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历史人文

报告精读 | 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8~2019)

2019年6月4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

明确首都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为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2017年8月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18年,北京市围绕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积极开展各方面各领域的文化建设。本报告研究分析表明,在2018年相关指数排名中,北京全球城市指数排名中仍居第9位,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22,在“文化交流”全球城市指数排名中仍然保持2017年的第7位。相关数据表明,在中国城市整体格局中,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香港、深圳、上海之后,位居第4,而城市创意指数、创新创业指数、城市影响力指数均处于全国城市第一,这说明北京的城市整体竞争力处于全国前列。相关指数分析同样显示,在中国内地一线城市中,北京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形象传播影响力、文化创意和新文化创新活力度均位居第一,这充分说明,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具有坚实的实力和竞争力,也表明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数据分析表明,北京的文化建设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但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与世界重要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提高北京文化的世界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仍然是未来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的任务。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8~2019)_978-7-5201-4523-7_正封面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购买链接)


01

“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关键在于明确首都城市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

蓝皮书指出,2018年,北京市围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开展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明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完善北京城市的文化发展布局,强调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重要作用。在首都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上表现为以改革引路和用改革破题,破解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矛盾和难题,激活北京文化的丰富资源和活力;传承、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围绕“一城三带”推进城市文化空间保护,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和增强城市文化空间供给;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文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延伸和拓展。

对于如何更好地“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蓝皮书提出如下建议:(一)统筹规划“三个文化带”建设和文化资源利用,完善首都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加强历史文脉梳理,深化文化内涵挖掘,突出不同文化带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和主题性,把三个文化带的文化规划纳入整体空间规划,推动文化复兴与空间再生的有机共生。(二)加强南中轴线地区保护利用和创造性更新,有机传承和延续城市中轴历史文脉。南中轴线空间建构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城市文脉传承和文化更新为主导,以激发城市活力和城市未来发展轴打造为目标,构建宜居城市和品质生活的城市空间体系。(三)突破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和分配不平衡的重点难点,完善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老旧厂房改造配建非营利性文化设施,鼓励建设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增强公共文化空间供给。(四)创新发展理念,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重视“高精尖”文化产业发展。(五)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传播协同发展机制,打造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明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各个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牢牢把握各个阶段性目标的内容和任务,制定实现阶段性目标的路线图。


02

北京城市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多项文化发展指数位居第一,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指出,首都文化建设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18年北京在全球城市指数排行榜中与2016年和2017年相同,仍然位居全球城市指数排名的第9位,这表明北京在全球领先城市排名中具有较大的稳定性。2018年北京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4,位于香港、深圳、上海之后。北京在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形象传播影响力、文化创意等方面均居全国第1位,在中国内地一线城市中,北京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形象传播影响力、文化创意等方面居全国第1位,表明北京的文化建设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但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与世界重要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提高北京文化的世界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仍然是未来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


03

“首都民众美好生活与文化需求”问卷调查显示,首都居民对高品质文化消费意愿强烈,文化消费痛点尚存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指出,“首都民众美好生活与文化需求”问卷调查显示,首都居民对高品质文化消费意愿强烈,对实体文化服务供给整体认可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一)文化消费意愿层面,首都居民观看剧场演出的意愿强烈,实体场所阅读书籍的意愿尚需培育。(二)文化消费行为层面,演出观看者与电影观看者已经形成重度文化消费群,观看展览与实体阅读行为的促成带有偶然因素。(三)文化供给认可度层面,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标准与文化消费内容供给总量认可度较高,特色化与惠民化供给尚有提升空间。在区域和代际差异上存在着多重不平衡,首都居民文化消费的痛点依然存在。集中体现在:空间与时间分布因素是文艺演出消费的显著痛点;价格因素与信息传播因素是实体阅读的显著痛点;特色影院建设与观影信息提示缺位是电影消费痛点;创新因素与价格因素是文化展览消费痛点;配套设施不全与服务意识不强是周边休闲旅游消费痛点。蓝皮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散点思维实现城市文化设施的级差式供给,以分众思维实现城市文化的对象化供给,以互联网思维促成城市信息整合化传播,推动首都城市文化的供需平衡。


