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70后、80后、90后群体的比较

作者:赵联飞 著 出版时间:2020-02

定       价
¥118
页数:291
书号:978-7-5201-4552-7
关键词:互联网络|网络参与|代际差异|网络交往|晒朋友圈
开本:16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互联网在中国出现在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之中,并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形塑了21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也为成长于该时代的70后、80后、90后群体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由于不同时代群体的生命历程不同以及生命历程与互联网发展进程之间的耦合差异,其网络参与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特征,在接入、技能和应用三个层面形成了互联网鸿沟。在既定社会结构之下展开的互联网发展进程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要素相互作用,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场景。

作者简介

赵联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并获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副主任。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和网络参与

  第一节 全球互联网发展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 广义及狭义的网络参与

第二章 上网行为的代际差异

  第一节 样本描述

  第二节 上网行为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网络信息素养的代际差异

  第四节 网络参与的基本情况

  第五节 网络内容的创造、传播和接受

  第六节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行为画像

第三章 生命历程和代际文化差异

  第一节 生命历程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第三节 70后、80后、90后的境遇和态度

  第四节 作为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代际文化

第四章 网络参与图景的微观探索

  第一节 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网络参与

  第二节 个人生活史与网络参与

  第三节 网络参与的微观图景

第五章 网络交往的代际差异

  第一节 社交网络与社会媒体

  第二节 匿名化策略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晒”的代际差异

  第四节 网络异性交往

  第五节 社会网络图景的代际差异

第六章 网络公共参与的代际差异

  第一节 网络公共参与的发展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的参与情况

  第三节 微博中的关注对象

  第四节 在线组织参与

  第五节 网络公共参与的代际差异图景

第七章 代内及代际互联网鸿沟

  第一节 互联网鸿沟

  第二节 第一道互联网鸿沟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第二道互联网鸿沟的代际差异

  第四节 第三道互联网鸿沟的代际差异

结语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对象资料对照

附录C 正文中省略的表

  控制受教育程度后不同世代人群的上网比例

  控制受教育程度后不同世代人群在重装系统时的选择

  控制受教育程度后不同世代人群使用搜索引擎的选择

附录D 对第一道互联网鸿沟和第二道互联网鸿沟的路径分析

  70后的第一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80后的第一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90后的第一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7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8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9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拟合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表目录

表1-1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

表1-2 中国互联网主要应用渗透率(1999~2008年)

表1-3 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年龄和学历划分标准

表1-4 中国各类互联网使用率

表1-5 中国各类手机互联网使用率

表2-1 样本年龄分布

表2-2 样本性别分布

表2-3 样本婚姻状况分布

表2-4 样本职业状况分布

表2-5 样本受教育状况分布

表2-6 样本政治面貌分布

表2-7 样本外语水平分布

表2-8 样本月收入状况分布

表2-9 样本上网情况统计

表2-10 上网比例的代际差异

表2-11 初次触网时点的描述

表2-12 触网时点的代际差异

表2-13 每天业余上网时长的描述

表2-14 每天业余上网时长的代际差异

表2-15 上网工具的多重应答描述分析

表2-16 上网工具的多重应答交互分析

表2-17 电脑重装系统的描述分析

表2-18 电脑重装系统行为的代际差异(N=1008)

表2-19 搜索引擎使用行为的描述分析

表2-20 搜索引擎使用情况的代际差异

表2-21 信息技能得分描述

表2-22 信息技能得分的代际差异方差分析(N=1007)

表2-23 经常更换网络账户密码的情况

表2-24 经常更换网络账户密码的代际差异

表2-25 对信息渠道的信任程度

表2-26 对媒体信任的代际差异

表2-27 网络信息获取情况

表2-28 网络信息获取的代际差异(N=1008)

