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健康中国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

近日,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北京民力健康传播中心和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联合研创完成。全书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和附录八个部分组成。报告力求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在北京迎来健康城市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挑战期中,针对北京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城市病治理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全书所有报告均基于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权威数据,组织研创力量总结分析得出,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决策参考作用。


2


总报告从北京健康城市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与发展历程入手,梳理和归纳了北京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分析当前北京健康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报告从增强意识、转变观念、提供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人才培养、发动全民参与等方面,阐明北京在健康城市建设中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这就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未来三年,我们最大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全民健康事业。建设健康城市,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塑,是防治“城市病”的针对性举措,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北京健康城市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决定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并编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中央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各地要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这给健康北京建设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习近平书记两次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了改善城市健康环境没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污染与水资源缺乏等影响健朗的“城市病”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推动健康北京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发展里程上来看,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主要经历了试点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三个重要阶段。


转变观念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防护四,由此也开始了转变原有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0多年来,北京市的健康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卫生城镇的摸索”、“健康城区的试点”到“健康城市的全面建设”几个阶段,其间每一次转变的前提都是观念的更新,在转变过程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些观念的认识。要建设健康城市,人类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沿袭以攫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少数国家占有世界多数资源的发展模式。健康影响因素从生理因素向社会环境转变。健康城市理念倡导下的饿“新城市主义”,以矫正城市发展理念为导向,要求将公共健康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融入所有政策。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明确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再次强调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北京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从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健康北京建设,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北京经验:一是打造政府主导的健康北京工作格局;二是积极推动全民健康运动;三是稳步提高健康北京建设水平;四是积极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在“十三五”时期,健康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健康北京建设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收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接受、非首都功能的持续疏解”为改善城市健康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污染与水资源缺乏等影响健康的“城市病”创造更好的条件。不过,从“十二五”时期北京健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不足之处看,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例如,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威胁仍然存在、群众健康需求与健康服务供给体系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健康服务资源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不尽合理。


为了实现《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中对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刻认识新新形势下健康北京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认识健康北京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健康北京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始终牢记健康北京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第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健康北京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和谐宜居的健康环境,发展多元健康产业,推动京津冀健康协同发展。第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健康北京工作机制。第四,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第五,坚强健康教育,创新宣传引导,发动全民参与健康行动。

 

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城市发展理论,采用2013-2014年北京各行政区面板数据,对北京雾霾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数量的增长、GDP增长、第二产业占比以及城市绿化率是影响北京雾霾的主导因素。


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环境状况堪忧,尤其是大气状况。2013年,中国爆发了52年来最严重的雾霾。2013-2016年,虽然北京市环保局持续加大力度治理雾霾,但是北京空气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北京雾霾治理必将是一条艰辛而长远的道路。城市雾霾不仅影响能见度和公众的健康,甚至会影响全球气候。治理雾霾首先要清楚雾霾根本的来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给予此目的,本文从北京个行政区的角度出发,对北京雾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得到民用汽车拥有量、GDP、第二产业占比和绿化率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


给予以上结论,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从政府角度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除了要继续严格实行限号措施,也要做好道路交通网的规划,完善公共交通服务;第二,加大对清洁型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鼓励力度,对生产清洁型能源汽车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和适当宽松相关政策;第三,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督污染性企业的治污排污,对超标排放污染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第四,加快首都非功能区的疏解步伐,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第五,加大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研发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石化燃料,减少对不可再生以及污染来源能源的使用;提溜没坚持走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发展道路,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和保护;第七,鼓励市民参与协助监督污染排放,对发出举报市民给予适当奖励等。


从企业角度来说,要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要严格遵守排放标准,做好污染物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工作;第二,要加大力度研发或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


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做好以下三件事:第一,尽量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使用,选择购买清洁型新能源汽车,出行尽量依赖公共交通或者绿色交通;第二,爱护城市绿化,文明出行;第三,积极参与协助政府监督企业的污染排放。

 

京津冀生态涵养区作为承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重要载体,其首要职能就是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然而,在中央扶持有限、地方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受限、补偿机制不完善的状态下,如何保护好生态、履行好职能,同时又能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眼下亟待破解的课题。


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功能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关系:一是发挥生态功能、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的根本途径;二是扶持生态涵养区发展是维护好生态功能的根本途径;三是维持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平衡是保持生态稳定持久的根本保障;四是推进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是实现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的有效途径。


