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广州蓝皮书: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7)

近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广州蓝皮书: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亦写入了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广州作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城市之一,在推进城市国际化工作上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重要任务。2016年广州提出了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在实践中以“三大战略枢纽”建设为重点,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地位日益凸显。


《广州蓝皮书: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跟踪研究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蓝皮书,从学术视野探究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皮书1

广州整体经济实力平稳上升,城市国际化提出更高发展目标

蓝皮书指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的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联通性直接决定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适应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和国务院赋予广州的城市定位,在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承担新的和更加重要的职能,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广州要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以巩固和提升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近年来,随着“三大战略枢纽”建设工作稳步落实,广州的网络城市枢纽功能逐步提升。广州国际和国内城市合作网络日益扩大,截至2016年,在广州投资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8家,与广州有贸易和投资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220个。广州已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周边国家以及澳洲联系的重要航空枢纽、航运枢纽,同时,广州还是我国第四大铁路枢纽、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枢纽,第三大电信枢纽、国际互联网接入枢纽。不仅如此,2016年,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24个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29亿元,同时9个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新建项目先后开工。


全球资源配置是广州作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所谓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是指具有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凝聚、配置资本的能力和话语权,同时能够吸引和容纳经济资源、金融资源、贸易资源、物流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等的集聚和流动的中心城市。纵观世界顶尖的全球城市,几乎都是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而这些城市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共性经验主要是:在产业结构上,实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双引擎驱动,重点突出金融业的领先优势;在要素集聚上,强化总部经济的布局,注重先进人才、创新园区和创意文化等高端资源的集聚;在支撑条件上,构建良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便捷高效的世界大交通枢纽以及优良的生态与生活环境。作为中国重要枢纽城市之一,广州提出未来迈向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建设方向,不断提高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是服务和强化枢纽型网络城市功能的抓手和载体,也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目的。


广州打造大交通枢纽,进一步助力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

蓝皮书指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广州长远发展以及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广州巩固提升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助力与支撑。广州正在深入推进航空机场、国铁干线、城际轨道、码头航道、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了对外高速通达、对内便捷互通的大交通网络体系,这对于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加速成型,以及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州着力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促进航空产业集聚,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将国际航空枢纽打造成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平台。2016年,广州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方面取得了以下重要进展:国际航空枢纽的8个重大工程项目先后开展及竣工,其中,第二航站楼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国家批准广州建设了临空经济示范区;东方航空广东分公司落户广州,广东龙浩航空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广州;广州率先推动航空口岸查验配套服务改革;新科宇航第二飞机维修机库竣工并投产。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确定在广州举行。


从运营指标方面来看,2016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973万人次,同比增长8.2%;稳居国内航空枢纽排名第3位。在全球机场排名中,广州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超过了纽约肯尼迪、新加坡樟宜机场,位列世界第16位。截至2016年底,广州出发的国际航线达73条,通航点遍布五大洲。由于广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飞往东南亚、南亚、中东、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等地区的优势非常明显,航班数量和航线密集度也都比较高,因此,从全国各地飞到广州中转,再从广州飞境外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南航广州枢纽国际航班中转比例已由2009年的25%提升至近50%,形成了以广州为枢纽、飞向全球的“广州之路”。由于广州新开辟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线,因此国际旅客吞吐量快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在仅次于中美的第二大远程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澳航线上,以广州白云机场为基地的南航力压以国内其他航空枢纽为基地的航空公司,客运量遥遥领先,这也助力广州成为中国大陆面向澳新、东南亚和南亚的第一大门户枢纽。


国际航运、航空枢纽建设更多面向国际,提升广州的国际竞争力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铁、地铁、城际轨道、高快速路网建设,更多的是满足民生需求,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提升广州作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宜居品质与连通性。目前,强大的高铁、客专及普铁的综合型铁路枢纽网络助力广州辐射大西南、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等重要经济圈带,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随着广州地铁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一期、广佛线二期三条新线通车,2016年广州地铁线网里程达到308.7公里。从全国范围看,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全国第三,在世界城市地铁线路里程排名中位列前十位。


