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京津冀教育蓝皮书: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7~2018)

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教育蓝皮书: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7~2018)》。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京津冀三地在促进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工作推进呈现出“高关注、低共识”“有片段、无整章”“重发展、轻改革”“高呼声、低动力”的特点。


随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进入全面落实的攻坚阶段,作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日益凸显出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要认清什么是非首都功能,厘清京内疏解与京外疏解、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的内涵,根据京津冀区域城市发展定位优化三地教育资源布局,根据首都各功能区定位优化首都教育资源圈层结构,努力实现承接地教育资源的“造血功能”,促进承接地转型为多个和谐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鉴于此,通过教育资源的“疏解促提升、承接促转型”,提高区域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首都实现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夯实基础。


本书在内容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实践篇”“地区篇”“专题篇”五大部分,共计12篇研究报告。“总报告”站在全局高度,对京津冀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首都教育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与要求、区域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内涵、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基本思路、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路径安排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系统分析。“分报告”从比较视角出发,对京津冀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包含京津冀教育发展现状、人口分布与学龄人口预测和中国三大都市圈高校科技资源配置与科技创新效率三部分内容。“实践篇”从规划监测视角出发,分别从首都教育功能疏解任务监测、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和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推进状况。“地区篇”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站在地方层面,聚焦北京、天津和河北在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方面的基础和策略,对三个地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体制机制、实践策略等进行了探索与展望。“专题篇”则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分析了在京津冀地区已具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实现覆盖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质量框架和现状,以及尚未开始但亟待建设的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问题,旨在从前瞻性研究的角度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更为深远的启示。


报告力图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京津冀教育疏解与承接的内涵、形势、进展与问题,进而提出推动和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改革建议,以期为参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决策部门、教育管理者、教育科研工作者等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


微信图片_20180531151735

《京津冀教育蓝皮书: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7~2018)》

方中雄 主编

出版时间:2018-04



推进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是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大城市群的重要基础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五大世界级城市群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北京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已与世界最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相当,跟跑的项目在减少,并跑、领跑的项目在增多,展示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从各级教育普及率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等指标来看,与发达九国数据相比,北京居于前列,已经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条件。


然而从目前京津冀区域发展状况来看,实现世界级大城市群的目标任重道远。三地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落差,导致教育差距显著。从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来看,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分别是42.34%、23.33%、10.21%;从教育投入来看,仅以小学为例,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小学生均公共预算事业费分别是2.4万元、1.8万元、0.7万元,三地教育发展水平阶梯式落差显著。北京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北京教育始终站在高起点。做好区域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就是构建满足需求、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布局体系,将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做好空间结构布局,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的首善意识和辐射作用,率先从结构布局上缓解三地教育发展的落差,为打造世界级大城市群奠定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基础。



北京还需要投放大量学位以保证常住人口基本学位需求


蓝皮书指出,教育资源的京内疏解要适应各区人口调控和人口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疏解。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未来基础教育受教育人口会逐年增加,按现有学位供给量估算,2016~2020年,小学学位需求将从86.8万个上升至102.4万个,普通初中学位需求将从26.8万个上升到37.8万个,按现有供给能力计算,至2020年学位缺口量将达到26.6万个(小学缺口约15.6万个,中学缺口约11.0万个),北京还需要投放大量的学位以保证常住人口的基本学位需求。


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及疏解分布的规划安排对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与常住人口疏解的匹配程度,更好地推进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在疏解中实现优化教育功能布局、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教育资源的京内疏解应配合其他十区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社会化办学、对口办学等多种方式向新城和周边地区扩散,推动其他十区的教育发展,在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同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对中心城区的人口引导和疏解功能。特别是针对“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人口新变化,加大其他十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力度,减少人口受优质教育资源吸引聚集中心城六区,实现全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质量提升。



