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新书速递 | 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

直达著名作家康拉德的世界深处,并反思当下我们的时代

他启发影响了诸多诺贝尔学奖得主

如劳伦斯、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海明威、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奈保尔、库切

被老舍称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


守候黎明zfw

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

作者:[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

译者金国

78.00 /平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201811

ISBN978-7-5201-3501-6


内容简介


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一个波兰家庭。十六岁时,他成为一名水手,并在二十年间游遍世界。在航行中康拉德观察到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新世界,并在定居英国后,以文字捕捉它的身影。在他笔下不仅记录了声势浩大的新帝国主义将殖民旗帜插遍全球,也见证了西方所谓文明理想的虚假。


历史学家马亚•亚桑诺夫在这本夹杂着历史、传记、游记等多重叙事的书中,跟随着康拉德的航线和《黑暗的心》等四部小说的情节,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的探索之旅;康拉德世界的黑暗之光,照亮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马娅•亚桑诺夫是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学教授。她的第一部作品《帝国边缘》(2005),获得了2005年的达夫•库珀奖,被《经济学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第二部作品《自由的流亡者》(2011),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和乔治•华盛顿图书奖,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现在被称为巴美列捷福奖)。作为2013年古根海姆研究员,亚桑诺夫获得了2017年温德姆-坎贝尔非虚构图书奖。她经常在《纽约时报》、《卫报》和《纽约书评》等出版物上发表论文和评论。


译者简介


金国,高级口译,历史爱好者。已翻译出版图书多部,范围涵盖历史、科幻、奇幻、艺术、经管等领域,代表作有奇幻作品《艾尔蒙哲三部曲》、科幻小说集《金星复古科幻》等。


编辑推荐


约瑟夫•特奥多尔•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Jozef Teodor Konrad Korzeniowski)讲着波兰语和法语长大,直到21岁才学习英语。但是后来,他成为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黑暗的心》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叙事风格和反英雄人物塑造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家,包括D.H.劳伦斯、F.S.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伊塔罗•卡尔维诺、加西亚•马尔克斯、V.S.奈保尔、J.M.库切等诸多文学大师。中国作家老舍称他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更重要的是,正如作者所述,康拉德也是第一位书写全球化的小说家。


在《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一书中,作者玛雅•贾萨诺夫将历史与文学完美结合。与一般传记作品不同的是,作者不是简单地从其出生、早年经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主要作品等,而是选取传主的四部代表性作品,按这四部作品所反映的地区一一走访,感受传主的所思所想,同时站在今天的视角来反观上个世纪初世界的变化。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不仅是在写约瑟夫•康拉德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与成就,同时也是在如传主在其小说中所思考的一样,在思考一些长期困扰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的。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国家

第一章     没有家,没有国

第二章:出发地

第三章:在陌生人中间


第二部分:海洋

第四章:随波逐流

第五章:步入蒸汽轮船的世界

第六章:当船儿辜负了你


第三部分:文明

第七章:心心相印

第八章:黑暗角落

第九章:白种野人


第四部分:帝国

第十章:一个新世界

第十一章:物质利益

第十二章:不管这世上的人喜不喜欢


结语:望君知


获奖情况


入围达夫•库珀奖(2017)

The short list of 2017 Duff Cooper Prize


入围坎迪尔奖(2018)

The short list for the 2018 Cundill History Prize


《纽约时报书评》2017年值得关注的图书之一

A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Notable Book of 2017


《纽约时报》2017年100本值得关注的图书之一

One of the New York Times 100 Notable Books of 2017


学者评论


一本既精彩又精致的书。亚桑诺夫的《守候黎明》有许多新的发现,是对康拉德世界的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从克拉科夫到金沙萨,从伦敦到新加坡。阅读它的过程,就好像乘着一艘船疾风行驶,从康拉德的时代来到我们自己的时代。

——吉尔•莱波雷


亚桑诺夫的研究跨越大洋陆地和档案馆,使人读起来常感觉像是同康拉德一起在周游世界。这是一部令人钦佩、值得深思的自传作品。

——克莱尔•托马林


就像斯文•林德奎斯特“消灭所有的野兽”一样,《守候黎明》使康拉德摆脱了那些所谓的伟大传统,去尝试更加新鲜、雄心勃勃的东西:证明他的世界和我们所处世界的相互关联。马娅•亚桑诺夫是一位雄辩的历史学家和一位博学多才的故事讲述者,她的这本书差点说服我去重读《诺斯特罗莫》。