表2-29 网络交往活动的描述

表2-30 网络交往活动的代际差异

表2-31 网络表达活动的描述

表2-32 网络表达活动的代际差异

表2-33 网络自我互动的描述

表2-34 网络自我互动的代际差异

表2-35 网络休闲娱乐的描述

表2-36 网络休闲娱乐的代际差异

表2-37 网络学习的描述

表2-38 网络学习的代际差异

表2-39 网络生活助手使用的描述

表2-40 网络生活助手使用的代际差异

表2-41 在网络发表原创性评论文章的描述

表2-42 在网络发表原创性评论文章的代际差异

表2-43 在网络上评论他人发表内容的描述

表2-44 在网络上评论他人发表内容的代际差异

表2-45 转发网络信息的描述

表2-46 转发网络信息的代际差异

表2-47 2008年和2014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

表2-48 网络流行语知晓和使用的描述

表2-49 网络流行语知晓和使用的方差分析

表3-1 个人现代性维度及其指标

表3-2 样本测量结果

表3-3 独立自我量表的各项目得分情况

表3-4 虚无主义量表各项目得分情况

表3-5 70后、80后、90后的个人现代性

表3-6 已婚70后、80后、90后在“婚姻和性的开放态度”方面的检验结果

表3-7 70后、80后、90后群体的政治效能感

表3-8 70后、80后、90后群体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差异

表5-1 70后、80后、90后在微信中使用真实姓名的情况

表5-2 70后、80后、90后在微信中使用真实姓名的交互分析

表5-3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使用真实姓名的情况

表5-4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使用真实姓名的交互分析

表5-5 70后、80后、90后真名使用情况的综合分析

表5-6 70后、80后、90后的“晒”行为

表5-7 70后、80后、90后的“晒”行为的代际差异

表5-8 70后、80后、90后对“一夜情”的态度

表5-9 70后、80后、90后对“一夜情”态度的方差检验

表5-10 70后、80后、90后使用陌生人交友软件或网站的描述

表5-11 70后、80后、90后使用陌生人交友软件或网站的交互分析

表5-12 对“一夜情”认知的OLS回归分析

表5-13 70后、80后、90后的微信好友构成

表5-14 70后、80后、90后微信好友构成的交互分析

表5-15 70后、80后、90后与在线组织成员认识情况的描述

表5-16 70后、80后、90后与在线组织成员认识情况的交互分析

表5-17 70后、80后、90后的粉丝数量描述

表5-18 70后、80后、90后的粉丝数量分布描述

表5-19 70后、80后、90后粉丝数量的代际差异

表5-20 微博账号的粉丝数量和关注数量之间的相关性

表6-1 网民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数量

表6-2 微信公众号关注数量的分布

表6-3 70后、80后、90后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数量的代际差异

表6-4 70后、80后、90后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分布的代际差异

表6-5 网民微信公众号关注的领域分布的多重应答分析

表6-6 70后、80后、90后微信公众号关注的领域分布的多重应答的交互分析

表6-7 70后、80后、90后微信中对“公域”公众号的关注情况

表6-8 70后、80后、90后微信中对“私域”公众号的关注情况

表6-9 70后、80后、90后对“公域”公众号关注的次序回归

表6-10 70后、80后、90后对“私域”公众号关注的次序回归

表6-11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关注对象的描述

表6-12 70后、80后、90后在微博中关注对象的代际差异

表6-13 70后、80后、90后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官方媒体的信任度

表6-14 70后、80后、90后关注民间意见领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15 70后、80后、90后参加在线组织的情况

表6-16 70后、80后、90后参加在线组织的代际差异

表6-17 70后、80后、90后担任在线组织管理人员的情况

表6-18 70后、80后、90后担任在线组织管理人员的代际差异

表6-19 70后、80后、90后参与在线组织讨论的情况

表6-20 70后、80后、90后参与在线组织讨论的代际差异

表6-21 70后、80后、90后参加线下活动的情况

表6-22 70后、80后、90后参加线下活动的代际差异

表7-1 7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OLS回归分析拟合结果

表7-2 8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OLS回归分析拟合结果

表7-3 9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OLS回归分析拟合结果

表7-4 7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回归拟合结果

表7-5 8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回归拟合结果

表7-6 90后的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回归拟合结果

表7-7 70后、80后、90后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8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交往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9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表达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0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自我互动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1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休闲娱乐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2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学习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3 70后、80后、90后在网络生活助手方面的影响机制

表7-14 对互联网七个方面的应用具有统计显著影响的系数


图目录

图1-1 全球ICT发展情况(2001~2017年)

图1-2 中国网民及手机网民的增长变化情况(1997~2018年)

图1-3 中国网民增长与手机网民增长的关系(2006~2018年)

图1-4 互联网基础应用在中国网民中的变化(1998~2018年)

图1-5 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在网民中的渗透率(1998~2018年)

图1-6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1999~2007年)

图1-7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2008~2018年)

图1-8 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1999~2018年)

图2-1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领域的代际差异

图2-2 70后、80后、90后“从不参与”的网络领域的代际差异

图2-3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投入程度(“经常参与”)的代际差异

图2-4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投入程度(“从不参与”)的代际差异

图3-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77~2017年)

图4-1 一名全日制中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

图4-2 高职学生可以使用ICT的时间

图5-1 70后、80后、90后的社会网络图景

图6-1 70后、80后、90后网络公共参与图景

图7-1 三道互联网鸿沟示意

图7-2 70后、80后、90后第一道互联网鸿沟影响因素

图7-3 70后、80后、90后第二道互联网鸿沟影响因素

图7-4 对互联网七个方面的应用具有统计显著影响的主效应系数

图7-5 对互联网七个方面的应用具有统计显著影响的交互效应系数


展开∨

收起∧

编辑推荐

商品评价
100%
0好评
好评(100%)
中评(0%)
差评(0%)
买家印象:
「暂无评价」
「暂无评价」
「暂无评价」
图书排行榜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