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张澍军教授作序推荐,王爱莲著《高校思政课建设六论》出版

引  言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建设与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的核心命题。《高校思政课建设六论》立足新时代语境,为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与实践思考。

王爱莲副教授深耕思政课教学十六载,将一线实践积淀与理论探索相融合,从课程体系、历史演进、系统要素等维度,系统梳理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书中既有对课程本质的学理追问,也有对现实矛盾的深度剖析,更饱含对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前瞻思考,力求回应“思政课之‘术’‘学’‘道’”的时代命题。

本书虽立足学术探讨,却始终锚定实践应用,试图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筑牢理论根基。当然,学术探索永无止境,书中观点或可引发更多元的讨论,但这份对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思考,已然为学界、教育界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期待广大读者能透过书页,与作者一同探寻思政课建设的深层逻辑,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与力量。同时,也盼各界同仁不吝赐教,以学术的争鸣和交流,助力思政课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峰,共同推动思政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系列丛书

高校思政课建设六论

爱莲 著

2025年4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5021-4


书摘

在我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是我们党思想理论战线的“嫡系部队”。历史昭示,思政课是在持续改革、改进、加强中质量提升的。因此,思政人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勤于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在论及如何讲好思政课时,习近平总书记极为深刻地指出:“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高瞻远瞩、令人震撼、意蕴深远!就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理解道:“术”者,实证应用也;“学”者,理论学术也;“道”者,形上规律也。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理论的系统化、专业化、学科化乃至学术殿堂建设向纵深发展指明了康庄大道。

人的发展的重要标识是思想的延展和心灵的成长,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质上是一项建设思想、塑造心灵的伟大工程。为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课教育,党和国家对其课程建设进行了许多重要部署,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1952年10月7日),对全国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思政课程进行了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由此开始,党和国家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一贯地坚持对课程建设进行适时调整与改革,先后出台的国家政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有:《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1956年9月9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1984年9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课程发展建设的部署继续推进,具体体现为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由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等代表性的政策文本。

多年来,为不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和部署,广大思政课教师付出了艰辛努力和认真探究。这是因为,一则课程建设顶层规划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对课程发展历程、现实要素、矛盾问题等系统把握基础上的,必须深入研究领会,以防止“主观臆想”;二则要保证顶层设计的落地实践,就必须尊重课程建设的经验传统与一般规律,绝不能“盲目指挥”。而无论是对现实的把握还是对规律的认识,都需要有学科性专业性的探讨作为支撑。不得不说,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以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为遵循,展开对思政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切实性的系统研究,产出服务和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所有学人的共同职责与研究愿景。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师王爱莲撰写的这部专著《高校思政课建设六论》,是她在多年从事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及理论积淀基础上完成的。作者在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16年,经历了思政课不断改进和加强的成长之路,对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建设有着充分了解与独到见解,具备一定的理论积累和研究储备,始终保持着学术的敏感度,持续关注高校思政课建设方面的动态和发展。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即作者立足新时代的课情实际、问题探赜与发展趋势,在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课程建设发展的崭新要求的基础上,展开的对思政课程建设的贯通性梳理、系统化认识和前瞻性思考,是一部观点明晰、内容详实、阐述深刻的研究之作。

全书设置课程体系论、历史贯通论、系统要素论、发展矛盾论、课程本质论和内涵式发展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对课程建设展开了专门性的理论探讨,包括:厘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梳理了高校思政课在新中国现代化奋斗进程中的历史迭进、突出特性与发展趋势,阐释了高校思政课发展与建设所面临的矛盾性问题,盘点了高校思政课的要素结构与系统功能,探讨了高校思政课“讲道理”本质的内涵与要求,展望了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新方略、新要求。同时各个部分又相互呼应、彼此支撑,彰显着现象与本质、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实、系统与要素等多维交织的建构逻辑。本书包含作者诸多对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反思和对课程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课程建设研究的学术自觉与勇气,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很具创新性的著述,且作者对思政课程建设研究的这份执着亦值得褒扬和鼓励。希望作者继续保持这种宝贵热忱,不断“深耕细作”,产出更多对思政课建设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

是为序。


张澍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25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深入剖析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通过对课程体系、历史贯通、发展矛盾、课程本质、课程系统、内涵式发展六个方面的逻辑反思,系统阐述了高校思政课发展与建设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本书充分地揭示了课程发展与建设的宝贵经验与内在规律,在科学地审视课程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的同时,科学预测了高校思政课程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王爱莲,法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科研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在《光明日报》《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吉林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比赛一等奖。


图片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课程体系论: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建构

  第一节 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前提追问与规律探索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与优化思路

  第四节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 历史贯通论:高校思政课在新中国现代化百年奋斗进程中的历史迭进、突出特性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在新中国现代化百年奋斗进程中的历史迭进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的突出特性

  第三节 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化、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系统要素论:高校思政课的要素结构与系统功能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的要素盘点

  第二节 各要素在高校思政课系统结构中的定位

  第三节 高校思政课所隶属的社会环境系统

  第四节 高校思政课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四章 发展矛盾论:高校思政课发展与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与现象

  第二节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实的矛盾

  第三节 国家思想理论供给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对立统一

  第四节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矛盾统一

  第五节 系统功能不断升级和建设实践努力追赶的发展矛盾

第五章 课程本质论:高校思政课讲道理本质的内涵与要求

  第一节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重要论断的理论旨趣

  第二节 新时代思政课本质定位的新内涵

  第三节 “思政课讲道理”的复杂性、特殊性与现实难度

  第四节 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的理论旨要与基本要求

  第五节 思政课“以理服人”的实践指向

第六章 内涵式发展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方略新要求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探源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哲理意涵

  第三节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定位

  第四节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价值诉求

  第五节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原则依循

  第六节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总体策略

参考文献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