——杰夫•代尔


这是一次由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和马娅•亚桑诺夫的学识带领下的帝国深度游。《守候黎明》是一本史学著作,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个冒险故事。它充满了新奇的见解与有趣的见闻,及时地向我们提供了关于‘全球化’的重要探讨。

——路易斯•门恩


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它是一项重大成就,更是一次难忘的航行,是一次关于康拉德一生的历史性环球之旅。我喜欢这场对历史和知识的全景式观察,它在海上全球化和殖民活动的风雨历史中,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康拉德的全新的框架、精彩的研究和有力的论证。整本书充满了生动且难忘的细致描绘,他的个人经历犹如阳光般穿过黑暗的历史风云。关于《黑暗的心》那一节是我心中绝对的佳作,作者将历史叙事、文学分析和复杂的后殖民论证以最激动人心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理查德•福尔摩斯


这本书围绕着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公共历史、个人经历和想象力之间边界的探索。亚桑诺夫追溯了康拉德著名的关于道德、政治腐败的小说的起源,她将他百年前对于现代性的黑暗描绘看作是我们时代的一种预言。

——菲利普•古列维奇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一部关于康拉德的伟大传记绝不会只是康拉德一个人的传记。《守候黎明》是一场学术上对这段历史的回溯之旅,也是对康拉德后世地位及其影响的反思与探索。亚桑诺夫的博学多才、睿智与激情,都将在此书中一一得现。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


《守候黎明》让读者身临其境到了约瑟夫•康拉德的人生航行中,揭示了当下的全球化世界早在一个世纪前已然成形。这更是一本融合了生动的游记叙事、学术传记和敏锐的历史观察的奇迹之作。每一位正在探索康拉德和我们所处时代的读者,都应阅读这本书,和马娅•亚桑诺夫一起出发。

——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原美国海军上将)


在《守候黎明》中,马娅•亚桑诺夫为探索新全球化时代的浪潮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这段旅程是如此的振奋人心,使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康拉德的了解,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


《守候黎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约瑟夫•康拉德一生和其思想的新见解。恐怖主义、种族主义、干涉主义、异化等我们今天所日益忧心的问题,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康拉德便有所先见。这是一部权威的传记,但其本身也是一部文学精品。”

——安德鲁•罗伯茨(纽约历史学会莱尔曼杰出讲师)


一部引人深思、富有同情心、精彩绝伦的作品。

——约翰•勒•卡雷


棒极了…这本书把传记、历史、文学和她自己的旅行编织在一起,赋予文学巨匠以鲜活的生命,并揭示了他在历史潮流中的适应与挣扎…亚桑诺夫解释了研究康拉德所处时代的重要性,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对当下问题的一剂良药。她的论述理性而又风趣。阅读《守候黎明》,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就像是康拉德的孩子,即使你高中时讨厌“吉姆老爷”,这本书也会让你想去重新阅读。

——约翰•鲍尔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精湛的写作…这本书读起来令人十分愉悦,因为马娅•亚桑诺夫在探索的,是她所钟爱作家的世界。

—— 亚当•霍赫希尔德,《外交评论》


康拉德的艺术…令人着迷,他将这种艺术定义为能够使读者倾听、感受、观察的能力,能够捕捉到帝国的内部矛盾和外在反抗。这是亚桑诺夫和她的作品想要竭力还原的康拉德形象。《守候黎明》将成为一部对所有康拉德研究者有所启发的参考书目,它甚至使我怀念起他音乐般的词句中所带来的愉悦与启迪。

——恩古齐•瓦•提安哥,《纽约时报书评》


凭借机智、细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哈佛历史学家马娅•亚桑诺夫的《守候黎明》为我们带来了约瑟夫•康拉德影响深远且充满争议的一生,从他的作品中探索过去和现在都挥之不去的主题:混乱与联系,移民与仇外,权力与弱者。