04

打造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升级版”,需要进一步优化北京文化经济政策,提供更有效的政策保障

北京市自2006年以来共出台了96项与文化经济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通过推动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健康、可持续的内源动力,但是也在政策内容、政策效益、企业评价维度上存在问题。蓝皮书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打造科学、系统的首都经济政策体系。(一)完善文化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与《文化产业促进法》等基本法衔接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优化结构能级。(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并取消不必要的市场准入,提高审批效率,强化市场功能。(三)发力结构优化调整,鼓励文化与旅游、科技、商务、健康、体育、现代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提质增效。(四)加强文化要素供给,提升土地、人才、资金、创新等要素的供给水平,集聚创意资源。(五)完善政策执行体制,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建立执行效果问责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强化政策评估。


05

中轴线南延长线在传承中轴线历史文脉,提升南城空间品质,构建“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新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空间和战略意义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提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南城计划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南中轴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总体推进程度与建设水平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重点加强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中轴文化内涵与中轴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展示力度;二是重塑南中轴的空间形态,提升南中轴的轴线形象;三是以中轴文化为主导,打造景观化、人性化、功能化的城市空间系统。为此,蓝皮书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大中轴文化内涵与中轴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展示力度;二是重塑南中轴的空间形态,提升南中轴的轴线形象;三是以中轴文化为主导,打造景观化、人性化、功能化的城市空间系统。


06

整治背街小巷,应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应兼顾街区空间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功能性

2018年北京全市的背街小巷整治工程总目标为1141条,包含首都核心区615条,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及通州副中心区共526条。满足城市市民文化生活和公共交往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文化活力,补充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气息。针对治理背街小巷中出现的追求“表面光”和过度商业化问题,蓝皮书提出,应兼顾街区空间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功能性。一方面,对景观设施设计,要做到符合传统风貌保护的要求,并与街巷胡同绿化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结合;另一方面,把实用功能融入到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力求在提升社区景观的同时,有效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状态。


07

北京老旧厂房改造要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规避过度产业化的风险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提出,北京2018年发布《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对全市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规范、务实、管用的制度指引,允许在有关部门认定的前提下临时变更建筑使用功能,以解决改造建设审批难的问题。由于北京目前严控五环内商业用地供应,老旧厂房升级改造变成了提供高性价比写字楼的一种途径,有过度商业化、产业化的风险。根据这一现象,蓝皮书提出要根据原有工业遗存的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配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等等非营利性文化服务设施,弥补所在地区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与周边社区共同形成良好和谐的文化生态。


08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加快,各类社会文化资源和服务得到有效整合

随着国家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北京市基于数字技术以“云平台”为智能载体平台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目前一半的区都有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云,大部分平台都包含电子图书、活动安排、文化地图、场馆预约、视频资源等板块。海淀区的“文化@海淀”是北京目前较为优秀的文化服务云平台,“VR虚拟场馆”和网络直播是“文化@海淀”云平台最具特色化的内容。石景山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特色内容为石景山非遗声音故事、数字国学馆等,有力支持了石景山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蓝皮书提出,在未来云平台的建设中,应注重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及时反馈用户信息,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见,在提升数字平台运行效率的同时,提高海淀公共文化供给的精准度。


09

全民阅读不应仅仅是一种普惠型服务,需要把阅读上升到城市文化建设战略乃至国家战略的层面,北京全民阅读工作需要进一步破解难题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提出,北京全民阅读活动地区分布不平衡,触及群众还不够广泛,公共图书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民营书店与特色阅读空间还存在一些实际矛盾,有些阅读空间自身定位不明,跟风选书、缺乏特色、风格雷同。蓝皮书提出,需要破解如下难题: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多种经营方式扶持建立特色阅读空间;二是通过合理配书激活阅读空间效能,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是整合多方资源,以数字化阅读推动服务方式与产品创新;四是坚持实施实体书店补贴政策,制定更灵活的扶持标准;六是将书店与阅读空间纳入城市空间规划,积极开展前瞻性布局。


