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术文库
数字诊室:传播学视角下的在线问诊
曹博林 著
2025年6月出版/定价128.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平装·304页·21.2万字
ISBN 978-7-5228-5058-0
内容简介
数字诊室不仅改变了诊疗环境,还深刻影响着医生与患者的角色和互动模式。患者不再是信息匮乏下的被动接受者,医生的关注点则从单纯的疾病诊疗延展至满足患者的整体需求。在互联网逻辑的驱动下,医生在专业技能与服务态度之间寻找平衡,以适应网络个体IP及平台流量的逻辑,而患者在这一新的空间里成为更具主动性的参与者,期望以平等的姿态获取优质医疗服务并积极参与医疗决策。数字诊室正在重新定义和塑造医患交流,使医患互动回归最本质的沟通层面。数字诊室里发生的变革,不仅映照着数字时代的变迁,也将深刻地影响医疗服务的供给逻辑。
作者简介
曹博林,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公共卫生项目博士后,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Health Communica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0余项省市级课题。曾获得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HKPFS)、香港城市大学杰出学术表现奖、ICA区域会议优秀论文奖、第三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本科生课程“数字健康传播”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二等奖。
本书目录
后记
书稿基本成形之际,已是我在康奈尔大学访学的最后一个月。从满目苍凉的冬天到枝繁叶茂的盛夏,这个宁静偏远的伊萨卡小镇让我沉浸在阅读、思考和写作中,一切皆显得异常清晰而充满力量。
这本关于数字诊室和线上医患交流的书筹备已久。自2016年我以传播学博士身份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公共卫生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开始,如何采用新兴数字技术赋能医疗健康领域成为我个人学术研究的主要旨趣之一。2018年“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互联网 医疗”理念的逐渐盛行,让我关注到这个方兴未艾的领域。
相较于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入渗透和颠覆性变革,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介入显得较为缓慢。生命极为珍贵,医疗领域对互联网实践中风险、安全及隐私问题的要求远高于其他领域。因此,虽然医疗服务作为公众的基本需求受到广泛关注,市场资本也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但由于医疗领域的低容错率和高风险特性,互联网在此领域的影响并未如在其他领域中那般深远。它的发展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慎重推进。尽管新冠疫情使互联网医疗和线上医患交流变得更广为人知,但这并未根本改变公众的医疗服务消费习惯。这与SARS疫情后人们逐渐习惯网络购物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冠疫情后,大多数人并未将在线问诊作为获取医疗服务的首选方式。
然而,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在线问诊——也就是本书所定义的“线上医患交流”——缺乏研究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网络社会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渗透至传统医患交流中,从而在数字化诊疗环境下塑造出一种全新的交流生态。在互联网环境下,追求去中心化及流量思维不仅提升了患者群体的地位及其对自身主体性的认知,也加深了医生群体对“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在价值观层面的效应,其重要性不亚于突破传统时空限制,链接医疗服务的供需两端,直接为偏远地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实际效应。数字化诊疗环境激发了患者对多样化医疗的追求,促使他们期待成为“知情的患者”,并更加积极地参与信息检索、获取和决策制定的全过程。对医生来说,数字诊室不仅是日常工作的延伸,更使他们作为独立的IP个体存在。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对待患者的态度在网络空间中得到直观的展示,这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个人机遇,也对传统的医生职业结构提出挑战。
除了以上这些意义,在研究线上医患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时常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在线问诊是否有些“鸡肋”?它既难以处理复杂病症,又无法实现线下“望闻问切”的全面诊疗,患者最终仍需回归实体门诊。那么,在线问诊究竟应如何定位?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它的角色:它未必是那个能当场“对症下药”的全能医生,却可以成为我们身边那个“懂医学的朋友”。当我们因健康困惑而感到焦虑不安时,在线问诊不仅能及时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持与情感安慰,也为寻医问药开辟了另一条选择性路径。这个“线上医生朋友”既能减轻频繁求助线下医生朋友所带来的人情压力,又能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匹配到合适的专业医生。这也是当前线上医患交流价值的重要切口。随着移动终端和医疗设备更深入地结合,未来的线上问诊将不再是“线下医疗的附庸”,而会成为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版图中的关键一环,持续拓展其社会意义与应用场景。这是我们所期许的图景,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最后,诚如本书第一章提到的,互联网医疗和在线问诊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如果只是广泛参考和借鉴他人的视角,我们很容易陷入其他领域的关切点。为了在传播学领域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凸显传播学视角的独特性,本书做了诸多的探索,包括重新定义术语,关注参与主体的内在复杂性,注重传播过程,探索媒介效果的多元影响,等等。为了深入探究这一实践领域,我不仅与开展线上交流的医生和患者保持沟通,与在线问诊领域的本地龙头企业、医疗机构深入合作,也与海外公共卫生科研团队密切合作,以期更全面切实地理解其发展现状与动态。在已发表的一些论文之外,我还指导学生开展了多个有关线上医患交流的毕业设计实践项目。
在2021年签订本书出版合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没有经历Open AI发布ChatGPT这种里程碑的事件。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它们会不断形塑新的医疗场景和形式。我对人工智能时代线上医患交流的想象,具有时代和个人眼界的局限性。然而,不管技术如何更新换代,医生和患者都会存在,仍可以“技术—医生—患者”三元互动的关系为洞察的出发点,观察其衍生的新动态,及其与社会结构和医疗服务供需关系交织的新图景。
本书的研究开展和完稿得益于我所带的多位研究生的支持。我的第一位研究生王一帆在早期便与我一起投身这个在传播学中算是比较边缘的领域,一路开垦;我们与研究助理王东亚的“三人行”微信群组见证了研究的拓荒阶段。之后,健康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尹卓恒、陈尧茜以及一些本科生团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等,链接起我们与线上医患交流行业的交流,让我们与业界保持紧密互动。在此,特别感谢健康160创始人和CEO罗宁政先生以及怡禾医疗联合创始人裴洪岗先生对本书研究的大力支持。书稿的整理工作体量庞大,远超学术论文的撰写,需要一段较为完整的时间投入。感谢硕士研究生支冰洁对书稿的前期整理以及汪鸣卉、康婉莹、李秋丽、于衡、罗炼炼等同学的帮助。后期,博士研究生杨逸楚带领文传琴、林冬妮、刘国琪、李珍铭、李婷、郑敏怡、林旖馨、蒋邱恒、陈惠洋、蔡灵辉等研究生的校对,促进了本书的完稿。
时间在不断向前,人和事都开始奔往新的方向。在线上医患交流领域深耕的经历将成为源泉和动力,影响我们新研究的底色。我对出书总抱有一种崇敬之心,但本书难免存在浅薄错漏之处。求索之路漫漫,未来我将以此为锚,通过更多的努力,不断企及内心所向的治学境界。
曹博林
2024年7月于伊萨卡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术文库
数字诊室:传播学视角下的在线问诊
曹博林 著
2025年6月出版/定价128.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平装·304页·21.2万字
ISBN 978-7-5228-5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