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为全球南方现代化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教授王珩、刘鸿武撰写的新著《全球南方背景下中非共建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解读》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2月12日刊发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研究员于佳撰写的书评《为全球南方现代化凝聚共识贡献智慧》,现编发如下。



为全球南方现代化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于佳


2024年3月8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论坛发布了《中非智库关于深化全球发展合作的共识》(又称“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还被写入《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为中非共建现代化提供指引和遵循。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迄今首个诞生于南方而非北方强加的国际共识,表达了“全球南方”的共同心声,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对自身发展规律和前途更加自觉的认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珩和刘鸿武撰写的新著《全球南方背景下中非共建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解读》一书,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解读。



“共识”的学理内涵

“共识”锚定“发展”这一全球最宏阔的历史潮流、未来大势,基于中非合作坚实基础,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面向未来之发展,为中非乃至“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该书第一、第二章探讨了“共识”的缘起与发展历程。事实上,“共识”凝结了近60个国家的5000余名学者在过去15年中参与包括历届中非智库论坛在内的百余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成果,同时汲取了中外学者在“共识”高端研讨会和征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思想精华,经历了从“八项共识”到“十大发展”的迭代升级,可谓集古今中外现代化发展研究之大成。第三至十二章分别阐释“共识”的核心内容,即呼吁自主发展、公平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文明发展“十大发展”理念,并逐一阐释每个方面的发展历程、成效经验、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第十三、十四章分析了“共识”的全球影响与战略价值,以及践行“共识”、实现“全球南方”现代化的路径。

“共识”底蕴深厚,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之总结凝练,如“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就是生动的案例。该书对“共识”的解读涵盖中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金融、教育、科技、创新、安全等发展与治理领域,系统回应“以中非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往何处去?”之问。该书从纵向上梳理了“共识”的前世今生,从横向上分别剖析了“十大发展”的“背景历程”“内涵意蕴”“现状成效”“思考建议”,为读者呈现出“共识”的清晰图景,助力中非携手共建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公正合理的现代化、开放共赢的现代化、和平安全的现代化、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的逻辑理路。该书认为,中非关系源远流长,近现代相似的历史遭遇加深了中非人民的传统情谊。当前,全球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中非双方需要进一步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征程。书中对“共识”的“重要内涵”指出:“人民至上是宗旨,发展是为了人民福祉;发展优先是原则,在发展中保障人权;经济建设是手段,实现中非共同发展;扩大开放是路径,互利共赢展现韧劲。”“现状成效”提到:中非自主发展体现在政治联合自强,经济合作共赢,文明交流互鉴。“思考建议”提出:为进一步推进中非自主发展,要以“制度引领发展”“开放促进发展”“合力推进发展”“质量保证发展”,打造高水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示范样板。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格特·格罗布勒表示,“共识”代表了“全球南方”的集体呼声,呼吁国际社会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原则基础上深化发展合作,这种建设性方案不仅对非洲和中国有利,其实对整个“全球南方”和国际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共识”的价值意蕴

“共识”意义重大,引发中非学界、中非民间的热烈反响,得到中非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中非携手共建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中非人民的美好生活。该书提出落实“共识”的“六位一体”推进之策,实际上是在搭建中非宏观政策与具体实践之间的桥梁,为中非乃至“全球南方”现代化提供路径指引。其一,理念为先,深化思想共通、知识共享,推进文化共兴。中非在“思想共通”“知识共享”“文化共兴”等领域要坚持“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引领。其二,发展为要,推动贸易繁荣、产能合作,激发强劲动能。“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要把贸易、产能等放在推进中非共同发展的重要位置。其三,能力为重,拓展科技合作、创新创造,澎湃科创活力。要坚持能力导向,尤其要注重激发中非科创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力。其四,民生为本,加强卫生健康、医疗合作,增进人民福祉。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中非重点民生领域的长效性合作。其五,生态为继,推进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绘就生态画卷。树立生态友好的理念,推进中非可持续发展合作。其六,友谊为桥,增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夯实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要深化中非文明互鉴的内涵,丰富中非人文交流的形式,畅通中非人民交往的渠道。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评价,“共识”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并提出探索独立自主、互尊互鉴、以民为本的发展道路,为非中加强知识合作和联合研究提供了机遇。

总体上说,该书是一本应时之作,主题鲜明,资料翔实,在以下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其一,该书及时地回顾和梳理了“共识”这一具有历史标识的话语符号。“共识”是“全球南方”自主生产国际话语的有益尝试。这一突破性创举需要被记载和诠释,该书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将为“共识”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丰富而有效的参考资料。其二,该书在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非在长期的合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亟须加以提炼、总结和进一步推广。该书坚持理论指引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为未来中非合作提炼了经验启示,为研究“全球南方”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其三,该书有力地传播了中非合作的典型案例。中非合作案例以书籍为载体进行传播,有利于争取国内外读者对中非合作的理解与支持。该书不仅收录了“共识”的原版和修订版,还在附录部分列出了国内外学者的多元解读。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立体和全面地向读者呈现了“共识”的基本样貌。

