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

近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行《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由总报告、专题篇、实践篇、借鉴篇和附录5个部分构成,是一部反映全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的报告。总报告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重点揭示了2016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专题篇梳理了中国志愿服务的法规政策,分析了中国志愿文化发展态势,探讨了志愿服务组织类型和主要发展模式。实践篇分析了深圳、长沙、鞍山、重庆的志愿服务实践。借鉴篇总结了美国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分析了德国志愿服务的特点。


1


志愿服务组织快速发展,联合联动日益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成为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该系统登记的志愿服务团体数量达到287516个。到2017年6月,志愿服务团体数量增长到342065个。蓝皮书的调查问卷分析显示,不同登记类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情况如下:由机关、单位、企业主管的团队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51%;其次为挂靠在社区的团队和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志愿组织,分别占总数的17.69%和16.18%;社会自发的志愿服务团队也为数不少,占8.58%;其余组织类型包括企业内部的团队、高校团队、挂靠在合法登记社会组织的团队等。


志愿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也成为新趋势。作为志愿服务领域全国性行业组织,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是由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以来,坚持“联合、服务、促进、交流”职能,覆盖了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5万多个,实现全国31个省份组织区域全覆盖。从全国和各地的整体状况来看,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以及中华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等全国性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和重点领域志愿服务行业组织,23个省份成立了省级跨领域的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多数较大的市也成立了地区性志愿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志愿服务行业组织体系。


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的服务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调查数据显示,90.92%的志愿服务组织帮助志愿者进行注册,77.87%的志愿服务组织定期根据志愿者表现进行表彰,88.11%的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者记录服务时间,表明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者提供了基本服务。为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培训工作,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编制发布了《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2016~2020)》,建立了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指导建立了青岛培训基地、河北培训基地、武汉百步亭实践基地,推动形成了全国培训大格局。2013年12月至2016年底,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共举办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志愿服务活动骨干培训班15期,累计培训2300人次,其中2016年培训7期,培训各类学员1200余人。


我国志愿服务在健康发展、组织建设、激励保障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蓝皮书指出,我国志愿服务尽管在2016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在协同发展、平衡发展、组织建设、激励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一)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城乡、区域性差异一样,志愿服务也存在较为突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只占全国志愿服务组织总量的5.53%,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明显低于城市。调查还显示,城乡居民接受志愿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区愿意接受志愿服务的居民占人口总数比重不到城市的一半。在精准扶贫、开展义诊、助学、文化等优势领域,农村地区存在比较迫切的现实需求。

同时,志愿服务发展区域也不平衡。根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2016年底的统计,东部地区的志愿者人数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志愿者人数,东部志愿者人数是中部省份的11倍多。2017年上半年各区域志愿者人数均有上升,但这种不平衡依然明显,东部地区志愿者人数是中部地区的5倍、西部地区的2倍、东北地区的6倍。


(二)组织能力需要提升

志愿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和服务能力整体不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已有18万多个。但总体上看,这些基层志愿服务组织数量还不足,服务能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的企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规模小,注册资金不足,缺乏相应专职人员和固定场所。由于不具备登记的必要条件,大量志愿服务组织缺乏依法登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励保障有待细化和完善

2014年,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提出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提到多项激励和保障措施,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激励保障力度,逐步扩大财政资金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支持规模和范围,依法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基金,鼓励多渠道筹资为志愿者购买保险。但从各地反馈的信息看,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尚不普遍、完善。比如志愿服务岗前培训方面,有37.31%的被调查志愿者表示大多数活动都有培训,有16.37%的志愿者表示每次参加志愿活动之前都会有培训,但也有15.57%的志愿者表示从未参加过活动前培训。


调查还发现,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者提供的保障主要集中在相关培训和餐饮或误餐补助等方面,分别占到了54.72%和46.21%,而提供志愿者保险的只有32.31%。调查也显示,22.77%的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保障不满意。在访谈中亦有受访者表示,“目前的回馈机制往往局限在精神层面,而且激励的频率较低,不利于调动更多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行业规范亟待进一步加强

志愿服务行业规范问题比较突出,违规使用志愿者等问题时有发生。在调查“您觉得当前中国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受访者表示,“有的公司打着志愿者的旗号征招廉价劳动力”。也有受访者表示,“我从事志愿服务多年,参加过很多组织活动,发现也有些是以志愿服务、慈善为名,实际上是为了个人或团体利益”。有的受访者表示,“主管部门要规范志愿服务的使用标准,要区分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服务的边界”。志愿服务行业发展、行业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蓝皮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39.43%的志愿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参加过3~4次志愿服务,平均每季度参加一次,占比最高;23.93%的志愿者在过去一年中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为2次或以下;22.54%的志愿者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即平均每年至少有12次;12.22%的志愿者每周至少参加一次;1.88%的志愿者每天都参加志愿服务。由此可见,大部分志愿者保持平均每1~3个月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这也表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


