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历史人文

如何认识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概括地讲,实现宗教因素与研究国际关理论的连接,既要从宗教因素自身的特点出发,又要结合国际关系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下文尝试从群体认同、意识形态、政治实体三个层面简要考察宗教因素的表现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从群体认同的视角看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认同是“行为主体在看待其他行为主体时赋予自身的一组含义,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在理解和预期的社会角色结构中,确定自己身份或者为自己定位”。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民族、国家、宗教、文化、阶级,乃至性别、语言,均是已经形成的集体认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整合社会群体的首要基础在于宗教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所建立的群体认同。“宗教与认同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宗教的意义结构功能。宗教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周围世界的知识框架和概念基础,并赋予人们的行为以意义。从群体的角度讲,宗教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秩序的合理化;从个体的角度讲,它与自我认同密切相联系。”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宗教认同因素与国际关系的连接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最主要的作用体现为宗教认同的群体建构功能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塑造。


从宗教认同对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来看,宗教认同既可以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认同,又对统一的国家认同的形成发挥社会整合作用,如犹太教、神道教、伊斯兰教什叶派对于以色列、日本、伊朗国家认同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宗教或教派认同也可以作为多民族国家族裔群体的精神信仰消解国家认同,以宗教认同为基础形成诸多的次国家行为体,黎巴嫩伊斯兰教什叶派、逊尼派,基督徒三大族裔群体的矛盾,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与阿拉伯穆斯林的矛盾,苏丹北方阿拉伯穆斯林与南方基督的矛盾,都对这些国家统一的国家认同构成了威胁,甚至构成导致国家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苏丹)。宗教或教派也以通过超国界或跨国界的宗教同形成跨界宗教集团或国际宗教组织,进而对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施加影响。无论是次国家的族裔一宗教认同,还是超国家的泛宗教认同,都可以对家认同进而对国家主权产生消解与侵蚀作用,这在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潮中体现得十分突出。宗教认同冲击国家认同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宗教复兴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排斥,进而导致“宗教原教旨主义”和“宗教民族主义”对世俗化或世俗民族主义的挑战。


2. 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从广义而言,“意识形态被界定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体系。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想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基于宗教价值认同的宗教政治文化和宗教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十分复杂,它突出表现为宗教理念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并通过国家与非国家为体的政治理念渗透于国际关系之中。


在国际关系中,存在各种与宗教相联系的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例如,犹太教的“特选子民”和“弥赛亚”(救世主)观念不仅渗透于各种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之中,还产生了犹太教复国主义这一特殊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受基督教新教影响的宗教价值观深刻地渗透于美国的外交理念中,并突出表现为“美国是上帝选择的国家”、美国肩负着改造世界的“使命”、“美国代表着铲除邪恶的正义力量”三大理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新右翼的崛起尤其是作为其意识形态体现的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伊斯兰政治思潮尤其是泛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政治理念,同样对部分国家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沙特外交政策中的泛伊斯兰主义理念,伊朗外交政策中的“输出伊斯兰革命”理念。宗教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家行为体的政治理念及行为方式,同时还可以塑造和影响非国家行为体。在当今世界,既有追求宗教普世理想,致力于和平、发展、人权、人道救援等领域的宗教非政府组织也有扭曲和滥用宗教教义的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


3. 从政治实体的角度看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宗教不仅可以通过群体认同和意识形态作用于国际关系,而且可以通过与国家、次国家、超国家的政治实体的结合作用于国际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宗教与国家的结合。在历史与现实中,宗教或者主导国家权力或者依附于权力,从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家权力结构。宗教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有以下几种典型形态:①神道设教,这是宗教意识同国家政治意识融为一体的宗教政治;②政教合一,这是将宗教权力和国家权力结合为一体的宗教政治;③神权统治,这是一种神权统治高于世俗君权的宗教政治;④国教,这是把宗教神权置于国家权力之下的宗教政治;⑤宗教军事,这是一种把宗教权力同国家军事力量结合为一体的宗教政治。宗教权力同国家行为主体的结合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一方面,宗教资源借助国家权力机器扩大其影响力,获得了物质手段;另一方面,国家行为主体通过运用宗教资源巩固其对内统治,增强对外号召力。


第二,宗教与族群、部落等传统政治势力的结合。在众多宗教土壤深厚的社会,特定的族群、部族、部落等传统政治力量往往与特定的宗教和教派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甚至特定的宗教与教派信仰群体本身就构成了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这些国家,由于国家权力为部分族裔一宗教团体所垄断(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逊尼派、叙利亚的什叶派支派阿拉维派、巴林的逊尼派),而其他族裔一宗教团体(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什叶派、叙利亚的逊尼派、巴林的什叶派)则往往构成政治反对派,从而使这些国家的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争夺往往在不同的族裔一宗教团体之间展开。族裔一宗教团体的斗争往往还会因宗教或教派的跨国性,以及谋求外部支持或引发外部干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现实中,宗教或文明的群体,是卷入冲突的地方集团能够寻求支持的最广泛的群体。如果两个非洲部落之间发生了地区战争,一个部落可以将自己定义为穆斯林,另一个部落则可自称为基督徒;于是前者可望得到沙特的金钱、阿富汗圣战者组织的支持以及伊朗的武器和军事顾问,后者则可能寻求西方的经济和人道主义援助,以及西方各国政府的外交支持。”


