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7)

2017年11月29日,由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7)》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品牌蓝皮书是在多位两院院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联署的“关于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大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和“关于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大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进一步建议”精神的基础上,在中央有关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的指导下,由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牵头编写的年度性研究报告,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学术性、政策性、产业性的特点。


2017年度品牌蓝皮书包括总报告、品牌战略安全与专家建议、品牌生态系统与评价指数研究、品牌战略前沿理论、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五部分,并以附录形式对年度品牌政策和品牌创新案例进行了汇编分析。总报告全面回顾2016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品牌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国家品牌发展从文化认同、产业基础、区域特色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评述,同时对我国品牌最新消费趋势进行了分析;品牌战略安全与专家建议报告将品牌关系国家经济安全设为独立篇章,充分探讨了品牌并购和品牌战略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并邀请专家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品牌生态系统与评价指数是2017年报告的重要内容,在对评价体系详细说明的基础上,重点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品牌生态系统进行了指数测度和研究;品牌战略前沿理论聚焦了全域营销与品牌增长两个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报告分别基于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六个“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对其区位战略价值、发展现状与挑战、“五通”情况与重大项目进展、区域品牌战略建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3


近年来推动中国国家品牌文化认同取得积极成果

国家是政治体、经济体和文化体的集合,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特定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综合,文化软实力因为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独特性而被称为“国家的灵魂”。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品牌的特质内涵,国家品牌是文化软实力传播的载体。中国国家品牌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在于西方主流思想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强大的异己力量,并将中国不断增强的硬实力视为威胁。


FutureBrand咨询机构从2009年开始发布的国家品牌指数(CBI)数据显示,中国国家品牌排名由第48位下降到第66位。因此,寻求国家品牌在文化层面的国际认同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综观2016年,在推动中国国家品牌文化认同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积极成果。


第一,中国政府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受到全球关注。作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集中展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时期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重要读物,以13个语种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国际社会持续关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该书屡次被领空,形成一书难求的局面。截至2016年10月底,该书已发行超过620万册,其中海外发行逾60万册,取得近年来我国政治类图书在海外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也创造了中国图书单品种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销售纪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热销进一步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提供了机会与途径;同时,执政党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品牌形象。


第二,文学作品屡获大奖,引发中国文学热。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后,2016年郝景芳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曹文轩获得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奖”,实现零的突破;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成效显著,作家麦家的小说《解密》不仅创下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文翻译销售的纪录,也赢得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30多家西方主流媒体的好评;中国网络小说意外走出国门,仙侠、玄幻、言情引发海外“追更”盛况。


第三,戏曲影视组团出海,彰显中国力量。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引发日本观众热捧,《牡丹亭》来到了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遭遇一票难求;成龙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成龙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人说话没人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线电影制片公司组团出海上演一出“中国电影普天同映”的好剧,电影《长城》的制作走出中国电影国际化包装的一条新路;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首次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中国现状受到海外认可,摘得美国第68届艾美奖。


第四,“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统农耕智慧获得国际认可。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生命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为中国文化获得更普遍的认同奠定了基础。


推动中国国家品牌的文化认同本质上在不断强化文化自信的同时,有效推动国家间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当前我国在推动国际跨文化交流层面还存在人才短缺、观念陈旧、意识不强、渠道不畅、标准规则不同、意识形态区别等诸多问题。推动跨文化交流仍然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主动地参与世界文化活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更积极地策划和组织国际文化活动,展示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推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促进文化的创新和融合,防范文化渗透和盲从,重视衍生价值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我国“品牌消费”呈现五大特征

一个国民消费的层级构成,与其经济、科技、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随着消费者文化层次、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为满足消费者获得高级需求的“品牌消费”愈加明显,“品牌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第一,对品牌的差异化定位更加细分。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在不为生存担忧的同时创造出大量物质财富,人类彼此的差异已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少,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已不再是人们选购商品的第一要旨,商品所拥有的文化意义、符号意义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对象,一个个文化“符号”成为不同个性、不同年龄层的人们表达自己身份、品位和地位的全新方式。品牌,就在这种体现人与人之间差别的“符号”中应运而生。



第二,个性化成为品牌外在表现的新趋势。中国消费者正在对消费品的外在质感和个性化定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品牌通过包装实现作为产品的外在表现,不仅仅需要传递信息、保护安全和提供便利,还要体现产品是否能够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极简主义的包装、时尚元素的点缀、功能的创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品牌流行趋势。


