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华商携手非洲,开辟非洲新天地

2018年9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华商在非洲”研讨会暨《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此次新书发布会与“华商在非洲”研讨会正值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开幕,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点来重新回顾华商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zfw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购买链接)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

王辉耀 康荣平 主编

2018年7月 / 98.0元

978-7-5201-3097-4

  

华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拥有中国文化的根基,具有世界的眼光,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中国改革开放引资、聚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非洲是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些适用的发展经验可以供非洲国家借鉴,中非之间也有很多互补性。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中非合作多年来成效显著,共为非洲带来了数百万计的工作和就业机会,为中非关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与中国企业积极走入非洲和广大华商在非洲的经营建设分不开。今年中非合作论坛以“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随着华侨华人经济成为非洲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华商将为中非合作发挥更大的潜力。


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发展迅速,

民营企业逐渐成为重要力量,不同华商群体“走出去”在非洲扎根


近年来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规模扩大


2016年末中国企业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有3254 家,占设立的所有境外企业数的8.8%,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加纳、安哥拉和乌干达等。2016年末,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金额合计398.77亿美元。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超过了1000亿美元,几乎遍布非洲每一个国家。2017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是31亿美元,是2003年的将近40倍。除了国有企业以外,民营企业对非投资也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对非投资的重要力量。例如,华坚集团2015年开始建设埃塞俄比亚-中国华坚国际轻工业城,计划总投资20亿美元,2020年建成。轻工业城建成后将成为埃塞轻工业发展的新焦点,预计每年可创汇20亿美元,提供3-5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将带动中国轻工业企业走出去,在非洲集群发展。


闽商赴非洲发展较早、增长迅速


据南非侨社大致统计,目前在南非的华侨华人已达20万人,其中福建人就达10万,而福清市人所占比例最多,约为7万人。 他们以商业贸易、服装鞋帽生产与销售,以及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也涉及制造业、房地产业。如祖籍连江的李新铸自20世纪90年代在南非经营超市,相继开办近20家连锁店,进而创办贸易、制鞋、钻石加工等多家公司,成为南非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在被南非所环绕的莱索托,福清籍的陈克辉、方则基、何青三人也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此创业。而在独立不久的纳米比亚,闽商黄松根也是很早进入,2002年将重心由商品批发转为房地产开发,在首都投资建造了集仓储、商业、住房为一体的批发中心,并在纳米比亚北部建成两座大型商贸城。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也有约1万华人生活,且绝大多数为商人。其中侨领姚少青成就不俗,他不仅兴办实业,还资助当地政府改善环境和扶贫,2012年在坦桑尼亚成立了工业园区。


温商近年来向非洲“二次移民”


近年来温商频频出现在非洲国家,一方面开创了木材、矿产、石油等国内急需资源的供应市场,另外也开辟了潜力巨大的非洲消费品市场。随着欧洲的温商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也由于欧洲遭遇多次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欧洲的温商开始向非洲“二次移民”,包括非洲在内的许多地方成为温商全球网络新的节点。第一家在非洲的“中国商城”由温州人吴建海1999年底在喀麦隆独资建立。2004年南部非洲浙江商会会长、南非胡氏国际贸易集团董事长胡李明在“黄金之都”约翰内斯堡筹建了第二座“中国温州商城”。温州企业投资非洲2002年是一个开始,当年1-9月,温州企业对非洲的出口贸易额为1.8亿美元,同比增长80%以上,进口额近3000万美元。随后,温州资本开始大量进入非洲。


中国经济及“一带一路”倡议是华商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侨梦苑”为华商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侨梦苑”即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是为吸引华商投资和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聚集而设立的产业区。201411月,第一家“侨梦苑”在天津成立。截至2017年末,在中国已建成17家“侨梦苑”,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增城、江门、汕头)、四川、上海、浙江和山东。“侨梦苑”为华侨华人华商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引资引智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华商开展投资合作的另一平台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截至2017年底,我国企业在建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99家,已经形成加工制造、农业、资源利用、商贸物流和科技研发等类型,累计投资307亿美元,入区企业4364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集聚平台,也为当地华商企业参与投资合作提供了机遇。