第三,宗教与政党的结合。宗教政党或具有政党色彩的宗教组织作用日益增强,构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的个显著特点,甚至取得了执政党的地位,并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以及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伊朗伊斯兰联合党(其前身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党)、印度人民党、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前身为土耳其繁荣党)等宗教色彩浓厚的政党相继成为执政党。以色列的全国宗教党、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师联合会、摩洛哥正义与发展党、马来西亚伊斯兰党都是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等宗教组织日益呈现向政党化、合法化转型的势头,其中哈马斯在2006年的巴勒斯坦大选中取得了执政地位,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也曾在2012年至2013年短暂执政。


第四,宗教与利益集团的结合。在美国等现代西方国家,宗教利益集团是影响包括对外政策在内的国家公共政的重要力量。有学者指出,宗教利益集团是以宗教信念为出发点,关注共问题并试图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集团。宗教利益集团不包括纯粹的宗教或神学团体。按照组织特征,宗教利益集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一社会团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教利益集团,如美国的犹太利益集团;另一类是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形成的利益联盟,如美国的对华宗教利益集团。各种类型的宗教利益集团或利益集团联盟,根据特定议题结成有不同团体参与的各种全国性或跨国性的所谓倡议者网络,共享人员、资源、机构和信息,以造成更大声势对政府和国际组织施加压力,构成了美国宗教利益集团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近年来致力于反对苏丹政府宗教迫害的“拯救达尔富尔联盟”,其成员组织遍及美国的社区教会网络,为该运动提供了民间政治动员的巨大资源而其广泛的跨国联系又为该运动的国际活动提供了渠道。又如,美国宗教右翼团体通过成功地“将自由派犹太教团体与保守派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与西藏佛教徒、圣公会教徒与救世军结为一体”,对促成美国“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第五,宗教与国际组织的结合。宗教对国际组织影响十分复杂,宗教因素与国际组织的结合及其对国际组织施加权力影响的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①宗教因素渗透于政府间国组织之中。在这种类型下,宗教成为影响政府间国际组织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或潜在因素。例如,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尤其是泛伊斯兰主义思想,在伊斯兰合作组织(OIC,其前身为成立于1971年的伊斯兰会议组织,2011年更名为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也可以通过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介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专门领域,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事务。例如,“根据2003年的数据,在联合国经合理事会中具有一般咨询地位的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有18个,占此类总数的148%,具有特殊地位的有116个,占11.0%”。②世界宗教的专门性国际组织。此类组织作为非政府间的重要国际组织,尤其是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世界基督教和平会议、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亚洲佛教和平会、伊斯兰世界联盟、世界宗教和平大会、拉丁美洲主教理事会等世界宗教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③致力于国际公共事务的宗教非政府组织。此类组织的性质和议题十分复杂,在近代以来的国际社会中,既有在慈善事业、灾难与贫困救助、妇女与儿童权利保护、反对毒品等领域从事活动的宗教非政府组织,也有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动和平倡议、反对战争、促进冲突和解、保护人权、反对核武器扩散的宗教非政府组织。


综上所述,宗教因素正是通过与群体认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实体的结合,广泛地介入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乃至全球治理等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之中,进而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上内容摘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第22-27页。)



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立体

《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

刘中民

定价:98.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6月出版

ISBN:9787520123983


【目 录】


导言

选题意义

基本内容

研究特色


第一编 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


第一章 关于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探讨

对宗教含义及其本质的不同认识

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

宗教的构成要素

如何认识影响国际关系的宗教因素


第二章 伊斯兰政治文化概说

宗教与政治共生的传统及其历史影响

理想主义的政治传统及其历史影响

复古主义的传统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章 伊斯兰政治思潮概说

泛伊斯兰主义

伊斯兰主义

伊斯兰极端主义


第二编 中东国家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四章 当代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伊本·沙特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教(19261953

沙特和费萨尔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教(19531975

哈立德、法赫德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教(19751995

阿卜杜拉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19952015

若干总结与思考


第五章 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巴列维王朝的外交失败与伊斯兰革命的爆发

霍梅尼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思想

“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实践

后霍梅尼时代伊朗外交的历史演变

后霍梅尼时代伊朗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三编 中东地区冲突与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六章 当代中东地区冲突中的伊斯兰因素——以阿以冲突、巴以冲突为案例的研究

阿以冲突的宗教矛盾探源

意识形态变动与阿以冲突中伊斯兰因素的上升

巴勒斯坦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及其对巴以冲突的影响

伊斯兰主义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矛盾分歧及其影响


第七章 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国际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以伊斯兰合作组织为案例的研究

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合作组织产生的背景分析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宗旨、主要机构及其成员国

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当代伊斯兰世界的国际合作

伊斯兰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及其局限性


第八章 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中世纪的帝国交往及其宗教因素

殖民主义时期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四编 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九章 中东变局中的伊斯兰主义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以穆斯林兄弟会沉浮为案例的研究

借势而起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及其面临的挑战

穆斯林兄弟会的沉浮与中东国际关系的分化组合


第十章 中东变局中的教派矛盾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东变局前逊尼派与什叶派教派矛盾的历史演进

阿拉伯国家国内教派矛盾的国际关系分析:以巴林为例

中东变局以来沙特与伊朗关系中的教派矛盾

对教派矛盾实质的若干认识


第十一章 “基地”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中东变局发生后“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调整

“基地”组织的扩张及其影响


第十二章 “伊斯兰国”的宗教极端主义及其影响

“伊斯兰国”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伊斯兰国”宗教极端主义的特点及其影响


结语: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三大核心问题

一 宗教认同与政治共同体选择的困境

真主主权论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困境

圣战观的异化及其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国际关系
上一篇: 钟表、金钱与鲁滨孙的日历丨社会化的时间
下一篇: 徐勇 | 日本对华全面战争的战略炮制与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