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财经管理

报告精读 | 吉林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吉林省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2017)

近日,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吉林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吉林省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2017)》。


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总报告包括2015年度吉林省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竞争力排名和情况综述,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主题报告以“强化城际关联:吉林省城市体系的新支撑力”为主题,通过对2000年以来吉林省城际经济关联的评价与比较,建议吉林省在城市工作中把城际合作、城市关联作为考核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把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影响作用和自身经济实力增强放在同等位置;地级市竞争力报告汇总了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有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等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包括吉林省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微信图片_20171121100209

吉林省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等竞争力指数

1.综合经济竞争力

2015年,吉林省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20,比上年下降1位,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79,比上年下降0.002。其中,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1024,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038,均较上年指数均值略有下降。2015年,吉林省城市(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省内排名依次为:长春、吉林、松原、四平、通化、辽源、白城、白山。在吉林省主要城市中,长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和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较高,其他城市指数与长春差距较大,“一强多弱”的基本格局亟待改进。吉林省经济整体水平在全国排名相对落后,这与城市产业结构不优、重大项目较为缺乏、体制机制矛盾突出等问题有关。


2.可持续竞争力

2015年,吉林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20,较上年下降1个位次,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02,比上年提升0.009。可持续竞争力与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相似,处于全国中等偏下位置。2015年,吉林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依次为:长春、吉林、通化、四平、辽源、白城、白山、松原。和谐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四平、通化和白城三个城市排名在100位以内。在全域城市竞争力中,进入全国100位以内的城市有四个:长春、吉林、通化和白山。文化城市竞争力中,8个城市排名均比2014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四平,下降21个位次。


3.宜居、宜商城市竞争力

2015年,吉林省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长春、吉林、松原、辽源、通化、白山、白城、四平。和上年相比,除通化和白城分别有所提升和下降外,其余6个城市没有变化。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196,比上年下降0.079。从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除了四平和通化排名小幅提升外,其他6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白城,下降23个位次,其次为长春,下降19个位次。在这8个城市中,除了长春排在第69位、吉林排在第195位,其余6个城市均排在200位以后。


2015年,吉林省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159,比上年下降0.048。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长春、吉林、白山、通化、四平、松原、白城、辽源。和2014年相比,松原和白山排名有所提升,辽源排名下降,其余5个城市排名没有变化。从全国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吉林、四平、松原和白山排名均有提升,其中提升幅度最大的为松原,长春、白山、通化和辽源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通化。


从吉林省的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长春和吉林在宜商城市竞争力中的表现要优于宜居城市竞争力。


吉林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五大问题

2015年,吉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3%,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吉林省的新型城镇化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过去以要素投入为主导、以土地财政为支撑、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处于改革转型的阵痛期,由此暴露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整体综合经济实力有待增强,“一强多弱”基本格局仍未改变

从全国来看,吉林省整体经济实力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在2015年全国31省份(港澳台除外)GDP增速排名中,吉林省GDP增速6.5%,是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增速6.9%的5个省份之一。与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类似,吉林省各个城市发展不够均衡,差距明显,“一强多弱”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城市群联动协同发展模式,缺乏有力的区域竞争力增长极。吉林省综合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除省会长春一枝独秀外,其余7个地级市的竞争力排名基本在全国100位以后,这7个城市间竞争力水平差距较小,而与省会城市长春差距明显。


(二)可持续竞争力缺乏亮点,知识、信息城市建设亟待加强

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属粗放式,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可持续竞争力缺乏后劲。在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建设方面,2015年,吉林省知识城市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长春、吉林、通化、四平、白城、辽源、松原、白山。从全国排名来看,通化、四平和白城排名提升,提升幅度最大的为白城;长春、吉林、辽源、白山和松原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白山。辽源、白山、白城和松原排名均在200位以后。


知识需求指标中,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最高的城市为通化,人均教育支出、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最多的城市均为白山市,在专利指数、高科技产品进出口总额排名中,长春市位列第一,吉林市的论文发表数最多。而大部分城市存在知识投入相对不足、市民知识获取渠道单一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步伐缓慢,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并未建立。


在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建设方面,2015年,在全省城市中,除长春以外的各城市表现均不理想,长春市在全国排第32位,其他城市均排在第185位以后。综合来看,吉林省可持续竞争力缺乏亮点,虽然生态城市竞争力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知识城市、和谐城市、全域城市、信息城市竞争力等方面表现一般,文化城市竞争力相对落后;知识城市竞争力水平较低且差异巨大,除长春外,其他地级市的知识城市竞争力水平在全国普遍分布在100~200名;各城市的和谐城市竞争力水平相差不大,均处于全国100位左右的中上等水平。