境外华商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


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境外华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与欧美日韩等外商投资一起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6 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60 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中国香港投资871.8 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69.2%,新加坡投资61.8 亿美元,占4.9%。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大部分是由华商进行的。东南亚华商也往往通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投资中国大陆。2016年境外华商对华投资情况基本上是一直以来状况的延续。考察整个外商对华投资的历史,华商在各个阶段都拥有重要的地位。


侨资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而当时外商投资有限,广大华商率先在华投资,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并带动其他外商对华投资。此后30多年中,由华商投资形成的侨资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广东、浙江等一些省市的侨资企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侨资企业已遍布中国其他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为华商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华商在促进国际共赢合作中作用独特


广大华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一是可以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交流、沟通与互信。华商不仅了解中国,还通晓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多方面的情况,通过华商构建政策沟通交流机制,可以准确传达“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二是可以拓展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产业合作。华商利用其在所在国的产业基础和政商人脉,可以将中国技术先进、竞争力较强的产业转移到所在国家和地区。


三是可以助力提升“一带一路”经贸及金融合作水平。华商通晓双方贸易规则和惯例,有的还拥有贸易渠道和资本优势,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经贸合作机会。除此之外,从“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的角度来看,华商将助力中国参与书写国际规则、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


“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世界华商积极响应


华商可以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广泛参与和合作,既可以参与交通运输、仓储、港口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平台进行参与,还可以与中国国内企业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项目。如华商谢国民的正大集团,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积极与中国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参与高铁项目,推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高效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利用自身影响力和区位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宣传,支持“一带一路”在泰国的落地。


关于新时期促进华商发展的建议


国家层面,一是建议为华商来华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华商对中国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为华商来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为华商来华投资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包括加快推行“华裔卡”以方便华人权益的认定和保障,可借鉴印度的“印度裔卡”(PIO)计划和“印度海外公民证”(OCI)计划,以及欧盟于2007年出台的“蓝卡”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华侨华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内外侨情发展变化修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制定《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或者《华侨权益保护法》,将侨务政策转化为国家法律,进一步加强侨务法制建设;对华商在华投资创业给予鼓励和支持政策,鼓励华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进行投资和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融资环境,优化服务华商企业的工作机制,依法依规维护华商权益。


二是加强侨务工作,可借鉴以色列的对美侨务工作


建议构建开放式的大侨务工作格局,继续多方面发力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加强政府部门间合作,形成工作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借鉴以色列的对美侨务工作。在美国的犹太人约有600多万人,占其全球总数超过三分之一。以色列尤其重视对美侨务工作,以色列侨务官员经常和美国的犹太人领袖沟通交流,更通过影响美国的政府、媒体和智库为在美犹太人的利益和美以关系服务。美籍华人总数已达452万,是美国少数族裔中仅次于墨西哥人的第二大族群,此数据还不包括大量的华侨和留学生。在此方面,中国可以借鉴以色列的侨务工作,为广大海外华商提供更好服务。


华商方面,一是进一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华商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同一行业的众多小型华商企业实现资本的整合,做大做强;向更有生命力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应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将经营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进行产业对接,实现资本聚合,抓住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利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与中国经济共成长;将自身经营发展放在所在国的经济体系中进行考虑,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当地经济实现融合发展。


二是加快家族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华商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大多是家族经营,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营管理理念相结合,将诚信、互惠和家族主义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具有决策快、效率高的优势,尤其是在华商企业发展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扩大,若不能及时引进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家族经营的弊端将会逐渐显露,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的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快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变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调整自身行为以改善在所在国的生存发展困境


近年来华商在所在国经营所遭受的排斥行为屡见报端,包括当地政府对华商执法严厉,当地商户经常举报华商的“不法行为”,当地媒体制造对华商不利的舆论环境。对于这些情况,华商需要反思在所在国的商业活动与策略,规范自身行为,进行合法经营,同时也注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标签: 国际关系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
下一篇: 留住雇员的心,企业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