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不仅是工具层面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既能提升教学实效性,又能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注入新活力。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以及跨学科交叉研究法,全面深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逻辑、工具理性及实践应用,探索构建以网络应用平台为基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双主体互动、师生协同以及易班“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体验感、沉浸感,构建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普及应用背景下,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思政课”“数智思政课”等前沿方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序 言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走入生产的视域与生活的视野,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教育领域,作为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发展、融合共生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所在。
推进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和优良传统。21世纪初,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蓬勃发展之际,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将其引入高校教育将成为一种教学趋向。基于此,“网络思政”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和运用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最初样态。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不仅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任务要求,而且是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本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命题和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成为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技术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与数智化转型,成为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指向。围绕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数字开发与数字运用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评价、数字化治理成为主流,以实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发展。
新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和范式必然被打破,需要建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范式,实现信息技术赋能、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推动高校思政课不断改进?如何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如何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这需要从时代发展的视野、科技发展的视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是理论可行、逻辑契合、实践有效的选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运用矛盾统一体的哲学辩证思维,扬长避短,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与重点突破的现实难题。
余俊渠的专著《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研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理论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之“器”如何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用”有机融合?如何从理论的视野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可能性?二者之间的融合可以依循何种路径及其是否存在风险?该著作运用辩证思维对上述问题展开了探讨。
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推进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机制。该著作提出通过制定规范性的制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守正创新中、在破立结合中、在问题导向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是网络应用平台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网络应用平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中介作用,能够改变传统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模式,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从“单一灌输”向“双向互动”“多向交流”转化。网络应用平台的引入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传授的传统模式发生变革,有利于推进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模式的形成。高校思政课课堂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学习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和标尺,强化过程式教学、互动性教学、协调性教学。网络应用平台的运用有利于强化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展开互动式、协同式、交流式的模式变革,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是虚拟仿真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虚拟仿真技术是实现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增强“代入感”“体验感”,使学生产生思想的震撼、情感的共鸣,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该著作探究了将虚拟仿真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合理路径。
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持续性实践中进行经验积累与理论反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进一步促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成为前沿性课题。围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问题,该著作基于现实导向和问题意识,从理论视野、融合机制、模式创新和路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对现有观念进行了反思和重构,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以及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开展理论探讨,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刘同舫
2024年8月8日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研究
余俊渠 著
2025年6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5219-5
作者简介
余俊渠,佛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岭南学者,教育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广东)常务副主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1项、市厅级10余项;在CSSCI、E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等发表理论文章,多篇政策咨询报告获中央部委采纳、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