——梅甘•奥格雷迪,Vogue网站2017年十大图书


马娅•亚桑诺夫的杰作...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殖民主义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亚桑诺夫也是当下最杰出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

——威廉•达尔林普尔,《卫报》


《守候黎明》是有史以来关于康拉德的最生动、最具启发性的传记……一本精彩绝伦的书。

——《华尔街日报》


一项精彩的研究…《守候黎明》必将荣获大奖;如若没有,那便是奖项评审自身的问题。

——《卫报》


亚桑诺夫是一位出色的说故事人和文体大师。

——《旧金山纪事报》


亚桑诺夫巧妙地整合了康拉德的生平细节和他的四部伟大作品,将小说内在的张力与21世纪的历史语境结合起来...值得强烈推荐。

——《经济学人》


非常出色...亚桑诺夫是一位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的历史学家...这本书以约瑟夫•康拉德的传记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是通过康拉德,由作者讲述着世界史的一整个阶段...无限的好奇心也帮助马娅•亚桑诺夫更好地写作此书...她的亲身旅行使她对康拉德以及帝国主义的受害者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他们的声音贯穿着这本书的始终...这是自伊恩•瓦特以来,关于康拉德研究最好的著作。马娅•亚桑诺夫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在21世纪理解康拉德最好的方式。

——《洛杉矶评论》



这是一本章法有序、论证清晰且叙述精美的作品...应该归功于亚桑诺夫对她研究主题的由衷热爱。

——《金融时报》


这是一次受益良多、质感丰富的阅读,其涉猎广泛,充满了令人惊喜的跨体裁联系...亚桑诺夫...与我们分享了如何用诗意的语言捕捉人类经验,同时她的写作又是那般巧妙以至于我们常常分不清康拉德和她自己的声音。

——《美国学者》


康拉德的人生故事已经被多次讲述过,然而马娅•亚桑诺夫的这部作品凭借她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在其中脱颖而出……她为各种主题的探讨都提供了大量细致的背景介绍…对康拉德小说中隐藏张力的揭露更是极其敏锐。

——《星期日泰晤士报》


非常精彩的写作...这是一位传记作家为我们的时代带来的一个不一样的康拉德。虽然我们很难对一部学术著作有这样的感受,但这本书值得你去享受阅读它的过程。

——《泰晤士报》


巧妙地融合了传记叙事、历史分析和文学阐释,亚桑诺夫让读者一瞥康拉德的小说中那些弱势个体,以及他们在一个慢慢失去边界的世界中的危险命运。从对康拉德一生旅程的回顾中,亚桑诺夫有力地揭示了康拉德作为一个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后)现代地缘政治和文化困惑的预示者。

——《书单》


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融合了历史和文学层面的分析…在丰富的细节中,亚桑诺夫巧妙地将其作品置于引发社会政治革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之中…展示了她对康拉德一生及其所处动荡时期的深刻见解。

——《柯克斯评论》


试读章节


序幕 自己人


一百多年以前,有一位名为肯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Konrad Korzeniowski)的波兰水手也曾有过一次刚果之旅。那趟旅行原本似乎会永久推迟,但最终突然就发生了。1889 年11 月,肯拉德前往一家比利时公司面试,应聘刚果河上一艘蒸汽轮船船长的工作。对方许诺给他一个职位,但对他后续的来信一概不予回应。当肯拉德要求再次面谈时对方叫他等待。六个月杳无音信之后,康拉德获得了公司的消息,说该职位正虚位以待,肯拉德需在一周之内动身赶赴非洲。


“天地良心,我真的火烧眉毛了!”他写信给一位好友说,“瞧瞧这些个铁皮铁罐、左轮手枪、高筒靴,还有语重心长的告别……随身携带的药瓶药罐和真诚祝愿。”肯拉德原本应该在刚果待上三年,但等他在金沙萨和基桑加尼之间沿河来回一趟之后就甩手不干了。在刚果这个地方,肯拉德目睹了一个贪婪、残暴、伪善的欧洲人政权,它实在令人惊骇不已。离开非洲时肯拉德精神沮丧,在道德层面上深感绝望。九年之后他在英格兰扎根安顿了下来,并把自己的姓名改成了英语化的“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将在刚果的经历倾注进了一本名为《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 1899)的小说里。


