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新书速递 |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1-3卷)

日常生活批判(第1-3卷)立体书影

(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日常生活批判》(第1-3卷)

[法]亨利•列斐伏尔 / 著

叶齐茂、倪晓辉 / 译

2018年6月 平装

ISBN 978-7-5201-0891-1

定 价:169.00元



在千奇百怪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哲学,在哲学的批判中探寻生活的本质。



内容简介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作者简介

列斐伏尔是现代法国思想大师,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01年,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著作六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同时也是区域社会学尤其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也是超现实主义的批评者、马克思主义永不疲倦的支持者、文化研究的先驱、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日常生活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元哲学》《空间的政治》等。



名人推荐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哲学不仅要研究世界这个“大宇宙”,还要研究人自身这个“小宇宙”;哲学家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关注市井生活。“认识你自己”成为苏格拉底的哲学名言。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列斐伏尔则以另一种方式让哲学关注人自身和人的日常生活,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列斐伏尔试图发展“现代”马克思主义,如同马克思通过商品的矛运动分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一样,列斐伏尔想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揭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列斐伏尔对费社会、信息社会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和对现代性的批判,很大地影响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列斐伏尔力图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是他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异化理论,则是不正确的。

——法国哲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冯俊



本书目录

总目录


第一卷

第二版序言


一回顾

二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查理·卓别林、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其他一些人

四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闲暇

五“现代世界”概述

六再提异化理论

七异化劳动

八哲学和日常生活批判

九计划和未来项目


第一章 温故知新

第二章 对日常生活的认识

第三章 批判地认识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五章 一个周日在法国乡村写下的笔记

第六章 可能性


第二卷

第一章 清源正本


第二章 形式化方法

一公理和公理化

二假说的作用

三转换和转换原理

四层次观

五连续和不连续

六微观和宏观

七指标、标准、变量

八维数

九结构观


第三章 特殊范畴

一整体观

二现实观

三异化观

四生活的和生活中存在的

五自发的

六模糊观

七质疑和怀疑

八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

九实践

十逻各斯、逻辑、辨证的

十一逻辑和性格学

十二总场


第四章 语义场理论

一语义场

二信号

三符号

四象征

五形象

六若干混淆

七语义场的性质

八意识和语义场

九语义场的规律

十社会文本

十一对话、讨论、交谈


第五章 积累和非积累过程理论

一进步观批判

二不平衡发展

三非积累的社会

四积累过程的概念

五积累过程概念的普遍化

六非积累过程

七教育学的和文化主义者的错觉


第六章 契机理论

一循环类型

二契机与语言

三契机星图

四契机的定义

五契机分析

六契机和日常生活


第三卷

引言


第一章 连续性

一现代性终结了吗?

二常量

三商品的世界

四认同

五日常话语

六论粗俗

七论种种弊端

八保守的模式


第二章 不连续性

一变化一览

二恢复

三差异

四国家和日常生活

五空间和时间

六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


结论成果与展望

一中产阶级

二抽象—具体和理想—现实


结语

译后记



精彩试读

一回顾

严格地讲,《日常生活批判》这本书事实上没有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列宁这段名言会是本书的一个适当引语:


可是全部问题在于马克思并不以这个骨骼为满足,并不仅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他)使骨骼有血有肉。《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德国经济学家”的这部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有它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段影响非常深远的名言中,列宁指出,马克思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学。列宁在他的许多著述中都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


事实上,《日常生活批判》完全是围绕异化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列宁曾经搁置或忽略了异化理论。


《日常生活批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忽略了的一个方面,即具体的社会学,这也是一个事实。


当《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面市时,它在哲学和社会学层面上所做的阐述还是不充分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应该已经阐述了和努力解决了异化理论引起的问题。这本书还应该解释过,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它与其他科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等)的关系中,在它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中,会是什么(作为方法和对象)?