10

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四个坚持”,找准着力点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提出,“高精尖”的文化业态,构成了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而这需要强化金融、环境、载体、消费、科技和文化等要素的支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首都作为平台要发挥对文化创意培育、文化信息传播、文化服务配置、文化交流展示、文化投融资等各类要素的聚散效应。蓝皮书指出,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坚持价值引领,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产品的品质;二是坚持内涵挖掘,提炼民族文化IP,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是坚持供给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弥补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短板,增强文化产业的支柱性地位。


11

提升文创企业与金融的对接效率,是打造北京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示范高地的重要环节

报告指出,2018年1-7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投资运营企业收入14.3亿元,同比下降了1.4%。文化投资运营企业的收入不降反升,表明北京市众多的文化金融资源未能合理利用。蓝皮书建议,提升文创企业与金融对接的效率,是打造北京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示范高地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对重大项目进行投资,对重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开展“重点企业扶持行动”和“重大项目引导行动”等产业促进行动;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小微文创企业和创新性项目的投资,以及对中小微文创企业的增信担保,培育更多的“小而美”文创企业。只有实现“大而强”和“小而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发展,北京市文化与金融对接的效率才会越来越提升。


12

文化旅游业态集中涌现,文化旅游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受到重视

在国家关于文化和旅游管理机制的变革中,2018年11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挂牌,标志着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在体制上实现了融合。在体制融合的推动下,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研发层出不穷,中医药健康旅游迎来发展黄金期,乡村民宿发展迅速、中轴线申遗文化旅游活化等等,都释放了旅游消费潜力,开拓了消费空间,强化了文化旅游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未来旅游业与文化、科技、教育、康养等产业的不断深化融合,将呈现越来越多的新旅游业态、新旅游产品、新旅游主体、新旅游设施、新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业也会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迈进。


13

文化产业“走出去”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出口供给方式

2018年北京文化产品进出口还存在较大贸易逆差,在文化产品的供给上,不能只满足于简单地将国内剩余的文化产品出口,而是要转变发展观念,要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调整出口方式。蓝皮书指出,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产品比较受欢迎,但是在需要较高技术、深刻内容和创意的产品与服务上,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相对来说技术水平较高,也具有相类似的文化渊源,电影出版物等市场前景比较好。因此,推动北京文化“走出去”,应考虑出口国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状况,在文化渊源相似的国家,其文化产品可以根据中国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来生产;但是针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出口国,其出口的产品和服务应该符合对象国的审美和理解。


14

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完善文化对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文化“走出去”是系统性的工程,要将其放在人类文化学与人类文明发展实践的大背景下理解,把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活动与文化外交相联,在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战略的指引下,有效推动文化国际传播。要积极地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贡献,重视市场竞争力,也重视国际社会影响力,完善文化对外交流长效机制。

蓝皮书提出,通过以下方式建立北京文化对外交流的长效机制。第一,要结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着眼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要引导文化企业与国家政策对接,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全球文化产业链中精准定位,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第二,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京要继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发展,寻求与“一带一路”国家及城市的文化共鸣,在碰撞与交融中推动项目合作。第三,充分利用重大活动的机遇。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年,中美建交40年,中俄、中美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机会更多,而且需要向更高水平发展。北京文化“走出去”面临着大国关系的重要背景,文化对外交流是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托,因此,要发挥北京文化的引领性作用,深入挖掘丰富的内容、打造精品,同时要侧重完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机制,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标签: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湖北文化蓝皮书: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8...
下一篇: 来栖使团1:1941年春夏季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