第三,即时代入感日益增强。多重感官的接触可深化记忆,品牌可通过多重感官与消费者接触。让消费者参与体验,与产品拥有更多的接触机会。通过定制化方式,运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诉求,增强消费者的体验。


第四,无界购物热度持续高涨。对于城市普通家庭而言,随着收入增加,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萌生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于是海外旅行成为一种趋势,有时甚至是必须进行的年度活动,而除了看风景,世界各地的商品也纷纷向这些走出国门的消费者伸出橄榄枝,免税店、特色小店使得购物成为海外旅行的主要驱动力。


第五,安全健康成为主要消费诉求。随着近年来网购的扩张和消费品品牌的熏陶,消费不再只属于个别消费群,各年龄层消费群体消费普遍上涨,消费市场迎来打破年龄和性别界限的“全民消费”时代。2016年,阿里研究院曾发布《2016年度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和环境保护的意愿均十分强烈。近年来,屡见于媒体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水和空气污染使得中国消费者的安全与环保意识迅速增强,健康与安全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消费者展现出越发重视健康生活的消费诉求,食品、运动健身、健康家居用品成为消费者健康诉求中最热门的三大品类。线上三大品类购买数据的猛增,展现了吃得更健康、运动更积极、对健康更关注的消费趋势。


当前中国经济的活力越来越依靠消费提振,随着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觉醒,消费层面正在经历一场由消费者主导的变革。传统的商家生产引导消费模式受到如今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挑战,在这个消费转型升级的宏观趋势中,经过加工提炼的大数据已然成为厂商最重要的决策依据。根据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观念变化趋势,明确消费者“品牌认知”,推行正确品牌战略,就能在中国这一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中持续增长和盈利,并始终保持可持续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以品牌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对外贸易实现长足发展,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然而,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象仍然突出,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微笑曲线”底部,是典型的产品大国、品牌小国,尤其是缺少在全球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我国出口商品还有不少属于贴牌和代工,赚的是“血汗钱”。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外贸发展正处于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创建一批国际品牌是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的关键。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能够助力我国制造业向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攀升、向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品牌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凝结着企业的创新成果,能够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创造市场价值。国际知名品牌往往具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包括独特的产品、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其中,核心技术优势最为关键,是许多企业强化品牌建设的底气所在。当前,我们缺乏更多叫得响、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主要原因不是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大,而是自主创新不够、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加强品牌建设,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出了紧迫要求。同时,围绕品牌建设加强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大幅度提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满足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加之互联网普及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品质、时尚、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品牌建设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能够有效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品牌建设能够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拓展品牌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淘汰低端过剩产能,增加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提振消费信心、满足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建设品牌强国需要创新引领

蓝皮书指出, “中国品牌日”的确立,整整等了34年的时间,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了15年,龙永图当年称黑发人谈成白发人,而真正从国家层面推动中国品牌建设,我们经历了几代人的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


由此可见,以官方名义正式设立“中国品牌日”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品牌建设继往开来的一个里程碑。我们知道“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源自2016年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要求,而发改委的新闻通气会上更是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展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作为设立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所以,中国品牌日的设立,不仅仅要强化对自主品牌宣传,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将品牌经济发展成为推动供需求结构升级,实现经济换挡提速的新动能、新力量。


中国从2010年开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总量高速增长却难掩以品牌为代表的内涵式增长动力不足,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长期得不到改观。在最新的GCI(Good Country Index)排行榜上,在163个参评国家中,中国国家品牌形象最新综合排名列第64位;尽管中国品牌在全球主要品牌榜单的上榜总量逐年增长,但在食品、饮料、汽车、零售等主要品牌产业上仍鲜有问津;新增品牌产业分布面临“去制造业化”的危机,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品牌格局,中国新增品牌主要集中在工程、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民族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战略资源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品牌的流失,不仅仅意味着全球经济竞争话语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红利的丧失,更意味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将难以为继。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缺乏议价能力,庞大的产能带不回来高价值的回报,“一箱国表换一盒洋表”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而在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面前,又遭遇低端产品结构性过剩、高端产品严重供给不足的尴尬,很多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在国内高端市场遭到国际品牌的快速替代。我们今天面临的不仅仅是活力28、小护士等民族品牌覆灭的严峻现实,更是民族品牌无法开拓、无力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的困境。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过渡期,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由开放包容的快速增长向系统集成的稳中求好升级,很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在变革中不断暴露出来,基于经济上行背景的传统品牌战略与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在宏观上表现为政策支持难落地、在微观上表现为品牌建设缺动力。在品牌经济变革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投入产出不确定的困境面前,被动放弃品牌建设,令人扼腕叹惜。