我想去看看康拉德的所见所闻,他所目睹的一切为此后许多人的观感构筑了框架,因此我要前往刚果走一趟。《黑暗的心》至今仍是最受广泛阅读的英语小说之一,据其改编的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仍在为康拉德的故事添砖加瓦。这句短语对生活本身提出了挑战,其著作已然演化成了一块试金石,考量着非洲与欧洲、文明与野蛮,以及帝国主义、种族灭绝和心智癫狂等课题,探讨着人性本身。


他的小说同时也成为一根导火索。在20 世纪70 年代,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切贝(ChinuaAchebe)宣称《黑暗的心》是“一部可悲至极的冒犯之作”,充斥着对非洲和非洲人民地位卑微的刻板印象。阿切贝说,康拉德“就是一个残忍的种族主义分子”。而不久之后,有一位名叫巴拉克•奥巴马的半肯尼亚血统大学生受到友人的质问,他们要求奥巴马解释为什么去读“这本种族主义小册子”。“因为……”奥巴马结结巴巴地说,“因为这书教给我一些东西……关于白人的东西。书里说的其实并不是非洲,不是黑人,而是关于作者自己,关于欧洲人、美国人。它讲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


我第一次读到《黑暗之心》是在伊萨卡(Ithaca)高级中学的英语课上。康拉德对欧洲帝国主义的讽刺和批评令人心潮澎湃,给人以莫大的勇气。后来我在哈佛大学跟自己的学生一起阅读康拉德及阿切贝的文章时,才开始逐渐重视起康拉德的视角来。我的理由跟奥巴马的一样,并不因作品的盲点而轻蔑憎恨,倒恰恰是因为那些才去阅读。康拉德捕捉住了跨越大洲和种族的强权运作模式,而这些东西对今日的重要性似乎也与他初次提笔的那个年代相同。


《黑暗的心》只是刚刚开始,当我继续阅读康拉德更多的作品时,常常会惊叹于他那种“看待世界的特有方式”竟然如同先知般得到了一一应验。在911事件和伊斯兰恐怖主义兴起之后,我惊愕地回忆起正是这位在《黑暗的心》里宣判资本主义有罪的作家也创作过《间谍》(The Secret Agent)(1907 年)这样一部围绕描述伦敦恐怖主义爆炸图谋的小说;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发现康拉德在《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 年)一书中描写跨国资本主义所炮制的那些鬼把戏跟我们日常报纸上读到的如出一辙;在数字科技革命紧锣密鼓进行的时代,我读到康拉德曾在《吉姆爷》(Lord Jim)(1900 年)及多部其他作品里动情地描述了航海业这一他最熟知的行业受科技破坏的后果;对移民问题的争论正搅得欧洲和美国鸡犬不宁,而我又再一次惊叹于康拉德怎么能够运用英语来创作完成那些著作,哪怕只写一部也令人诧异——要知道英语是他成年后才习得的第三语言。


康拉德的笔犹如一根魔术棒,变幻着未来时空的精灵。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正像加勒比作家V. S.奈保尔(V. S. Naipaul)所观察的,康拉德怎么会鬼使神差般“步步抢我之先”?他如何能够在一百年前就“思索我今日所识的世界”?倘若我能明白其究竟,那也就探得了那个年代——乃至我们当代的某些精髓和真谛。


待我意识到答案时已身处印度洋半途之中。我从中国香港出发到英国,登上法国达飞海运集团(CMA CGM)一艘名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号”(Christophe Colomb )的法国货轮。这艘船从中国至北欧往返共11 周,最多运载13344 个20 英尺规格的集装箱。这年头几乎没有哪个旅行家会愿意耗费4 个星期坐船出行,而坐飞机的话只需14 小时不到的时间。我早已下定决心要做成这趟航海旅程,将其当作一次特意安排的复古之旅,因为如此一来我便能更好地理解康拉德生活与写作的这一核心部分。

标签: 历史
上一篇: 新书速递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总第6辑)
下一篇: 社科文献一周新书单(2018.1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