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有以下几点现状:一是建立宏观制度,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二是生态领域合作取得突破,各项联席制度逐步落实;三是产业合作有所推进,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


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的问题剖析包括:协同理念尚未统一,组织架构有待完善;政策制定与实施缺乏全面统筹;制度细化不足,生态专项制度缺乏;协同机制亟待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缺位;利益诉求不一致,生态合作效果不显著。


为了推动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共有几点对策推进以应对问题:以生态单元为整体进行生态治理与合作;统一思想共识,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机制:就要统一协调相关补贴标准,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重点建立生态补偿体系,推行试点先行。完善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就要建立规范的中央和属地分权制度,构建京津冀财政横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法律法规。除以上制度外,还应对生态涵养区制定若干专项制度,扶持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的发展。

 

构建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拟合就业质量水平指数,使用墒值法测算2006~2015年的指数数值,发现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的w型”。得益于工作安全性、就业稳定性和收入保障性,全市就业质量水平较高,且背离经济形势呈现“福利刚性”特点。目前,北京市就业仍有“质量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职工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2016年8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指出,为职工提供就业质量提高、收入增长同步劳动保护全面、保障形式多样、参与渠道畅通、发展平台广泛的职业环境,努力实现职工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对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变换进行客观衡量和评价,并对职工躯体尤其是当中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状况展开专门调研和剖析,是进一步完善北京市促进就业政策、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北京市就业工作的有力支撑和必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职工队伍及自身需求日趋多元化,权益受损现象依然有增无减。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地区,不仅就业机会收到挑战,工资水平依然偏低,就业政策扶持困难群体效率不高。就业政策内忧外患,构成了促进地区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对冲和角力,各种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结合在西城、海淀、石景山、朝阳和门头沟等区的调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北京市就业存在以下几点“质量问题”: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低端劳动力就业机会乏力;工资水平仍然偏低,体面劳动尚需环境改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苦难人群就业的效率不高。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尚需进一步巩固的背景下,北京市就业具有“总量矛盾不减,结构性矛盾加剧,失业原因分化,劳动力供给意愿下降”等特点。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张一体化的背景下,做好“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的就业工作,应将“提升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促进职工尤其是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比较充分”作为重要目标,加强经济增长与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联动机制建设,完善并落实好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大力规范治理劳动用工行为等,主要有以下几点完善建议: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增加低端劳动力就业岗位;针对不同就业方式的特点,调整政策扶持对象范围;实现常住地就业失业管理,消除各级各类政策分割;加强各项就业政策的衔接与协调,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加大就业项目建设投入,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京津冀被外界视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引擎,其发展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10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指出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在从战略背景下,研究首都周边地区与北京协同发展是重中之重,采取有效发展战略实现按首都周边地区与北京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从经济生产总值及比重方面比较,北京市经济发展无疑是遥遥领先的,,生产总值占据了整个区域的75%以上,而周边地区的经济产值不到25%。从产业结构和比值比较分析,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产业结构差异。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会呈现“三、二、一”的演变趋势。从区域的财政收支和人均收入情况来对比,首都周边地区收支状况远远低于同期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环首都城市圈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北京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总值是该区域以外的地区总值的近10倍,北京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更是首都经济圈其他地区4倍之多。从区域的就业人数情况比较来看,由于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失衡狼一个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的标志,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要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北京市第三产业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的76.7%,就业人数呈现“三、二、一”的结构。


综合以上分析,北京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北京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其硬指标提不上来,产业结构不协调,多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财政收入有限,居民人均收入与北京地区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内外贸易经济发展与北京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相比明显薄弱。相比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首都周边区域并没有完全发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趋势,完全是处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上。


在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问题上,解决周边地区发展落后问题迫在眉睫,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对策第二,增加对落地后地区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打破行政区划对策和组织制度建设;第四,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北京市东城区医疗资源丰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地缘优势,近年来在健康服务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东城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先试先行、大胆创新”,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东城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如下: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东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搭建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预防保健优势逐步显现、中医健康养生服务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逐步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持续增长、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迅猛发展。


但目前东城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需要进一步统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均衡等。


