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半城市化 | 农民如何进城?

微信图片_20181211103751

半城市化:农民进城策略研究

陈文琼

ISBN978-7-5201-3332-6  

定价:75.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图书简介


本书基于对一个中部中小城市的田野调查,以农民家庭为基本分析单位,引入阶层流动的视角和阶层分析理论,展示和理解农民家庭在与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等要素互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形态,并剖析其赖以存在的制度结构和面临的梗阻问题,并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在农民家庭过上“优于乡村”的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有着关键节点意义的城市化参与实践,分别是标志着家庭经济收入开始城市化的进城务工、标志着家庭社会生活安排指向城市的进城买房定居、标志着家庭成员整体进入城市的进城养老以及标志着农民彻底与农村脱钩的户籍城市化。以农民家庭为分析单位时,发现在四个城市化具体实践上,绝大部分城市化主体的参与都呈现出“半城市化”的特征。


作者简介


陈文琼,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基层治理和公共政策。近年来在全国10多个省份开展驻村调查,累计超过500个工作日。  


“发展型半城市化”


笔者系统考察我国农民在城市化实践过程中的行动单位、经济遭遇、面临的制度环境及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以及其对农民城市化行为选择的影响。据此,笔者提出“发展型半城市化”概念,用来概括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家庭在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社会生活、家庭成员的制度身份等面向上的“半城市化”状态。“半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家庭同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互构的结果,有助于农民家庭实现体面的城市化。本书将这种“半城市化”结构理解为一种发展型结构,并力图以“发展型半城市化”概念来突破现有的城市化研究范式。


发展型半城市化研究框架对三大范式的突破分别在于:用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阶层分化和农民社会流动的“社会人假设”丰富以往的人口因经济机会从乡村迁往城市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并突破城市化的单一因素决定论;用社会资源的多维度性来丰富和突破单一经济资源对城市化研究的限定,农民家庭在阶层流动过程中实现对各项资源的获得需要一个保护型的制度结构以支撑其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并据此以“可逆的城市化”形塑一个“去城市两极分化”的过程机制,用以突破“集聚经济理论”研究路径下城市两极分化必然产生的研究假设;最后,用“半城市化”结构中农民家庭向上社会流动的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和农业去过密化的不断发生等发展性意涵,来突破关于我国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的主流判断。


作为农民家庭客观选择的半城市化实践


(一)农民家庭半城市化实践的两个维度


通过对楚市7个村庄农民家庭城市化实践过程的分析,笔者发现农民家庭的城市化参与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进城务工、进城买房定居、进城养老和户籍城市化。这一发现既与学界已有研究相吻合,也是进一步在内容上的具体化:进城务工标志着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城市化,也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非农化;进城买房定居标志着农民家庭社会生活面向的城市化,是农民家庭生活安排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标志性事件;进城养老标志着农民家庭完整地进入城市,即它凸显的是农民家庭成员向城市迁移的完整性;户籍城市化则意味着农民家庭在制度身份上融入城市,是参与城市化的农民融入城市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农民家庭在这四个城市化内容的参与分布呈现为递减状态。


以这四个内容作为农民家庭城市化的衡量指标可以发现,半城市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面向:一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半城市化,其典型表征是随打工经济兴起而广泛存在的“半工半耕”的农民家庭的生计模式;二是农民家庭成员社会生活的半城市化,既包括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往返的社会生活状态,也包括农民家庭成员在城乡之间的拆分,“三留守”和“农民工的候鸟式迁移”是其典型表征;三是家庭成员制度身份的半城市化,指的是农民家庭只有部分成员——往往也只占少数——甚至没有家庭成员实现了户籍城市化,户籍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是其突出表征。第一个面向和第二个面向是一体两面的,即家庭经济收入的半城市化与家庭社会生活的半城市化共同存在;二者和第三个面向则呈现为充分非必要关系,即前两个面向的半城市化必然意味着制度身份的半城市化,但制度身份的半城市化却不一定意味着前两个面向的半城市化。


综合三个面向来看,半城市化事实上是农民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继续与农村保持经济和制度关联的状态,其中前两个面向集中体现为与农村保持经济关联,后一个面向则体现为与农村保持制度关联。


(二)农民家庭半城市化实践的四个具体类型及其在村庄经济结构中的分布


调查发现,不同农民家庭的半城市化状态在不同维度的关联上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促使笔者根据处于半城市化阶段的农民家庭与农村产生关联的面向和程度的差异,将农民家庭的半城市化实践分为四个具体类型。除去没有家庭发展意愿的纯女且不招婿的农户和不具备家庭发展能力的贫弱阶层的农户,笔者对剩余的257户农户进行了简要的统计,这257户农民家庭的情况如表3-1所示。