我们传统认为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品牌的发展应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而缺乏从国家总体战略安全的角度思考品牌发展的问题。国家品牌战略的模糊必将影响国家的内政外交形象,产业品牌的支撑乏力必将撼动经济安全的基础,缺乏信用的企业品牌更是对国民安全的严重挑战。而树立正确的国家品牌战略,对于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优化,增强文化价值观的输出能力,引导企业专注于品牌建设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品牌强国”的梦想我们追寻了多年,但听到的更多的是发现了问题、找不到办法,说起来都对、干起来都不行的无奈,新经济的到来又为品牌的发展带来模式上的挑战。我们迷恋于形式多样的“以评促建”和“奖励补贴”,但无法避免的人为因素往往成为品牌乱象的根源;我们迷恋于形式多样的“榜单经济”和“荣誉奖项”,但鱼龙混杂的榜单背后有多少客观真实;我们迷恋于各大媒体的“品牌工程”,但一纸合同掀开了不过是广告策划升级的本来面目;我们迷恋于把“品牌价值”作为荣誉挂在墙上,但百亿元身家换不来百亿元家产;我们迷恋于为品牌的防伪打假大声疾呼,却对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无可奈何;我们习惯于用营销策略来提升品牌,却忽视了品牌文化内涵的沉淀和发扬。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中国品牌日”设立这样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希望与各位专家探讨。


第一,要挖掘和培育中国品牌的专属气质,实现中国品牌由质量强基向品质提升的转变。一个历史悠久的成功品牌,不仅是特定区域和特定族群中人文精神的精华的承载者,更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相对于德国品牌的严谨细致,日本品牌的精益求精,美国品牌的自由、创新和张力,法国品牌的浪漫,韩国品牌的时尚,应重视对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品质细节、持之以恒乃至区域文化特色的探索,从追求简单和表面化的唐风汉韵、民族传统,向追求精神层面的跨国家、跨民族间的交融与互动转型。品牌的专属气质和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无数工匠精神共性基因的凝练和升华,打造中国品牌的专属气质,不仅从工匠精神的层面巩固中国品牌质量强基的实力,而且进一步从品质提升的角度实现中国品牌从文化认同向精神认同的升级。


第二,重视品牌生态系统建设,建议从全面改善和提升品牌生态环境的高度,实施科学的品牌生态评价系统,建立符合新经济发展要求的配套政策、金融和市场体系。强调品牌的自主可控,避免重走以品牌换资金、市场换技术的老路。建议高度重视对雄安新区及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等18个已批复的国家级新区的整体品牌战略的规划制订和实施,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以评促建”和“奖励补贴”的支持模式,引入完善的品牌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和金融创新工具,打造一批代表品牌区域专属气质、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具有核心竞争实力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第三,重视研究新经济环境下的品牌战略变革的问题,分析和研究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过程中,在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和社群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品牌建设策略问题,推动品牌建设从传统营销层面向资源整合增长转变,建立以实现品牌价值增长为目标的品牌建设考核标准,实现对市场营销、战略规划、市场数据分析、消费者与商业模式架构的一体化整合。


第四,重视研究金融创新支持品牌发展。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的要求,建立品牌金融服务平台,联手银行创新推出一批以品牌为基础的品牌质押贷款服务、供应链融资服务,联手保险机构推出一批以品牌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保险产品;要不断推动金融创新,积极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向品牌价值交易升级,建立可实时交易的品牌价值交易系统;引导金融机构的信用卡商城、消费贷业务向品牌产品销售平台,以账户为核心打通产业、金融和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激活品牌消费潜力,提高品牌消费水平。


第五,要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要在不断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强品牌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战略新兴企业的商标注册和国际商标的保护,在深化国际合作的同时避免品牌自主权的丧失。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三板企业的品牌培育工作,总结传统产业品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鼓励和支持创立战略新兴产业民族品牌,避免重走技术强、生产强、品牌弱、价值低的老路。