针对东城区的总体发展,结合《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以及《东城区“十三五”期间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105~2020)》。理顺思路,加强研究,对东城区的产业定位、功能区布局、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涉及范围广、界定标准和统计标准存在一定难度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做好辖区内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并积极申请市级相关部门指导,尽快明确产业标准,争取政策支持,力争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打造成东城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规划,东城区制定了下一步发展任务:坚持规划引导,积极破解难题、坚持创新引领,推进试验区建设、建设“三医联动”,全面推进医改工作进展。

 

健康是人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健康与文化融合趋势的增强,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北京工作的引领下,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健康文化,意义重大。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和“先行者”,在首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健康文化,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鲜活的精神文化内涵,为高点定位推进健康北京建设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意义重大。


近年来,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推进是北京发展健康文化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分别有:健康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人群健康顺平全国领先、居民健康素养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中医药文化传承,推广工作积极推进、北京文化健康产业初成规模。


同时,北京健康文化在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健康文化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扶持与引导健康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相关实施细则有待细化;许多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针对北京推进健康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以“四个注重”助推北京健康文化发展;以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以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增强健康文化影响力;以发展健康文化产业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文化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市人群健康水平取得巨大提升,成绩举世瞩目,但当前北京市人群健康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群健康素养较低,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利因素,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下一阶段,北京市人群健康工作应以提高慢性病防治为重点,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社会动员,多渠道、多举措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到实处。


北京市卫生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传染病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均期望寿命显著提升,公共卫生面貌明显改善,人群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获得了巨大提升,北京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持续增长,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显著,总死亡率与死因顺位均呈下降趋势。妇幼健康发展成绩瞩目: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妇幼重大健康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优势明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国领先,医疗保险保障效果卓越;健康环境和健康因素日益改善:环境和饮水卫生明显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显著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免疫规划服务成绩突出,学生健康改善明显,精神卫生成果显著。


目前,北京市人群健康发展面临以下的问题与挑战:人口老龄化与国际性大都市带来的双重健康挑战:慢性非传染疾病负担沉重、传染性疾病形势依然严峻;人群健康意识和不良生活方式亟待提升和改变:健康素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亟待改变;环境中健康危险因素影响不容忽视:雾霾和室内空气质量危害不能小视、食品安全风险仍需重视;全社会对健康的重视和协同还有待统筹和提升:重视健康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健康行动的协同有待统筹和提升:重视健康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健康行动的协同有待统筹。


为了促进北京市人群健康水平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慢性病防治将是未来北京市健康工作的重点、健康病防治与健康危险因素检测干预仍需加强、应大力培养和倡导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需要政府、部门、单位、个人共同担责和推进。


森林疗养处于林学、医学、心理学等诸多自然系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其对于人群健康的意义正被逐渐认知。北京市具备多样化的森林疗养资源,能够发挥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作用,满足居民相应的健康需求。应结合林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森林这一基础资源推进森林疗养产业,有针对性地解决人群健康问题,促进健康城市建设。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必将寻求更高层析物质与精神需求的途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适度开发公共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促进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发和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


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要求重点“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对北京市森林疗养资源进行基础性研究和评估,调查人群对森林疗养服务的意向,能够为合理选择和建设森林疗养基地提出科学依据,促进森林疗养产业的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森林疗养需求。


北京市森林的自然疗养因子,与城市环境相比,森林具有空气质量好、负离子浓度高、植物有益有机挥发物多、小气候环境优越、噪声小等多种环境优势。森林疗养对于人群健康的作用。一是治疗作用、二是预防作用、三是康复作用、四是保健作用。


森林疗养产业在北京属于新兴产业,各类森林疗养资源的丰富和整合有待提升;北京市森林疗养资源开发的总体进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仍需加强国内合作和国际交流;森林疗养效果得到了一定的科学认证,但仍需通过跨领域研究确定更为科学的认证和应用方法;民众有较高的消费热情,需结合人群需求准确把控森林疗养服务产品的开发。


医药制造业具有四大特征:新药研制周期长,科技投入大,风险收益高;传统,新兴领域医药企业对市场预期判断存在较大差异;医药企业发展受政策影响大;研发和并购是药企保持领先优势的关键所在。同时,存在四个问题:药企自我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医药领域研发机制不顺;药企与终端市场对接不畅;企业外迁,产业扩张扶持政策缺位。