不足之处与优化方向

该书有诸多新意,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共识”解读的历史纵深感较弱。中非智库论坛已经走过了十五年,每一届论坛都有相应的主题,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该书对“共识”本身的形成过程着墨较少,缺乏对各届论坛思想“共识”的历时性提炼。二是“共识”解读的国际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作者也可以加入该书的创作,诸如邀请来自非洲和西方国家的作者,进而优化该书的解读结构,甚至带来不同思维的碰撞,提升该书的理论内涵与国际影响力。三是各章节解读不够均衡。该书解读“十个发展”,实际上需要作者团队在十个方面或更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彼此之间能够形成有效沟通。对“十大发展”解读体例应基本保持一致,但目前部分章节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未来可以考虑使该书更通俗化和大众化,还可以通过多语种译介推进成果的国际化传播,为深化全球发展合作、推动中国与非洲乃至“全球南方”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正如林毅夫所说,“除去‘共识’文本所倡导的内容,我们也希望让我们的声音能够让全球社区听到,这也是‘共识’所要传递的精神”。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研究员,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书速递

全球南方背景下中非共建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解读

王珩 刘鸿武 等著

2024年12月出版 / 定价128.00元

ISBN 978-7-5228-4541-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南方力量崛起背景,通过追溯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形成的背景与历程,研究阐释“共识”的核心内涵,考察中国与非洲等全球南方力量对中非共建现代化的期待以及共识产生的国际影响,探索新形势下中非共建现代化、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通过追溯背景、阐释内涵、描绘全球南方国家对共建现代化进程的期待及其国际影响。

作者简介

王珩,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导、教授,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非洲发展与中非关系。


刘鸿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非洲议程理事,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联部金砖国家智库联盟中方理事,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重点基地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学者推荐

过去具有一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理念和共识是从“全球北方”传到“全球南方”,而“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是我们南方国家共同的梦想,是我们加强南南合作的指南。除去“共识”文本所倡导的内容,我们也希望让我们的声音能够让全球社区听到,这也是“共识”所要传递的精神。

—— 北京大学教授 林毅夫


“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它代表了全球南方的集体呼声,呼吁国际社会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原则基础上深化发展合作,这种建设性的方案不仅对非洲和中国有利,而且对整个全球南方和国际社会都是有益的。

—— 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格特·格罗布勒(Gert Grobler)


“非中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并提出探索独立自主、互尊互鉴、以民为本的发展道路,为非中加强知识合作和联合研究提供了机遇。

——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Paul Frimpong)

“非中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凝聚了非洲智慧和中国智慧,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发出了推动开放合作的强音。

—— 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馆长、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约罗·迪亚洛(Yoro Diallo)

“非中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为促进包括非中合作在内的全球南方合作架起了桥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Charles Onunaiju)

目录

第一章 势在必行:“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形成历程/001
  一 中非智库论坛孕育“共识”
  二 浙非合作实践萌生“共识”
  三 金华开放沃土培育“共识”
第二章 内涵意蕴:“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核心要义/018
  一 “共识”的核心内容
  二 “共识”的内涵阐析
  三 “共识”的重点呼吁
第三章 自主发展:携手共建人民至上的现代化/038
  一 “自主发展”共识的背景历程
  二 “自主发展”共识的重要内涵
  三 中非自主发展合作现状与成效
  四 中非携手推进自主发展的路径
第四章 公平发展:推进公正合理的现代化/061
  一 “公平发展”共识的提出背景
  二 “公平发展”共识的基本内涵
  三 落实“公平发展”共识的建议
第五章 开放发展:中非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082
  一 “开放发展”共识的时代背景
  二 “开放发展”共识的内涵特征
  三 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第六章 融合发展:拓展一体化和多元发展空间/098
  一 践行“融合发展”共识的合作机制
  二 中国推动非洲一体化建设的成效
  三 中非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成效
第七章 统筹发展: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113
  一 “统筹发展”共识的时代背景
  二 “统筹发展”共识的多维解析
  三 “统筹发展”共识的未来愿景
  四 “统筹发展”共识的推进策略
第八章 共享发展:构建开放共赢的现代化/126
  一 “共享发展”共识的提出背景
  二 “共享发展”共识的基本内涵
  三 深化“共享发展”共识的路径
第九章 创新发展:强化科技产业引领作用/141
  一 “创新发展”共识形成的历程与背景
  二 践行“创新发展”共识的现状与成效
  三 深化“创新发展”共识的制约与挑战
  四 推进“创新发展”共识的思考与建议
第十章 安全发展:共筑和平与安全的现代化/156
  一 中非安全合作发展的历程
  二 “安全发展”共识的成效
  三 “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
  四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
第十一章 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友好的现代化/171
  一 非洲绿色发展的政策变迁
  二 非洲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三 中非绿色合作的现状与成效
  四 中非绿色合作的前景展望
第十二章 文明发展:深化多元包容的现代化/189
  一 推进知识共享、思想共通与文化共兴
  二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对话
  三 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富裕
第十三章 交流互鉴:“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影响意义/202
  一 “共识”是以史为鉴谋求发展开创未来的宣言书
  二 “共识”是体现中非高水平政治互信的重要成果
  三 “共识”是构建普惠包容发展格局的示范与样板
  四 “共识”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动力
  五 “共识”是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的智力支持
  六 “共识”是对全球治理体系不公正不合理的回应
第十四章 未来可期:“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实践的路径/215
  一 理念为先,深化思想共通、知识共享,推进文化共兴
  二 发展为要,推动贸易繁荣、产能合作,激发强劲动能
  三 能力为重,拓展科技合作、创新创造,澎湃科创活力
  四 民生为本,加强卫生健康、医疗合作,增进人民福祉
  五 生态为继,推进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绘就生态画卷
  六 友谊为桥,增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夯实民意基础


附录一 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五语种)/230
附录二 构建中非智库合作网络倡议书(五语种)/261
附录三 “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解读文章一览表/283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燕   羽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