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财经管理

报告精读 |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智能化会让我们失业吗?


人工智能在每个领域都可能会对传统行业产生颠覆,在10-15年之后,世界上90%的工作,或者50%的人类可能要面临失业或被取代。

——李开复


QQ截图20190603100410


据路透社报道,亚马逊计划采用打包机器人取代人工,其每小时可打包600-700个包裹,速度是打包工人的4~5倍。这一措施将使亚马逊逐步取代美国仓库的数千名员工。

 


这条自动化打包生产线名为CartonWrap,由意大利公司CMC提供。CMC视频展示了CartonWrap完整工作流程:



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加拿大等纷纷提出或制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战略规划,中国也出台了信息化、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并鼓励数字化就业。

 

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它究竟会对我们的工作、就业造成什么影响呢?

 

 

QQ截图20190603100430


1


不同行业智能化替代速度不同

 

资本密集型、传统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就业替代比例大。

 

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机器人在汽车、电器/ 电子行业以及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中作业。

 

产品或服务价格弹性小、市场稳定的行业,智能化可让更少的工人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就业替代效应强;但价格弹性大、市场扩张的行业,就业创造效应强。

 

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行业(如制造业)产生新工作的速度慢于生产率增长较慢的行业(如商业服务业)。

 

比较难智能化的是定制化个性化特征强的行业,典型的有消费品工业,如服装、小商品、食品等。


劳动密集型企业智能化的效益最明显,但品种多数量少的企业智能化的效率低。调研显示,自动化程度不是越高越好,同一家企业对于生产岗位的自动化率可以根据经营情况调整增减。

 

由于中国产业空间大,智能化呈现渐进过程,因此传统岗位的转移有很大缓冲空间。

 


QQ截图20190603100436


2


劳动者转型的数字鸿沟

 

智能化就业的实质是以技能为核心的就业模式变革。

 

人类将主要从事自由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复杂性较强的工作,高技术和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数字技能的差距是劳动者就业转型的关键障碍,数字鸿沟和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其核心是技术和技能差距。技能学习和创新的时间需要大幅提高。

 

产业智能化人才缺乏迟滞智能化进程。企业转型成本加大,积极性受到压制。


中国智能化行业带头人才和技术工种人才全面短缺,智能化设备维护修理人员、研发人员、自动化设备操作工人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缺口大。

 

企业智能化人才来源以企业内训为主,直接招聘为辅,校企合作培养和委托其他机构培养两种方式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企业现有智能化普通员工基本靠内部积累培养,规模有限,培养成本高,周期长。一般最快需要1年培养期,往往企业自主培训的员工比例小,相关员工培训机会少。

 

所调查的广东企业培训成本平均为5579元,不同企业的培训成本存在一定差异。自动化岗位人均培训费用为2000~5000元的企业占比最大,为40.1%。

但人均培训费用为5000~10000元的企业,占比也达到了23.9%。而有六成企业每年自动化培训员工占比只在10%以内。


3


智能化生产模式终为主导

 

普华永道分析发现,自动化技术可能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经历算法化、增强化、自主化决策三个阶段。中国就业转型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和风险。

 

  • 短期3~5年:智能化替代比重逐步扩大

 

存量劳动力出现以企业为单位的规模性转岗,新生劳动力大量进入增量的智能化岗位,但新技术模式还未成为主流,劳动力市场能够充分吸纳岗位替代人员的影响。

 

制造业普工、技工短缺与信息化人才短缺局面并存。

 

QQ截图20190603100444



  • 中期5~10年:智能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岗位转型加速,智能化岗位技能需求广泛呈现。局部区域短期性结构性失业可能交替出现,农民工群体如果不能顺利融入城市服务业升级,则会出现返乡潮或城市贫民现象。

 

同时大规模的数字化人力资本短缺可能出现。

 

  • 长期15~20年:智能化生产模式成为主导模式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智能化的人机结合岗位建立新的就业模式和体系。加强对于数字化弱势群体的援助将成为就业的重点工作。

 

落后于技术发展的劳动者会被劳动力市场边缘化。学历、技术水平低,培训机会少是转岗潜在的主要障碍。

 

4


非正规就业成主流,职业自由度扩展

 

新就业形态与新技术创新相伴相生,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就业形态日益扩大,职业呈现变迁,就业的边界和范围扩大,职业形式灵活多样。

 

  • 就业方式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


智能化升级使生产和服务链延长,分工空前细化,新工作机会大量涌现。

 

社会经济网络一体化,使多种形式的工作机会显性化,可外包的服务和可交换的工作需求广泛存在。

 

工作呈现碎片化、平台型新形态,稳定的雇佣关系比例降低,非正规就业将占据重要地位。

 

QQ截图20190603100455


就业和创业的关系日趋模糊。单个公司的大部分工作则可以自动化完成,越来越多的公司可能会选择使用临时工、自由职业者或专业承包商。

 

平台型经济成为任务式工作的集聚地,网络经济生态是新型就业的重要基础,网络经济创业门槛低,传统的“公司+雇员”工作模式将部分向“平台+个人”的模式转变。

 

QQ截图20190603100503


  • 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趋势呈现多重性和流动性。

 

工作场所广泛扩展,新岗位的工作方式、地点和劳动关系将发生改变,多种职业生涯模式和路径并存。

 

多职业就业、家庭、网状协作、任务型组织就业模式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就业关系日趋松散,雇佣关系短期化,服务关系与传统雇佣关系界限趋于模糊

 

职业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大大扩展,提高了社会就业吸纳能力和缓冲空间。职业选择从生存型到自我实现型转变特点日益凸显。

 

本文摘编自就业蓝皮书《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  (莫荣 主编,陈云 熊颖 副主编)。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zf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购买链接)


本书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共19篇研究报告,以权威翔实的统计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讨论了中国就业的总体状况和面临的形势。

 

涉及中国就业40年改革发展、当前就业形势及走向、新技术变革对就业的影响、新就业形态发展、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问题。


标签: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数字创意产业蓝皮书: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温州蓝皮书:2019年温州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