在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段方面,28.21%的受访志愿者表示在任何时间段都愿意参加活动,42.11%的志愿者倾向于在周末参加志愿活动,占比最高;愿意在个人假期和法定节假日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分别占到总数的17.82%和6.5%;只有5.35%的志愿者愿意在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为今后志愿活动的安排提供了参考。


在问到志愿者主要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的问题时,75.41%的人回答通过组织(比如所在学校、单位等)通知,在5.07%的其他人群中,主要也是通过学校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意味着有八成左右的志愿者通过组织获得志愿服务信息。有近2/3的受访者是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QQ)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有1/4的志愿者是通过电视传媒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还有16.58%的志愿者是通过亲友介绍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


志愿者参加的活动类型方面,调研结果表明,60.01%的志愿者参加过社区服务,53.99%的志愿者参加过帮老助幼、帮残助弱志愿服务活动,49.76%的志愿者参加过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参加过扶贫济困、公共场馆服务、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也都在30%以上,而参加过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抢险救灾等专业志愿服务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说明目前志愿者参加的活动以日常的活动为主,志愿者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在强调志愿服务专业性的同时,要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愿,为普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导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进一步分析,蓝皮书发现,类似“邻里守望”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之所以能吸引大批志愿者参与,是因为此类活动非常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不仅能够减少治安问题,增加社区安全感,还能促进邻里关系融洽,更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


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分析,助老活动占比最高,达82.19%,远高于其他服务领域。助残服务居第二位,达到68.85%,社区便民和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也是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较多的领域。


中年员工逐渐成为企业志愿者的主体,企业志愿服务仍存奖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

蓝皮书从企业和员工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志愿服务的现状,通过“线上调查”和“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员工有效问卷1279份,企业调查有效问卷78份。以下是蓝皮书的调查发现。


(一)中国企业志愿服务现状

在中国企业志愿服务现状方面,蓝皮书指出7点发现:

1、企业员工志愿服务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实际参与水平、企业组织程度均明显提升;

2、开展志愿服务的企业间的差异性仍较大,外企的志愿者比国企(央企)、民企多,且外企的员工志愿服务组织力度也明显大于国企(央企)和民企,但国企(央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明显增多;

3、一线城市企业员工志愿服务参与比例继续增长,且领先优势明显;

4、不同行业间员工志愿服务参与率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

5、企业志愿者非常希望在政府志愿者平台上注册,但是实际注册率却非常低,需求需要进一步满足;

6、企业愿意与志愿服务的主管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其中团委仍然是企业沟通的主体力量;志愿者活动和回馈激励是企业最希望政府能提供的支持措施;

7、网络和微信是最好的志愿者活动传播的途径,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内部的志愿者管理平台;同时发现志愿者的社群逐渐建立,朋友推荐的渠道发展迅猛。


(二)谁是企业志愿者?

蓝皮书指出,中年员工逐渐成为企业志愿者的主体;女性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和次数远高于男性;学历越高的员工越乐于做志愿者,同时不同年龄段志愿服务参与率都增长明显;“志愿家庭”模式受到企业志愿者的认可和支持,可以作为企业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方向;企业志愿者参与国外志愿服务的意愿强烈。


(三)企业志愿服务做什么?

蓝皮书发现,基础志愿服务仍然是企业志愿服务的主要服务领域,技能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比例有很大提升,与2016年企业志愿服务的趋势判断一致。在志愿者活动中,仍有过半员工只是作为参与者提供志愿服务,但多次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志愿者担任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比例增多。员工志愿服务在企业社会责任中依然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而在企业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中,扶贫领域的增长最快。


(四)企业志愿服务能带来什么?

企业推动志愿服务的诉求多样,其中,“提升品牌形象”“加强员工交流凝聚力”“公司高层重视”“提升企业文化”是主要原因。企业更加认同志愿服务创造的“共赢”价值,特别是志愿服务“利企业”的意识增长最明显。企业仍然缺乏对志愿服务项目价值的有效评估。


(五)企业志愿服务的难处?

蓝皮书指出企业志愿服务存在5大难处:

1、“时间”和“地点”不合适仍然是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最大难题;

2、随着志愿者的持续参与,对于项目的创新要求更高,同时对于活动效果的反馈要求也越高;

3、企业获取志愿服务项目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仍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4、员工从事志愿服务,企业激励仍是关键;

5、企业志愿者的时间记录不完善,超过六成没有收到相关的时间证明,与现行的《慈善法》和《志愿服务条例(草案)》不太一致,存在较大风险。


(六)企业志愿者需要什么?

