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聚焦 | 第二辑:民族与社会系列丛书

第二辑

民族与社会

1

民族与社会丛书

麻国庆 主编


        民族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也存在于民族之中。汉族、少数民族、归侨乃至外国侨民与海外世界,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社会、民族与国家、全球已处于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之中,因此对任一部分的研究,都需要在此整体性框架下进行。本丛书收录的各项精彩研究,采取比较的视角、田野工作的方法,从诸多角度探讨不同民族与社会的机理及其相互关系。这些研究不仅体现出人类学在认识民族与社会方面经验研究的可贵积累,还体现出整体方法论上的可喜突破。从中也体现出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从实求知”“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文化自觉”等理念,进而推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


4c46c15f474b83925c043e1c4e2630a1

(按出版时间倒序排列)


2

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张曦  

2017年10月出版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作者从地域研究、应用研究、灾害研究、认知研究、宗教研究等多角度出发,尝试建构出细致的民族走廊以及走廊中羌族社会·文化的地域社会综合研究范式,借以展示岷江上游羌族地域的社会、文化实质,同时也对汶川地震后羌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思考。  


3

地域社会深描:藏羌彝走廊研究新视角  

张曦 黄成龙 主编

卞全琴 夏懿 副主编

2017年9月出版

本书为跨学科的地域研究论文集,是2014年第二届藏羌彝走廊研究新视角研讨会的精选参会论文的汇总。本论文集尝试着从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民族走廊中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灾难应对等诸多问题,力图整合多学科的民族走廊研究,为问题意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探索新的途径。  


4

阿尔泰山游牧者: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   

 陈祥军 著 

2017年9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在阿尔泰山区富蕴县境内,长达4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立足于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社会,以草原生态变迁为背景,围绕着“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统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识”,主要探讨了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的互动关系。


5

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  

李锦 著

2017年8月出版

本书根据对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研究为切入点,讨论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结构,是一篇关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何种特殊性。 


6

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

谭同学 著

2016年12月出版

《双面人》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


7

南海回村: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   

张亮 著

2016年9月出版

本书以中国社会呈现的“个体化”趋向为理论背景,通过对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民族志写作,试图说明三亚回族消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向中个人与社会紧张关系的机制。 


8

杨廷瑞“游牧论”文集

陈祥军 编

2015年12月出版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游牧社会与草原环境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并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环境、文化及经济等层面的问题。本书是老一辈学者杨廷瑞先生倾注毕生精力,以长期在牧区扎实的田野资料为基础汇集的论文集。出版杨廷瑞先生的《游牧论》,一是对当下流行的“游牧已经是一种过时的生计方式”的一种回应;二是希望对积累和发展中国牧区知识,深化国内游牧研究和牧区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9

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

陈祥军 主编

2015年7月出版

(暂无库存)

草原文化与游牧社会一直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本书汇集了2011年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会议中的20篇论文,研究区域涉及新疆、内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区,研究内容涉及四个主要专题:一是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二是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三是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以及特别设立的青年研究生论坛。


10

家屋与家先:粤北过山瑶的家观念与实践 

何海狮 著

2015年6月出版

(暂无库存)

本书是以粤北一个过山瑶村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写作的民族志,从家的空间、结构、观念及信仰等角度探讨过山瑶的家与社会结构。作者指出,家是认识过山瑶社会的重要视角之一,通过日常生活的多维度展演,家在构建过山瑶的亲属制度、社会结构、族群文化、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及国家想象等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作者也试图以过山瑶家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山地民族的迁徙与记忆、界与跨界、山地文明等更宏观的话题。   


11

神异资源:一个西部社区的宗教市场与宗教经营

文永辉 著

2014年9月出版

作者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的一个社区一一草塘宗教市场的田野调查,从宗教供给面(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人物)入手,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草塘宗教的兴衰原因,系统而详尽地呈现各类型宗教组织和人物的多样化宗教经营手段。本书对中国宗教信徒的“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问题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但以“弥散型宗教”为主的中国宗教市场对宗教市场论的众多命题构成了挑战。


12

嫁给谁:新疆阿村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民族志

冯雪红 著

2013年12月出版

(暂无库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离婚率在全国居首位,维吾尔族离婚率较高并且主要体现在南疆农村。本书透过描述喀什一个维吾尔族村落——阿村妇女的婚姻,全面、立体地考察了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来自田野的图像,使我们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妇女婚姻诸多层面的同时,进而了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文化个性,反观自我的婚姻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整个人类的婚姻文化。


