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明统一性研究》新书发布会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5月27日,“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明统一性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以下简称“边疆所”)党委书记刘晖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华文明统一性研究》主编、边疆所所长邢广程介绍,一年来,边疆所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本所科研人员及学术界专家学者撰写、发表了一批理论学术文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做好阶段性学术总结,更好推动研究阐释工作,边疆所将以上成果以《中华文明统一性研究》为名结集出版。全书分作三编,第一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文化传承发展”系统梳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延续不断的历史发展脉络,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明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代需求;第二编“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系统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诠释“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揭示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有机联系;第三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梳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推动阐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该书的出版既是对边疆所及学界同仁一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边疆所持续推进相关工作的新起点。未来,边疆所将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学术贡献。

来自国内多个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等问题。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谈到,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个是多民族国家在地域范围、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认同上的发展。从历史维度考察,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种族和文化的“双重变奏”。

“在‘四个共同’话语体系下,我们能够准确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边疆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谈到,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三位一体,三者是同步共生、互为因果的关系。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当今我们的多民族国家简称“中国”,中华大地上众多人群凝聚的共同体在“中华”旗帜下被命名为“中华民族”,这与中华大地上在先秦时期就形成的大一统政治观念密切相关,“中国”“中华”都具有指称大一统制度文明的含义。“四个共同”是对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完美诠释,也是理解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前提和钥匙。

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与多民族交流融合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认为,明朝“定天下于一体”的天下观,决定了其希望建立“天下共主”的太平盛世、构建“家国天下”的大一统格局;“内中国而外夷狄”的民族观,使其在对待不同民族时有明确的政策区别。明朝对疆域的管理采取“内外有别、因地制宜”的政策,对边疆民族、周边事务的处理“德威兼施”,有因循、有区别,更有变通,为后代清朝的国家统一和边疆开发奠定了基础。

文献记载显示,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南疆诸郡的人口、户数等数据变化存在极大差异,反映出各郡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以苍梧郡壮大、南海郡衰落最为明显,而现有文献均难以说明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从考古学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谈到,考古发现西汉中期南海郡墓葬及随葬品的规格和数量较南越时期大幅下降,随葬的农具和铁器显著减少,而同时期湖南长沙等地的墓葬却出现了大量南越风格遗物。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研究发现,南越灭国后,西汉对投降归顺的苍梧郡等地区制定了既利于郡县统治又利于当地发展的“初郡”制度,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而对抵抗汉兵的南海郡采取“禁锢”政策,将其排除在“初郡”制度之外,并通过控制铁器流入、移民外迁等手段,使其在数百年间发展持续倒退。西汉中期对待南疆各郡的不同方式,体现了大一统国家早期边疆治理的策略和理念。

会议由边疆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突厥研究中心、新疆智库联合主办。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文明统一性研究
邢广程 主编;范恩实 副主编
2024年4月出版/89.00元
ISBN:978-7-5228-3636-2

主编简介

(上下滑动浏览)

邢广程,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中国边疆研究所)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突厥研究中心主任,新疆智库办公室主任。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边疆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边疆史分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边疆史研究分会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第二届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委会主任。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代表性专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一书,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2013年获俄罗斯“普希金奖章”,2020年被授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荣誉博士”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苏联历史、俄罗斯及中亚问题、周边国际环境和中国边疆问题。


本书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编辑说明/ⅰ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意义(代前言) 邢广程/ⅳ


第一编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文化传承发展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一以贯之? 邢广程/003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认同 邴正/008

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罗布/022

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程越/028

空间文化、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

  ——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哲学思考 闫国疆/036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杨晶/046


第二编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邢广程/053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 邢广程/059

深刻认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邢广程/064

“大一统之在我朝”:清朝对“大一统”的继承与实践 李大龙/093

中国认同: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统一性”研究 赵永春/112

从命运共同体视角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以“绢马贸易”为例 王小甫/120

从民族交融发展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刘正寅/128

从西域历史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王欣 王添瑞/136

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表达与实践

  ——以《清代国家统一史》为中心的探讨 朱浒 孙浩然/146

思想、实践、制度: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话语体系构建

  ——读《清代国家统一史》 段金生/162

浅谈如何认知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严庆/185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以清代“大一统”为中心的考察 吕文利/193

“大一统”: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符号 朱尖/208

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 袁沙/218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清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樊志强/224


第三编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邢广程/231

论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历史根基的奠定 范恩实/233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突破传统史观局限 李大龙/256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李大龙 王珏/259

向内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俞贺 魏莉/268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儒家华夷观的思想基础与本质内涵 安北江/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