一 融合创新: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应用案例

附录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 上下滑动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