在企业志愿者的需求方面,蓝皮书发现,员工最期待“志愿服务带薪假”和“建立激励体系”;企业对志愿服务的支持与员工的期待仍存在不匹配;志愿者的保险保障现状存在较大风险,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防范风险。


(七)企业志愿服务怎么做?

蓝皮书指出,成功的企业志愿服务项目重在“在选定的某一领域持续开展”,这与之前的报告结论一致;大多数企业志愿服务工作由其他部门兼职,专职人员的设置明显增加;企业开展志愿服务靠更加科学、规范的组织和设计,而非仅靠志愿者的热情驱动;企业志愿者月(日)的设置更加普遍;企业在志愿服务领域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向在职人员为主力的方向过渡,公众参与程度更高

为全面掌握截至2016年国内博物馆领域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情况,故宫博物院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与管理;志愿服务内容的扩展和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与支持。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博物馆,人数在百人以下的志愿者团队占26%,100~200人(不含200人)的占37%,200~300人(不含300人)的占16%,300人及以上的占16%。其中人数最少的为36人,人数最多的为1286人,人数少于100的有83%为地市级规模较小的博物馆。由数据可知,100~300人的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较为普遍,占总数的63%,大部分为省部级博物馆志愿者的规模;而人数过千的志愿者团队,据进一步了解,日常活跃志愿者数量不及半数,且在管理上已为博物馆的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从人员构成来看,省部级博物馆的志愿者,多以在职人员(含自由职业者)为主体,地市级或县级馆博物馆,学生志愿者为其主力。此外,也有2家省部级馆,学生人数与在职人数,或退休人数与在职人数基本持平。


具体到故宫博物院,2016年在册志愿者人数为178人,这一数字是过去十年间故宫博物院希望保持的人员规模。按照年龄统计,其中青年占32%,中年占42%,老年占26%,即中青年是故宫志愿者的绝对主力。在职业划分上,在职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为主体,占据总志愿者人数的63%,退休人员次之,占27%,学生最少,仅占10%。这一数据结果与故宫志愿者招募的总体策略有关。这些策略包括:限制学生志愿者的数量,因为学生受学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变动,从事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故宫不招募不满18周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中也会限制大一和大四学生的数量。鼓励65岁以上志愿者自愿退出志愿服务及70岁以上协商退出志愿服务,以便尽可能规避因为志愿者健康问题而带来的风险。


蓝皮书发现,过去几年公众视野里以退休人员和学生为主力的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已经向以在职人员为主力的方向过渡,该趋向在省级博物馆中更为明显。这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更为广泛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博物馆志愿者团队需要更高稳定性和专业性的必然选择。而市级馆中,仍有大部分以学生志愿者为主甚至全部为学生志愿者。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目前在册志愿者中服务超过10年的有54人,占2016年在册人数的33%。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这些资深志愿者除了参与日常服务,还可以辅助进行管理,包括为新的志愿者提供基础培训、参与日常考核等。拥有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保持比较低的志愿人员流失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博物馆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投入,也就相应提升了社会效益。


G20峰会在志愿者招募形式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

2016年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的科学性、管理方式的有序性和管理效果的有效性。其中点面结合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奠定了志愿服务成功的基础。


为确保峰会志愿者绝对政治安全、能力出众、素质一流,峰会志愿服务组实施了“网上报名+两轮面试+多轮测试”的选拔机制。创新招募报名方式。峰会志愿者招募充分发挥杭州作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优势,联合相关互联网企业,研发上线了峰会志愿者招募注册系统,建立网上报名注册管理流程,突破了传统依托组织、线下层层上报推荐的形式,确保每位报名志愿者可以通过扁平化、快捷便利的原则,报名参与峰会,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按照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工作惯例,注重峰会志愿者来源的开放性、广泛性和代表性,面向国际留学生、中学生以及北京、上海等地有大型国际会议经验的骨干志愿者等代表性群体进行招募。严格选拔招录形式。峰会志愿者选拔按照“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的原则,确定选拔标准、选拔流程,以及考核方式。组织了两轮面试,由高校负责牵头第一轮选拔,由卫志部、志愿者使用部门、相关高校共同实施第二轮面试,并组织了通用知识线上测试、专业能力测试、心理素质测试及英语托业测试等多轮测试,作为志愿者科学配岗的重要依据。



标签: 报告精读皮书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广州蓝皮书: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7)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