然而,实际情况是,10年以前,这些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或多或少不太可能正确地阐述它们,不太可能孤立地去解决它们。


现在,我们不过刚刚领略了异化理论提出的诸多复杂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分成三类。历史类问题,我们必须发现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如何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获得了异化概念;马克思如何转变和调整了这个概念的方向;马克思何时做了这些工作。这样,通过马克思的著述,适当地跟随这个转变,这就意味着,严格地考察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尤其是,我们需要注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理论类问题,我们必须确定,在马克思科学和政治学著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中,什么成为异化的哲学概念,我们必须认识,有关拜物教的经济理论实际上是有关异化的哲学理论在客观的(科学的)层面上的延伸。


最后,哲学类问题旨在认识,现在应该赋予异化理论什么意义和(批判的或建设性的)影响。哲学家应该在什么程度上再次提出异化理论,也许以变化了的形式,把异化理论置于他的思想中心?异化问题不能与其他问题分割开来,但是,异化问题可以从其他问题中区别出来。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完全否定了早期概念,包括帮助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那些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刻,人类思想上曾经有过一个绝对的休止符,在马克思意识到他的学说的那个时刻,马克思主义里曾经有过一个绝对的休止符,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异化理论所意味的问题现在就不会出现了。采纳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判断意味着进一步地推论,显而易见的推论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成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和功能终结了。我们一定认为这类判断是教条主义的和错误的。


在如此繁杂和困难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之前,它们必须成熟。


我们有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异化消失了吗?在苏联或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没有那种标志新的或更新过的经济、意识形态和政治异化的矛盾吗?”


从社会学这个专门学科看来,生活历程中总有许许多多不确定的时刻。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否隔断和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方面;如同我们已经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与目前大家青睐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概念相比,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观念是否不够丰富和不够复杂,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涉及社会经济形态。


事实上,该书初版面市时,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释。官方的、学术的反应是什么?完全的沉默。那时,1946年,法国哲学遭遇了一系列让它只能慢慢恢复过来的震荡。战争和占领已经扼杀了若干关键的思想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与德国非理性主义具有含含糊糊关系的柏格森(Bergson)的“反知性论”,不足以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布伦士维格(Léon Brunschvicg)的知性主义或唯理智论。黑格尔论和存在主义正在兴起。有些人愿意在特定层面尊重和接受异化的观念,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打算看到,与人类现实发生冲突、与日常生活发生冲突的那种异化。穆尼埃(Emmanuel Mounier)和古维契表示,他们承认有这种异化,我们不提及这一点是不公平的。


哲学家的传统形象是,存在的主人和统治者从外部目睹和评判生活,凌驾于大众之上,凌驾于琐碎事务所占据的时刻之上,通过态度和差异而与众不同(这些比喻并非夸大其词。这种差异即所谓“精神生活”,哲学家的态度即所谓沉思、超然、“悬置”、括号化,等等)。从书名开始,这本书就放弃了哲学家的这些传统形象,所以,职业哲学家一般都对这本书不屑一顾。

依然沉浸在纯思辨之中或热衷于思辨的那些传统哲学家们冷漠地对待这本书,马克思主义者会怎么样呢?马克思主义者同样冷漠地对待这本书。


在解放的热情下,人们希望生活会很快得到改变,世界也会很快得到转变。不止于此:生活已经改变了;人在发展,大众处在骚动之中。他们的运动正在让新的价值“浮出水面”。分析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分析统治阶级推行的生活方式(或没有的生活方式),意义何在?哲学的或社会学批判的意义何在?武器的批判正要替代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已经替代了批判的武器。在法国,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无产阶级不再是一个受压迫阶级。无产阶级正在把自己放到国家统治阶级的位置上。不再可能谈论异化,不再允许谈论异化。异化这个概念在法国过时了,在苏联也过时了,在那些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在那些已经可以听到革命礼炮的地方,同样过时了。


人们沉溺于政治闹剧中。这毫不足怪。但是,人们正在淡忘,政治闹剧正在出台,正在较高层面——国家、议会、领导、方针政策——上决定下来。但是,政治闹剧不是悬在空中表演的,政治闹剧有着与食物、配给、工资、劳动组织或重新组织相关的“基础”,一个卑微的、日常的“基础”。所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日常生活批判是没有用的和过时的;他们认为日常生活批判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老式的、枯竭的批判的翻新而已,无非是对无关紧要的事物加以批判。所以,日常生活批判是一个不值一提的批判。


基于这样的理由,现在的哲学家正经历着他们的先驱们所不知道的困难。现在的哲学家已经或大或小、或深或浅地丧失掉了那种线性的简洁和优美,他们把那种线性的简洁和优美归因于(虚构地,毫无疑问)他们的那些著名模式。哲学家们和哲学不再可以孤立地存在,不再可以伪装起来,不再可以隐藏起来。这的确是因为日常生活是最高法庭,智慧、知识和权力都被用来做裁决。

上一篇: 新书速递 | 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
下一篇: 非洲人在广州:不懂中文,买卖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