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故事——《拼接丝路文明》《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读者分享会”
在重庆顺利举办


7月25日下午,“敦煌的故事——《拼接丝路文明》《敦煌石窟乐舞研究》读者分享会”在重庆举办的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中央大厅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展展位顺利举行。活动分为上下两场,分别以“敦煌藏经洞的故事”和“敦煌乐舞的故事”为题,邀请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原副会长张涌泉教授,以及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研究馆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朱晓峰老师,分别为现场及线上读者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通过这场活动,大家共同领略了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艺术独特的魅力和学术价值,感受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开放包容。

在“敦煌藏经洞的故事”部分的分享中,张涌泉教授围绕新书《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展开,对敦煌佛教文献残卷碎片缀合研究进行了分享,使广大读者认识到正是经过一代代学人的艰苦探寻,敦煌文献与石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才逐渐被世人所认知。

在“敦煌乐舞的故事”部分的分享中,朱晓峰老师围绕新书《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介绍敦煌石窟中的乐舞壁画以及相关研究的情况,提到敦煌石窟壁画中保存着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乐舞图像,不仅真实再现了古代乐器的形制、演奏方式、乐队编制以及乐舞组合形式,而且也将反映古代乐舞制度、机构、系统以及传播的信息记录了下来,成为考察丝绸之路乐舞交流和交融不可或缺的部分。

《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和《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均入选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近年来敦煌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一书对敦煌石窟早期、隋代、唐前期、吐蕃、归义军和西夏等主要时期绘有乐舞图像的洞窟总体进行详细梳理,归纳各时期乐舞图像的基本特征,分析乐舞图像表现出的继承、发展和变化趋势。书中收录了300余幅敦煌乐舞图像的高清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的面貌,呈现了以敦煌石窟为载体的乐舞图像传播、交流、融合的大致路径,证明敦煌乐舞与中原乐舞文化保持的近缘关系。

本次活动由中华书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