(三)居住环境成为“宜居城市”短板,宜商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低

2015年,宜居城市竞争力五个指标维度分别为社会环境、市政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和居住环境。其中,由房价收入比、居民餐饮购物场所数以及人均住房面积综合反映的城市居住环境得分相对较低,表明吉林省城市的住房价格及房价收入比、总体偏低的人均住房面积等已经对城市居住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部分城市在人均道路面积、用水普及率、排水管道密度等指标上表现一般,也制约了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通过比较近三年吉林省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可以发现其持续走低,城市的整体水平平均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和2013年相比,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下降了7.47%,而2015年和2014年相比,指数均值下降了23.19%。此外,由于排在前面的长春和吉林拉高了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均值,而大多数城市宜商水平的真实下降情况远比均值数据呈现的整体水平更为严峻。不少城市在引资时仍缺乏目标性和长远考虑,缺乏对企业发展的恰当引导;在更为根本的商业环境营造上力度有所欠缺,忽略了发展创业至上的环境氛围;对市场干预较多,而规范和引导工作却较弱;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时的交易成本仍然较高,企业负担较重,难以轻装上阵以最有效的方式运营。


(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城市经济转型举步维艰

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偏重化工型、偏资源型、偏传统型的弊端,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所占比重依然较高,“多业支撑”的经济格局尚未显现。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第一大产业,在我国汽车产业中无论是产量还是规模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然而汽车产业独大的经济结构制约全省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发展,经济增量与经济效率均有较大提升空间。2015年,长春市GDP占吉林省近40%,而汽车产业则占长春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作为中国汽车城和吉林省汽车行业领头羊的长春,面临着汽车市场逐渐饱和与全国工业整体下行的严峻趋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下滑约11%,形势不容乐观。工业持续回升艰难,一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仍未成长为发展支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这些结构性问题也是影响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


(五)跨区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较低,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急需提升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轨道等交通不断发展,东北地区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大幅提升,节点城市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明显缩短,经济交流与功能交换也更为紧密、频繁。然而,与东北地区城市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城市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2015年,吉林省城市的公路、铁路、航空、海运便利程度指数均值均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公路交通便利程度与东北地区城市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航空、海运便利程度低于东北城市均值,仅铁路交通便利程度略好于东北地区城市平均水平。


转方式调结构才能解决吉林省县级市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问题

转方式调结构是吉林省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县级市经济发展必须越过的关口。过多地依靠投资拉动,凭借土地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过多依赖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撑,形成了路径依赖。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才能解决吉林省县级市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一)制定吉林省县级市发展规划,实施区域合作共进战略

借鉴“飞地经济模式”打造吉林省县级市产业集群带,根据吉林省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以及开发区的地缘特点,借鉴“飞地经济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经济开发,实现县级市之间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构建以吉长两市为核心的县级市密集型产业集群带,主要以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及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带为主。二是东部产业集群带,以图们—延吉—龙井—敦化—蛟河为一线,培育和发展一批以长白山资源和土特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带;以临江—白山—通化为一线的中医药产业集群带。三是中南部以磐石—辽源和四平—公主岭为一线,以冶金建材、汽车配件、日用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带。四是西北部以德惠—松原—大安—白城为一线,形成以石油化工、粮食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带。


(二)逐步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县级市自身经济发展能力

县级市GDP占全省的1/3,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是各级政府重点支持对象。通过逐步增加对县级市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实现县级市经济创新转型发展。一是扩权强县,增强县域发展自主权。二是适当放宽土地使用权,保障城镇化和项目建设用地。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县级市的集聚能力。


(三)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加快培育县级市新型业态

依靠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利用数量化指标推进县级市经济发展的成效开始降低,逐渐偏离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县级市存在着技术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人才资源外流严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不够合理等问题,必须引进高新技术,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依靠积淀城市文化,引导知识城市建设,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好县级市新型业态、主导产业,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一是立足当地资源。二是围绕市场需求。产业的选择和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四是尊重历史传统。


(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县级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既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制定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政策。一是根据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治理土地沙化、盐碱化,尽快恢复草原植被,又要科学规划特色经济资源开发,采取合理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保有适当的可再生资源存量。二是尽可能由招商引资转变成选商注资。经济发展不再是第一需要,改善民生成为重要需求。一切经济发展都要以生态环保为前提,要选择环境友好型企业来吉林省县级市“安家”。三是实施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契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工作。


长春市人才流失严重制约竞争力提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净流入地区15个,净流出地区16个。其中,吉林省属于人口净流出省份,净流失人口(在其他省份生活或工作)达到91.6万。2015年,国家对城市人口流失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长春市在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排名第5,前4名依次为大连、太原、贵阳和哈尔滨,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区域。2008年长春小学生人数44.5万,2014年减少到38.4万,下降了13.7%,人口明显流失。而高端人才的流失更加严重,仅2014年大学生流向外省的便比2012年高一倍,人才流失的形势不容乐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市升级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避免专业人才流失,有效地引才、留才,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长春市人才流失严重有地域因素。吉林省属于偏远省份,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气候上也不占优势。其次,长春市的工资待遇偏低,和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对人才流失,长春市未来要大力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优化环境,提高待遇水平,把优秀人才留住。