13

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

黄志辉 著

2013年11月出版

这是一本对珠三角代耕粮农和代耕菜农所做的民族志报告,作者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对代耕农这一底层劳动群体的产生背景、生活情况等作了细致而生动的分析,提出了权力实践的“微分学”和底层实践的“积分学”。作者特别提出了“无相支配”的论点,无相支配即没有面孔的支配,当具体支配的人转变为抽象的制度或生产方式时,无相支配便产生了。这种无相支配,既让代耕农无法维权,也使其劳动缺乏保障。


14

家计与市场:滇西北怒族社会的生存选择

温士贤 

2013年10月出版

(暂无库存)

地处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群体大多有着自给自足的家计经济体系,诚然家计经济很难为现代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但它却可能是地方生态环境中的最佳生存方案。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家计经济体系逐步瓦解,自给自足的少数民族群体被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旋涡中去,生存危机出现在一些民族的面前。本文选取了滇西北怒江峡谷深处的一个怒族村落——秋那桶村进行个案剖析,以期从个案中发现少数民族群体的生存策略,以及他们在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15

城步苗族:蓝玉故里的宗族与族群认同

于鹏杰 著

2013年8月出版

在湖南省西南部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一个村落里,有一座建于明隆庆年间的青砖混凝土结构的宗祠,在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的山地民族地区非常突出。这个村庄的蓝姓宣称自己是明朝开国勋臣蓝玉的后代,并在宗祠的后墙上写着 “蓝玉故里”四个大字。据《太祖实录》记载,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为什么远在湖南的苗族要声称自己是蓝玉的后代?他们在声称自己是蓝玉后代的同时又有着怎样的苗族群认同?本书的研究,就是通过对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村落与宗族的深入观察,来揭示社会结构及其机制的变化与延续,并以此为基础来讨论族群认同问题。


16

金钱的傲慢与社会的偏见:当代乡村社会建设与社区互助研究

谭同学 王首燕 著

2013年7月出版

(暂无库存)

作者从农民人生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家人”观念的变化,农村微观社会结构变化及其时代特征,社会网络与“混混”、宗教徒生存之道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亲缘、地缘互助机制的延展及其限度,官僚体系与社会基础的互动,以及乡村社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等角度,探讨了与提高农民收入同等重要的、提高农民幸福感的社会路径。   


17

村庄权威与集体制度的延续:“明星村”个案研究

张银锋 著

2013年5月出版

(暂无库存)

本书以北京市郊区一个明星村为例,论述了泛家族主义、村庄权威以及集体制的延续状况。中国的乡村政治总是与家族组织或文化保持着一种独特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柳村的个案表明,国家政权曾经希冀采用一种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去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的家本位观念,但结果却适得其反,集体主义精神似乎又被吸纳、内化进家族主义的观念体系之中。


18

山海之间:从华南到东南亚

麻国庆 主编

2012年12月出版

(暂无库存)

本书把民族研究和区域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山、河、海的复杂关系,拓展从南岭民族走廊到环南中国海的区域研究,把民族走廊地区、少数民族社会、跨越国界的华人社会、东南亚与中国华南之交往放在一个跨国网络体系下进行研究,提出分析区域社会的新范式。同时注重分析由此而产生的历史、文化、记忆与秩序,突出“山海之间”这一概念在中国华南与东南亚研究中的整体意义。


19

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以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为例

麻国庆 等著

2012年12月出版

(暂无库存)

中国民族地区由于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在都市化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开发如何依托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移居都市后的文化适应等新问题和新现象。本书分别选择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的回族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用全球化与文明对话、都市化与文化变迁这两个基础框架来讨论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都市化、都市性,进而考察都市中以及都市周围族群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族群认同问题。


20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李霞 著

2010年11月出版

(暂无库存)

作者通过在华北地区一个汉人宗族村落的田野调查和对该村落妇女日常生活的的体验、学术思考,运用“娘家—婆家”这一分析框架,深入和细腻地描述了农村妇女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本书突出地强调了女性的视角、实践的观点和情感的线索,无论在生活细节的描述上,还是在理论层面的分析上,都充溢着人类学的智慧、创意和真知灼见。   


21

“故乡”与“他乡”:广东归侨的多元社区、文化适应  

[日]奈仓京子 著

2010年11月出版

(暂无库存)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领域,而归侨及华侨农场研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世界上有数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不同国家。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其他原因,有一部分人又返回祖国,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归侨。作者研究的分析基础是归侨社区的多元结构和群体关系,而社会变迁及文化适应则为其论述的展开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研究视角。


标签: 民族学社会学
上一篇: 新书速递|《大战的起源》
下一篇: 大家话“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