第六,重视“中国品牌日”的市场化运作问题,中国品牌日有很强的市场化概念,应扩大公众认知,丰富实质意义。中国品牌日是品牌企业的节日、品牌服务机构的节日,也是品牌消费者的节日,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强沟通、整合资源、推动具有可操作性的、层级不同的中国品牌日的实施工作方案,整合优秀的平台资源,为自主品牌的宣传、品牌战略的解读、品牌服务水平的提升、品牌研究成果的发布和消费者的品牌采购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我们倡议宣传自主品牌但要杜绝参差不齐,我们倡议购买国货但要避免价格混战,我们倡议加强品牌建设但要摒弃恶意炒作,我们倡议政府加强引导但更期望机制创新。中国品牌的发展需要政府引导、行业支持、资本助力、企业自主。


打造“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不是口号而是历史的责任,中国品牌日创立不容易、实施起来更有挑战性。“中国品牌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节日,是我们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


品牌生态指数评价:北京、上海、深圳居前三位

蓝皮书根据品牌生态评价模型,基于上文样本研究城市,经过认真比对研究,形成了样本城市的品牌生态指数评价结果,最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天津、东莞、重庆、南京等50个城市进入中国品牌生态指数(2017)50强城市。中国品牌生态指数评价结果由1个综合指数和经济支撑力、环境支撑力、消费支撑力、产业支撑力、文化支撑力5个分项能力指数构成。



经济支撑力指数是对所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评价结果显示,经济支撑力较强的前10位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天津、无锡和东莞,其中上海以89.33分位居第一,北京以88.87分居第二,深圳以88.63分位居第三,洛阳以67.92分为经济支撑力50强最低入门门槛。



环境支撑力指数对区域品牌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的衡量,评价结果显示,环境支撑力较强的前10位城市是东莞、泉州、珠海、昆明、北京、厦门、广州、深圳、福州和南宁,其中东莞以90.17分位居第一,泉州以86.35分位居第二,珠海以82.76分位居第三,太原以68.86分为环境支撑力50强最低入门门槛。



消费支撑力指数是对所在区域综合消费能力的客观反映,评价结果显示,消费支撑力较强的前10位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重庆、苏州、武汉和成都,其中北京以89.59分位居第一,上海以89.15分位居第二,广州以81.41分位居第三,烟台以66.74分为消费支撑力50强最低入门门槛。



产业支撑力指数是对区域品牌生态系统发展产业基础的反映。评价结果显示,产业支撑力较强的前10位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广州、苏州、南京、武汉、杭州和西安,其中上海以89.66分位居第一,北京以84.33分位居第二,广州以79.37分位居第三,淄博以68.33分为产业支撑力50强最低入门门槛。


文化支撑力指数是对一个区域推动品牌消费的文化基础进行的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文化支撑力较强的前10位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重庆、东莞、杭州、西安、昆明、天津和广州,其中北京以89.54分位居第一,上海以82.24分位居第二,深圳以79.55分位居第三,银川以65.90分为文化支撑力50强最低入门门槛。


品牌蓝皮书从六大经济走廊和海上丝路通道的空间维度,探讨中国品牌的战略协同

2016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步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全新力量,获得广泛认知,赢得普遍共识,“一带一路”倡议在2016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上被写入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并且成为联合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展示出中国为推动全球发展带来的新远见。



蓝皮书指出,从品牌发展的角度客观分析,“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更多体现为成本降低的逐利冲动,更多的企业是从追求成本优势出发开展跨境要素资源布局,而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中国品牌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还是极其有限的。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具备海量的潜在消费能力和孵化世界级中国品牌的基础。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品牌,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以复制,在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提升、资本运作等方面都需要在模式、理念和思路上进行创新突破,深入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和潜在市场需求,充分信任和重用当地人才,通过资源配置的本地化、市场价值的本地化和商业模式的本地化,加速推进跨境业务产业链向跨境品牌价值链升级。



有鉴于此,按照“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的整体构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主要由陆路和海路两大运输通道组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代表的陆路通道,包括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从福州过南海,延伸至南太平洋或经印度洋至欧洲。本年度蓝皮书将从六大经济走廊和海上丝路通道的空间维度,探讨中国品牌的战略协同。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法治蓝皮书: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No.3(2...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北京传媒蓝皮书:北京新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