长春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有较大空间

从长远来看,长春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有较大空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速度加快,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长春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加1.2倍,三大主导产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6%。体现工业质量效益的工业增加值率由22.8%提高到25.3%。一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得到推广,综合农机化水平由64.8%提高到78.5%。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增加8.5倍。畜禽规模饲养比例达到80%。积极培育文化、养老等服务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服务业投资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7.4个百分点。同时,新兴产业正欣欣向荣,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制造、医药健康、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投资额增长2.8倍,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9.4%提高到17.1%。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2250户。健康休闲、物流快递等新兴业态竞相成长。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增加1.4倍。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超过200户、个体网店数量超过3万个,近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发展网上业务。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聚乳酸、无人机、工业机器人、单克隆抗体等一批高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建成摆渡创新工场等10个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超过千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242户和400户,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可以认为长春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会在一段时间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逐步实现经济转型。


此外,长春市在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方面的优势还将进一步主导其可持续竞争力的发展,而相对滞后的全域城市和文化城市竞争力也有望改观。虽然长春市是传统的工业城市,但近年来对智慧城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云平台、智慧产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而目前,长春市加强和谐城市建设是可持续竞争力发展的当务之急。


吉林市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在低位徘徊

近年来,吉林市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但缺乏良好的管控措施,社会管理能力压力增大,城市品质整体提升受到影响,中心城区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在财税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在东北三省城市排名相比,吉林市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明显落后,并不能与之匹配。在东北三省城市排名中,2015年吉林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7,而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第14,与2014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在东北三省排名上升2名,而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下降1名,由此可见,吉林市宜居城市竞争力还有待增强。从吉林市宜居城市竞争力分项指数看,在东北三省城市排名中,2015年吉林市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量、千人小学数,都处于中下游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8,每万人餐饮购物场所排名第14、人均道路面积排名第9、排水管道密度排名第10、用水普及率排名第24,居住环境市政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松原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下滑,但具有发展潜力

蓝皮书指出,2015年松原市的综合竞争力整体处于下滑的态势,仅有生态城市竞争力排进了前100名,与2014年相比下降1位,其他指标表现均不理想。和谐城市竞争力指标下降幅度较大,而知识城市、文化城市、信息城市等指标在全国基本处于下游水平。“新常态”下,松原市经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增速出现下滑,稳增长、保民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但从东北区域内部来看,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了东北经济下行的影响,发展均不十分乐观,松原市宜商竞争力在东北区域内部排名变动不大。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宜商竞争力基本与2014年持平,可持续竞争力和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比上年下降3位。从省内情况看,大部分竞争力指标与2014年保持稳定,而知识城市、信息城市、宜商城市等竞争力指标均比2014年前移了1位。松原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稳居吉林省第3位,而且一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在全省排第4位,说明未来经济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潜力的。


2015年松原市生态城市竞争力水平处于全国的上游层次,排第85位,在东北地区排第7位,与2014年相比前进1位,仍居吉林省第3位,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


2015年松原和谐城市竞争力指标下降了55位,但仍处于全国和东北地区的中游水平,表示松原市的社会治理基础较好,但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民生事业受到一定阻碍,社会治理需要加强。从各项指标来看,松原市社会保障程度较高,社会相对安定,今后要进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和群众需求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社会民生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彰显经济社会的公平度。


四平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大幅下降,宜居及宜商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四平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仅为0.0705,比2014年下降了0.0036,在295个城市中排名第158位,比2014年下降了9位。在东北三省34个城市中排第15位,在全省8个地级市中排第4位,排位均与2014年持平。四平市综合增量竞争力全国排名也明显下降,从2014年的125位下降至2015年的135位,下降了10位,综合指数仅为0.0740,比2014年下降了0.0055。在东北三省中排位略有下降,从2014年的第11位下降至2015年的第12位,省内排名依然平稳保持在第4位。四平市综合效率竞争力全国排名略有下降,从2014年的183位下降到2015年的185位,下降了2位,综合指数下降了0.0003,为0.0034。


2015年,四平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0.2690,比2014年提高了0.0134,但其排位有所下降,从2014年的164位下降至2015年的171位。其中,知识城市、生态城市、全域城市、信息城市排名比2014年有所提升,分别提高了28位、3位、4位、28位,各指标指数分别达到0.2976、0.2827、0.2885、0.3401,在东北三省34个城市中排位也均有所上升,依次达到16位、24位、19位、20位,比2014年依次提升了6位、0位、3位、6位。在吉林省内各指标依次排第4位、第8位、第5位、第2位,其中仅全域和信息城市竞争力位次有所提升,分别提升了1位和2位,其他两个指标在吉林省内的位次并未改变。而和谐城市、文化城市在全国排名下降明显,分别下降了55位和21位,各指标指数分别为0.3494和0.1668,在东北三省中依次排第14位和第24位,比2014年分别下降了8位和5位,在吉林省内分别为第3位和第5位,其中仅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在吉林省内下降了2位。


2015年,四平市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0408,比2014年下降了0.1294,但在全国排名由2014年的第287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285位,在东北34个城市中由2014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33位,省内位次未变,依然列全省8个城市中末位。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1260,比2014年降低了0.0218,在全国排名由2014年的第238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209位,在东北三省中排名上升了3个位次,排第24位,在省内位次未变,依然排8个城市中的第5位。


标签: 城市竞争力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长江经济带产业蓝皮书:长江经济带产业发...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深圳蓝皮书:深圳劳动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