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国际问题

报告精读 | 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7)

2018年11月21日,《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7)》在京发布。


微信图片_20181122135027

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

李建平 李闽榕 赵新力 主编

李建建 苏宏文 副主编

2018年10月/248.0元


该黄皮书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攻关,具体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组织研究。课题组根据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按照首部世界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组成)和数学模型,课题组在第一部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对2001-2010年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对2011-2015年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可为世界各国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世界创新产出竞争力排名,中国、美国、日本居前三位


黄皮书指出,在世界创新产出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美国、日本居前三位。世界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是根据世界创新产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20112017年世界各国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整理而得出的排位和得分情况。世界创新产出竞争力主要由专利授权数、科技论文发表数、专利和许可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注册商标数、创意产品出口比重等7个指标构成。


世界创新产出竞争力得分呈阶梯状分布。2011年,只有中国1个国家的创新产出竞争力得分超过70分,其余国家除了美国达到59.3分、日本达到32.8分外,其他均低于30分;其中,3个国家介于2030分,9个国家介于1020分,其余的85个国家均低于10分。而到2015年,仍然只有中国的创新产出竞争力得分超过70分,其余国家除了美国达到55.5分、日本达到23.7分外,其他均低于20分;其中,11个国家介于1020分,其余的86个国家均低于10分。


世界创新产出竞争力的整体水平较低,除了排名靠前的几个国家外,其余国家得分都很低,国家间差距较小。综合来看,发达国家的创新产出竞争力普遍还是比发展中国家更高,但个别发达国家的创新产出竞争力得分也很低,如2015年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的得分仅为2.0分,而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得分很高,如中国是世界得分最高的国家。


世界创新潜力竞争力排名,丹麦、德国、芬兰居前三位


世界创新潜力竞争力主要由公共教育支出总额、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研究人员增长率、研发经费增长率等6个指标构成。


2015年世界创新潜力竞争力排在第1~10位的国家依次为丹麦、德国、芬兰、中国、希腊、法国、捷克、格鲁吉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排在第11~20位的国家依次为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克罗地亚、波黑、萨尔瓦多、阿尔巴尼亚、厄瓜多尔、埃及、越南,排在第21~30位的国家依次为危地马拉、美国、加纳、挪威、埃塞俄比亚、比利时、爱尔兰、韩国、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排在最后10位的国家依次为斯里兰卡、肯尼亚、新加坡、尼泊尔、马拉维、柬埔寨、乌干达、坦桑尼亚、布基纳法索、马达加斯加。总的来看,世界创新潜力竞争力排在前10位的国家基本保持稳定,仅有2个国家发生了更替,但排在前30位的国家变化较大,有8个国家出现了更替。


世界创新潜力竞争力得分较高的主要是发达国家,2015年,在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8个是发达国家,但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发达国家仅有14个,发展中国家有16个,其中中国的得分达到46.0分,排在第4位。此外,有3个发达国家处于第三梯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全面创新与全球创新浪潮研究


该黄皮书专门开辟了“专题分析报告”,聚焦当今世界创新发展前沿问题,着力对“全面创新与全球创新浪潮”进行深度分析。


报告认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途径。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推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全面创新是包括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是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深度创新,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广泛创新。理论创新是“脑动力”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先导,也是其他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创新是“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科技创新是“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创新,是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模式,创新驱动日益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首选路径,“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具体地,就欧盟而言,在推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欧盟对科研投入的增加依赖性较大,“里斯本战略”和“欧盟2020战略”对欧盟的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特点体现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发挥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政府作为创新推动者仅进行必要的弱干预;日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即政府战略驱动、科研人员兴趣驱动、产业项目驱动)的基础研究推进方式,不仅增强了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核心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推动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印度国家创新政策成功的关键是低成本的逆向创新,此外,印度政府从保护发展到引导创新的发展战略对本国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等产业的迅速崛起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创新驱动与全球结构性改革


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提速动力依然欠缺,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阶段、全球资源压力处于加剧期、全球收入差距面临扩大的风险、全球金融风险持续加大,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从创新驱动角度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报告指出,由于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各国经济和社会的痛点和弱点,在推动和落实的过程中难免碰到一系列的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第一,结构性改革步伐缓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关注是一致的,但对财政可持续的关注重点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更注重税制改革,即“开源”,发展中国家更注重调整政府开支,即“节流”。第二,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国际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反对贸易全球化,这将极大地阻碍了全球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第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提出挑战。国际秩序中的主要矛盾已变成不同文明间的冲突,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而文化冲突的一大原因是各国的宗教不同,及其教义的核心不同。由宗教带动的意识形态,很可能成为改革推进的大阻碍。第四,全球教育水平相差较大。从各国对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政府总支出数据可看出不同国家对于其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差异。若考虑结构性改革推进的时效性,需要各国高端教育资源的共享。第五,协调机制亟待加强。各国在追求共同目标中是否存在潜在的竞争仍是未解的问题,因此各国之间的协同机制仍有待加强,需要建立实实在在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联动机制,需要对新兴经济体持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第六,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锚段相持不下。在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面临更新换代,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和技术需求的不对等,如何保障各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同时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完善,保障发展中国家获得相应的资源的配额。


为了进一步提升全球的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依托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首先是提高全球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全球的科技合作,加强全球科技人力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交流,开展创新创业时间,支持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其次是深化对创新驱动与结构性改革内在运作机制的理论探讨,目前从创新驱动视角来探讨结构性改革的文献来非常之少,如何进一步地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化理论上的研究将为各国的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再次是为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各国的文化交流融合,以文化促进结构性改革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经济管理
上一篇: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第七辑:北京论坛专辑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