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教育研究 |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文内容摘自《历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郑林著,原文有删改。郑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教育教研室主任。

微信图片_20180201154732


(点击封面图可跳转购买链接)


《历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郑林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学好历史的前提是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而目前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没兴趣。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学校、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还有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本身的问题,主要是内容枯燥乏味,与现实没有关系。社会环境因素教师无法掌控,但是历史课程内容教师是可以把握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特别是目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叙述大部分是宏观、大跨度、高度概括性的叙述。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如何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下面举例说明。


例: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其课文由三个子目组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火再燃。“虎门销烟”介绍了三个内容: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同时期的清朝,中英贸易概况及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概述了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战火再燃”概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教科书的叙述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但是概括性强,内容抽象、平淡,不易引发学生兴趣。


怎样让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引人入胜?英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方式给我们以启示。


1841年,一支中国舰队在广州港外巡游。一艘英国蒸汽船“奈米西斯”号,出现在了中国舰队的后方。中国船上的海军战士们十分吃惊,因为他们以前没见过像这样的轮船。这是一艘配备有致命武器的桨轮蒸汽船。只是一击,就把中国舰队中的一艘击沉。


当时的中国舰队没有一点机会。他们的武器只有弓箭,他们的大炮是三百年之前设计制造的,甚至没有开火船就下沉了。战斗开始才两个小时,五百多中国海军战士就已经牺牲了,英国舰队长驱直入占领了广州。


想一想:

1 为什么英国那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2 你觉得为什么英国和中国的武器差别如此之大?

(接着叙述英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推导出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


教科书引用来源:Jamie Byrom,Minds and Machines(Britain 1750-1900), Harlow :Longman, 1999,p.104.


从上述英国历史教科书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让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方法: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段提供具体生动历史情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层层深入。


111111

书影一瞥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关于历史学科能力,历史课程标准中主要提到“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这些能力具体指什么,在教学中怎么操作,则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书暂不去追究能力的抽象定义,而是尝试按照历史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表现进行分类,并辅以相关案例进行教学设计。


案例一:学习理解能力的培养


有教师在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引用了一则材料: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读完这段材料,教师接着说:这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这场危机是怎么爆发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用材料、图示向学生解释危机爆发的原因。这种教学用了很多具体生动的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感觉平淡,很难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变换一下方式,用同样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调整后的教学流程如下。


先出示上述材料,并说明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然后提问并随着学生的回答追问。


(1)根据材料,这个煤矿工人家庭出现什么困难?

可能的回答:冬天很冷却没钱买煤,生活艰难。

(2)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困难?

可能的回答:工人失业了。

追问:为什么会失业?

答案:煤太多了。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到,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第一步,概括该煤矿工人家庭的生活状况。第二步,概括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这两步都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来概括,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


(3)为什么煤太多了,工人家里缺煤啊?

第三个问题也就是第三步,是要引导学生分析煤矿企业生产过剩的原因。学生从材料中找不出答案,需要老师提供理论观点,并用数据资料证明。老师出示了一则材料: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资本论》


这句话比较拗口,学生不易理解,老师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话:群众的购买力有限而资本家却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并提供材料进一步论证。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 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的1%的人拥有。请学生阅读并说明材料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什么经济状况。


可能的回答:贫富悬殊,占人口多数的工人购买力低,资本家却在不断增加生产。


材料二: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请学生阅读并说明材料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什么经济状况。

可能的回答:股票市场繁荣。


材料三: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据统计,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


请学生阅读并说明材料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什么经济状况。

可能的回答:人们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物。


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了上述材料之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建立三者之间的关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作一个整体描述:由于贫富悬殊,群众购买力低,企业通过股票融资扩大生产,通过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群众消费。表面上看市场繁荣,实际是虚假的繁荣,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以上教学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信息提取、归纳概括、用资料证明观点。


23232323232323_副本

书影一瞥


案例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以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为前提。例如,要培养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评价各种不同的历史观点,评价活动应该安排在学习完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这样学生才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做到论从史出。设计问题时,提供的材料应该是新的,问题或任务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下面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鸦片战争一课主要内容完成后的思考题:


历史学家L.C.B.西曼说:“中国人盲目自大、愚昧无知,并且无能。从叫外国人为野蛮人时,这个问题就开始显现了。拒绝平等对待外国人,而且还妄断外国人不能打败他们,这些都是自找麻烦。”

历史学家丹尼斯·贾德说:“鸦片战争是英国不知羞耻的侵略行径的一个例子。中国贸易的大门被嚣张的军事干预击碎。”


请解释西曼的观点与贾德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同意谁的说法,西曼还是贾德?运用你这节课学的知识来回答。


教科书引用来源:Jamie Byrom,Minds and Machines(Britain 1750-1900), Harlow :Longman, 1999,p.109.


这种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评判历史观点。

标签: 教育历史教学
上一篇: 为什么这么多媒体如此关注这部书?
下一篇: 民国年间日本在华留学生的读书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