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民国年间日本在华留学生的读书剪影

20世纪20年代直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文部省对华派遣留学生,这一举动对战后中日两国的接触、彼此情感的重建及两国关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折射出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光与影。


仓石武四郎于1928年获得文部省资助,以在外研究员的身份在华留学两年。据《在外研究始末书》所载,他于同年3月18日从日本出发,3月23日到达北京。两年期满后,又以私费留学生身份在华四个多月,最终于1930年8月3日回国。在华留学期间,他先后亲历了济南事变、东北军撤出北京、北伐军接管北京、中原大战、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他的留学经历也成为同时期日本留华学生留学生活的缩影。


微信截图_20180201143929

《在外研究始末书》书影

 

跟随私教


在1929年5月前,仓石一直通过聘请私人教师学习。在抵京六天后,仓石便开始了学业。据《始末书》载,从1928年3月28日至1929年2月28日的11个月间,仓石一直在京跟随旗人奚待园学习《红楼梦》和《满州四礼集》。对于这段学习《红楼梦》的经历,仓石后来回忆说:“说起来也是刚刚开始讲,吉川君很快也参加进来。渐渐地,听讲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一上午的时间,我们都在正中间的屋子里听讲。北京的夏天来得很早,我们紧闭了门窗来抵御暑气,终于听完了一百二十回,大家戏称我们俩成了‘红迷’。而钱韬孙先生他们却夸我们,通过《红楼梦》来学北京话是个绝妙的办法。”这段学习对仓石帮助很大。其实仓石在留学前就曾读过一遍《红楼梦》,而这次跟随老师半读半讲地第二遍阅读,使他发现渐已能全部听懂老师的话。此外,由于《红楼梦》的背景就是北京,所以这也使他学到很多北京的风土人情。


微信截图_20180201143919

仓石武四郎(资料来源:日中学院倉石武四郎先生遺稿集編集委員会編『中国へかける橋』、亜紀書房、1977年。本图片由日本日中学院授权使用)


仓石研习《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与其说是为研究中国文学,倒不如说是为学习汉语发音。他之所以用《红楼梦》做课本,并非仅出于对该书着迷,而是因熟悉内容,便于学习语言,迅速适应发音。这一点还可以从其同期选学课程中一窥究竟。在跟随奚待园学习的同时,仓石还先后于1928年4月25日至7月31日聘请王孟嘉讲授“北京话发音之异同”和翻译课,于1928年8月1日至1929年2月28日聘请于阔田讲授小说《儿女英雄传》和俚语,于1928年9月16日至11月5日间聘请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孙蜀丞讲授声韵学,并于1928年10月24日至1929年9月14日间聘请曾隐畊讲授《四书》及《诗经》读法。可见,仓石更侧重于学习汉语的发音而非文学、典籍本身。换言之,仓石自留华初期便将真正学会汉语这门语言作为留学目的,研习文学不过是达成目的的途径。这或是仓石日后虽已在中国文学研究上著作等身,但却以汉语教育家身份蜚声中日的原因。


大学旁听


在跟随私人教师慢慢适应了中国的学习后,仓石便开始以旁听生身份到北京的一些大学听课。当时一些大学设有旁听生制度,如北京大学即要求“各学系有缺额时,均得收旁听生”,允许有意求学的校外人士选修一些科目,相应收取一定费用(按小时计费)。仓石不为学费所困,所以在北大和私立中国大学都办理了旁听手续,如日记2月18日载“到中国大学注册”正是此事。《始末书》的记录更为详尽。


据载,1929年5月9日至1930年5月31日于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获许旁听学科如下(括号中为仓石所记授课教师姓名):经学史、文字声韵学纲要、古书读校法、清儒韵学书研究(以上马幼渔),中国史学史(朱逖先),近代散文(周启明),作曲法(徐之衡),版本源流(伦哲如),词史(赵斐云)。1929年9月30日至1930年5月13日于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国文系获许旁听以下学科:三礼名物(吴检斋),词学(孙蜀丞),文选(高阆仙),文词举例(杨遇夫),古历法(范文澜)。由上可知,仓石在北大旁听了一整年的课程,而在中国大学的旁听也跨越了两个学期。


拜会学者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对于仓石、吉川等留华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和平时期。尽管前有济南事件,后有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步伐逐步加快,中国国内局势也纷繁复杂,但日本留华学生大体仍未受到太大影响。特别是,虽然很多中国学者持反日态度,但在面对以研修学问为目的来华的日本学生时,仍能区别对待,予以坦诚交流。


在仓石拜访的学者中,不乏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1929年5月31日,仓石专程拜访了鲁迅。对此,鲁迅在当天日记中记道:“三十一日晴。午后金九经偕冢本善隆、水野清一、仓石武四郎来观造象拓本。”不仅如此,鲁迅还将一些拓本送给他们每人一个。仓石后来甚是懊悔当时没有请鲁迅题字,错过这极有意义的时刻。


4a6698034591d25fffcdd


除鲁迅外,仓石留华期间还拜访过多位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由日记可知,除了曾经直接受教过的马裕藻(幼渔)、朱希祖(逖先)、周启明、许守白(之衡)、伦明(哲如)、赵万里(斐云)、吴承仕(检斋)、孙人和(蜀丞)、高阆仙、杨树达(遇夫)、范文澜、钱玄同、沈兼士、黄晦闻、杨钟羲(雪桥、子勤)、王孟嘉、于阔田、曾隐畊、徐森玉(鸿宝)外,仓石还利用在京及南下的机会,专程拜会了冼玉清、马隅卿、尹奭公、陈垣、陈寅恪、胡适、董大理、章太炎、黄侃(季刚)等多位学者。


如果说随私人教师及在大学学习使仓石的汉语大有进步的话,那么与学者的广泛交往则不但开阔了其视野,更使其建立起超越政治与时代的友谊。



▲本文摘自《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作者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中日双方原始档案史料,并与时人日记互证,以“二重印证”的方法考证、修订出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史实,梳理日本中央政府、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文部省、农商务省等对华派遣留学生的经过,从而较为系统地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作者:谭皓,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东方历史学术文库)(978-7-5201-1392-2)w

点击封面图可跳转购买链接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

谭皓 著

2018年1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标签: 近代史教育史
上一篇: 教育研究 |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下一篇: 新书速递 |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