教育资源的京外疏解应主要配合产业结构布局


蓝皮书指出,教育资源的京外疏解主要是形成“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随产业转移”的互动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京外周边地区的蔬菜、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部分新兴服务业向京外转移发展,推动部分有条件的、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院校、央企总部转移到产业集中地区。在教育领域,北京市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格控制在京高校办学规模,严禁在京审批或升格新的高等教育单位,严禁增加现有在京高校占地面积等,实现了京内高等教育资源为更好地发展而向京外寻求发展契机。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相对接的方式,在京院校或专业、学科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对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定位,将适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资源做优做强,将不适合的在三地空间范围内进行调整重组,更好地促进三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对于办学方向与北京市产业升级与产业布局调整趋势不相符的,要作为重点调整对象,将不符合首都产业和就业需求的职业学校疏解到天津市和河北省,充分发挥两地职业教育优势,更好地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劳动者在三地就业市场上自由择业、充分就业。通过教育资源向京外疏解,构建起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协调的教育布局体系。近年来,北京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本专科规模逐年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14年的12.60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8.58万人,中职专任教师规模也相应减少;普通高等学校中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2014年的60.46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59.92万人;天津、河北地区中职、普通高校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说明教育资源的京外疏解已经全面开展并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北、天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


蓝皮书指出,河北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师比都高于京津,其中学前教育生师比差距最大,河北和天津学前教育生师比都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河北基础教育各阶段的生师比都高于北京、天津,河北与北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生师比分别相差8.6、3.6、5.6和5.9。


其中,学前教育的生师比差距最大。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全日制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为1∶7~1∶9,半日制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为1∶11~1∶13。保教人员包括专任教师和保育员。可见,河北和天津的学前教育生师比都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尤其是河北超出的幅度更大。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学龄人口数增加,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


由于教育部对中小学阶段的生师比没有明确要求,所以本报告将京津冀三地中小学阶段的生师比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除了普通高中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河北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生师比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师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京津冀地区学前阶段学龄人口数将达到峰值


蓝皮书指出,学前阶段(3~5岁)最先受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冲击,并且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教育阶段,其所受影响时间更长。综合三种生育假设情况,京津冀地区学前阶段2017~2025年,学龄人口数在179万至340万之间,在园数变化较大。2016年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对学前阶段在园数的影响会从2019年开始逐步显现,到2021年京津冀地区学前阶段学龄人口数达到峰值,三种生育情况下分别为249万(总体生育率增加10%)、271万(总体生育率增加20%)和340万(总体生育率增加50%)。而后开始逐步下降,学龄人口数到2025年较峰值会降低28%。到2015年在生育率总体增加10%的情况下,在园数会下降至179万人,较2017年减少63万人,较2012年峰值减少70万人;在生育率总体增加20%的情况下,在园数会降至196万人,较2017年减少47万人,较峰值2021年减少76万人;在生育率总体增加50%的情况下,在园数会下降至245万人,与2017年基本持平,与2021年的峰值比较减少95万人。


从分省市变动幅度情况看,北京市最为剧烈、天津市变动幅度也较大,河北省变动幅度在可调控范围之内。各省市变动趋势与京津冀地区总体变动趋势基本相同,但在园数到达峰值时间略有不同,北京市、天津市在2020年达到峰值,而河北省在2021年达到峰值。到2025年,在生育率增加10%的情况下,北京市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48%,较2021年峰值减少45%;天津市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34%,较2021年峰值减少36%;河北省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18%,较2021年峰值减少23%。在生育率增加20%的情况下,北京市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43%,较2021年峰值减少也为43%;天津市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28%,较2021年峰值减少34%;河北省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10%,较2021年峰值减少23%。在生育率增加50%的情况下,北京市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29%,较2021年峰值减少39%;天津市在园数较2017年减少10%,较2021年峰值减少30%;河北省在园数较2017年增加12%,较2021年峰值减少23%。各省市需要保持一定的学位供给弹性。

上一篇: 复刊 | 《社会学刊》征稿启事
下一篇: 大数据蓝皮书:解读中国大数据发展十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