北京市医药制造业起步较早,政府从“七五”时期便开始对医药制造业进行技术,项目,科研等方面的投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医药制造业逐渐成为北京市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受医药产业政策调整,医药体制改革,外部事件冲击和激烈市场竞争等众多复杂原因影响,近年来医药制造业增速呈下滑趋势,发展呈现不确定性。


目前,北京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存在以下几点现状:一是产业规模稳步扩张,二是产业发展好中趋稳,三是行业细分优势渐显。


经过对北京市“高精尖”医药制造业企业及调研企业的实践调研,总体得出几点基本情况:北京市“高精尖”企业界定与分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高端企业,尖端企业和精品企业,其中,高端企业指企业效率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产出效率效益的特点,尖端企业指企业拥有国际领先技术和标准定制权,在业界处于领军水平,对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引领作用,精品企业指能够代表首都特色和最好服务水平的企业或是在提升居民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高端企业主要通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劳动生产率,收入利润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5项指标,参考国际标准和行业领先水平进行筛选,尖端企业主要指拥有有效境外发明和专利申请,欧美日专利申请,PCT专利申请和国际标准制定当中的任意一项的企业。


北京市医药制造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新药研制周期长,科技投入大,风险收益高,医药制造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征,行业进入壁垒高;传统领域,新兴领域医药企业对市场预期判断存在较大差异,依托北京地缘优势,生物药品制造业逐渐成为北京市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正由于不断的创新和技术研发优势,新型的生物药品制造类企业对市场前景判断更为乐观,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而传统的化学药品,中成药制造企业明显感觉到市场和政策的压力,企业同质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微薄;医药企业发展受政策影响大,鉴于药品的特殊属性,医药制造业在保障国民的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医药行业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相关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更为严厉,相对于其他行业,医药企业受政策的影响更大;研发和并购是药企保持领先优势的关键所在,从国际经验来看,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是技术领先,有持续推出新药的能力,二是走并购发展之路。


但医药制造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药企自我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医药产品结构失衡,高附加值的创新药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低端药品供给过剩;医药领域研发机制不顺产学研脱节,与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研发,研发成果服务市场不同,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仍是医药产业研发的主力军,因此药品研发往往远离市场端,需求端;药企与终端市场对接不畅,在目前国内医药不分的体制下,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流通领域,由于环节过多,存在大量的利益扭曲,使得制造企业与消费者不能顺畅对接;企业外迁,产业扩张扶持政策缺位,随着北京用地,用工成本的逐年上升,以及医药领域改革的推进,医药企业在北京的生存压力日益加大,而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格控制增量等政策也对外京制造企业的发展,定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针对目前问题提出的对策有:一是政策助力,打造医药领域领军企业;二是改革助力,促进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及国家队健康产业的支持,推动了健康园区的迅速发展,京东方健康园区以健康园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定位,通过整合资源,输出品牌与管理力,在全国范围内为众多园区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打造以健康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园区,以智慧的力量引领绿色未来,助力中国健康城市建设。


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健康产业发展,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和支持“健康中国”战略落地。为促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健康园区作为健康城市的重要子单元和健康服务事业的空间载体,在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健康产业体系带动下,应市场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当前,众多传统的商务园区,工业园区,文化园区等正在不断植入健康基因,向健康园区转型升级,同时,健康园区正逐渐成为新兴产业园区的代表,越来越多的城市与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成为投资热点。


健康园区是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整体,产城可实现有机整合,整体可协调健康发展。健康园区不仅能带来可观持续的绿色经济效应,而且能提升所在区域的生活品质,塑造健康的城市品质,为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一个健康园区从规划建设,市场招商到运营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都应时刻以健康为核心。健康园区应该具备绿色的产业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健康的生活空间,智慧的配套服务,优质的健康服务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人们能够在健康园区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得到全面保障。


目前健康园区存在以下问题:规划定位不清晰、业务服务不完善、发展持续性较弱、行业标准不规范。对于问题的解决和未来的规划,京东方健康园区作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经营业绩逐年提升,获得业内多方认可和好评。未来十五年,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健康园区作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核心载体,定将会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京东方健康园区将继续贯彻落实京东方化转型事业战略服务,在协同事业战略,在协同其他各业务板块推进京东方健康服务事业快速落地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核心能力,输出品牌与管理力,整合各类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布局,为众多健康园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服务,致力于成为最具价值创造力、最受人尊敬的健康园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健康城市、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网络空间安全蓝皮书:中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