微信图片_20181211103756


首先是托举型和减负型。属于这两种类型的农民家庭在经济上和制度上均与农村存在关联,其中托举型的经济关联明显强于减负型。为方便区别,笔者以家庭收入中农村和城市收入比是否大于1为判断依据:大于1即农村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更大,为托举型,它代表的是农民家庭城市化过程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但这并不会成为他们进城买房定居的障碍,反而成为其城市化的资源支撑;小于1即城市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更大,为减负型,指的是农民家庭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收入主要源自城市,但农村收入往往又构成必要补充。事实上,托举型与减负型半城市化状态的区分,与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上存在的Ⅰ类兼业户和Ⅱ类兼业户这种区分是重合的。


其次是后路型和脱钩型。这两种类型的农民家庭仅在制度上与农村存在关联,换言之,这两类农民家庭收入中均没有农村收入。两者的区别在于同农村断开经济关联的稳定性程度:脱钩型处于稳定状态,即能够稳定地在城市生活,这部分群体是实践农民户籍城市化意愿不强的第二套逻辑,即权利逻辑的主体;后路型处于不稳定状态,因为不稳定,所以存在退回农村、重建与农村的经济关联的可能性,而他们与农村保持的制度关联为其退回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种半城市化类型在四个城市化内容的参与上存在差异:一是均存在进城务工的城市化实践,但前两类均是家庭部分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后两类则是家庭全部劳动力进城务工;二是均存在进城买房定居的城市化实践,但前三类还存在许多没有买房定居的,已经买房的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即绝大多数都处于还未入住和只有家庭的部分成员入住的状态,后一类则基本达到了全体家庭成员定居城市的城市化状态;三是只有脱钩型家庭参与了进城养老的城市化实践,意味着该类型的农民家庭完整地进入了城市,且有能力承受这一城市化实践背后附着的资源压力,托举型和减负型主要依赖农村土地养老,由于尚处于理想的家庭人口结构状态下,后路型农民家庭的养老方式则处于待定状态;四是四种半城市化类型的农民家庭参与户籍城市化均不完整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其中托举型、减负型和后路型的农民家庭中要么没有,要么只有少部分成员参与了户籍城市化实践,脱钩型的农民家庭中也有部分成员还没有实现户籍城市化,有不少脱钩型半城市化状态下的农民家庭只有一个老年人的户口还保留在农村。以上区别详见表3-2


微信图片_20181211103759


注:“基本没有”并不等于没有,因为有些家庭的部分成员是因升学或参军等特殊性因素将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的,但是从数量上来讲只是极少数,而且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都倾向于不迁户口。“待定”的意思是,后路型城市化农民家庭的中老年人口是否在城市养老还没有确定,因为当前的劳动收入还能应付城市生活开支,若确定进入“进城养老”阶段,则后路型即转变为脱钩型,否则将转变为减负型或托举型。


根据表3-2可以发现楚市农民家庭的城市化参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户籍城市化的情况与我国户籍城市化率严重滞后的事实基本吻合;第二,劳动力城市化与户籍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即劳动力城市化的迹象非常显著,这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6.1%的情况相吻合;第三,以农村为依托的土地养老是大多数农民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所选择的养老方式,这与学界近年关注的“老人农业”参与率提升(白南生等,2007;贺雪峰,2015)的现象相吻合;第四,农民进城买房安家的热情仅次于进城务工,楚市257户具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农民家庭绝大部分都有在城市购房安家的诉求,其中已经买房的农民家庭的比重高达79.38%,即便以笔者统计的这7个村庄的原始农户总数来计算,这个比重也高达66.02%


这四种半城市化类型在村庄经济结构中的分布如表3-3所示,笔者发现,脱钩型半城市化仅分布在非农户中属于富裕阶层和中上阶层的农民家庭之中。此外,所有四种半城市化类型在村庄经济结构中的分布与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收入水平的具体状态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即脱钩型半城市化主要分布在作为非农户的中上阶层和富裕阶层之中;后路型半城市化也是作为非农户的农民家庭,但其收入水平在四个阶层主要归属为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减负型半城市化则主要是作为Ⅱ类兼业户的农民家庭,其村庄阶层归属主要是中间阶层、中上阶层和少数富裕阶层;托举型半城市化主要分布于Ⅰ类兼业户,其阶层归属与减负型半城市化类似。


微信图片_20181211103802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家庭发展秩序:非精英农民城市化目标的自我实现

第三章 就近城市化:半城市化的空间解释

第四章 家庭成员的流动与生成:半城市化的社会流动分析

第五章 半城市化的发展性意涵与发展型半城市化

第六章 发展型半城市化的制度结构:保护型二元结构

第七章 推进半城市化向彻底城市化转变的政策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本节选自《半城市化:农民进城策略研究》的第一章“导论”和第三章“就近城市化:半城市化的空间解释”。


微信图片_20181211103810


标签: 社会学
上一篇: 新书速递|《三网融合竞争与规制 》
下一篇: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对外投资目的国,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