2016年广州入境旅游人数再创新高

2016年广州国际旅游营销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际旅游品牌以及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入境旅游人数再创新高

2016年城市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861.87万人次,同比增长了7.3%,首次超过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的水平,创历史新高。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2016年达329.68万人次,创广州历年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新高(见图4)。2016年旅游业总收入达3217.05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业外汇收入达6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这两项指标的增速均在1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二)国际旅游营销网络基本形成

一是以赴境外参展及举办推介会、大型活动为抓手,通过双向交流合作,促进广州旅游品牌宣传营销。2016年,组织主要旅游企业赴境外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宣传推介,主办推介活动10场。同时,通过邀请境外旅行商考察广州,积极加强与外国政府、旅游部门、旅游组织、重要旅游企业等开展旅游交流合作,为旅游企业积极搭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合作交流平台。先后与塞内加尔、斯里兰卡等20余个国家政府旅游机构、国际旅游机构和国际旅游企业进行了交流合作。


二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将新媒体作为创新点,拓宽广州城市形象及产品的宣传推广渠道。在国际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和YouTube等网上注册广州旅游专有账户,进行常年不间断的宣传推广,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广州旅游的知名度,使国际旅游者能够更加快捷地获取广州旅游产品或服务,为广州旅游创造一个与国际游客交流的平台。


三是通过在境外旅游推广中心宣传,不断提升广州城市的旅游形象和品牌。截至2016年底,已成立美国、英国、澳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6个广州旅游推广中心。推广中心分别利用各自的运营网络以及与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中国国家旅游局驻当地办事处、当地旅游业界良好的合作优势,履行对广州旅游的宣传推广、信息服务、活动举办及媒体宣传等四大职能,并积极开展对当地旅游市场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活动,通过保持与当地旅游业界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最大限度地对广州旅游进行了宣传和推广,提升了广州城市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三)积极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旅游城市的交流合作

2016年,广州凭借作为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TPO)会长城市的威望和号召力,以及在对外交流交往中的优势,以广州的友好城市和TPO会员城市为重点,全面推进广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合作和交流。TPO的会员城市来自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印尼、菲律宾、泰国和中国台湾等10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有8个国家,共有73个会员城市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占比高达98%。同时,广州还与越南、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开展合作交流。不仅如此,通过参加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局牵头组织的粤澳泰国“一程多站”旅游推介活动,以及赴福州参加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等活动,广州积极“走出去”,赴“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宣传推广,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广泛交流。


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枢纽型网络城市是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枢纽城市、网络城市、开放城市和中心城市,是全球资源汇融、集聚与配置的关键节点。响应全球超级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发展新趋势,迎接新科技革命到来、面向未来智能社会时代,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仅是传承城市发展脉络、实现国家赋予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前瞻性战略布局建设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迈向全球城市的必然选择。


枢纽型网络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城市区域或者城市某些功能区在特定空间尺度下其能级足以强大到成为经济和服务的“枢纽”,并通过中枢式的交通、信息、经济和文化轴线联系和网络联系,实现腹地空间和功能向外拓展和双向开放,进而成为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地、中转站、增值屋和调控室,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互为支撑、互为促进,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支撑。


蓝皮书指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广州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可遵循以下战略思路:

完善城市枢纽空间,拓展资源吸纳容量,构建形成集疏适度、优势互补、集约高效、协调联动的城市枢纽体系,拉开城市发展空间框架,提升对全球高端资源的集聚和承载能力;完善内连外通网络,加快资源开放流动,着力内连外通的物质网络和虚拟网络,建设面向未来全球城市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聚焦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靶向集聚激活资源,优化资源投入结构,全面提升产业资源的保障能力和配置效率;提高全球创新与服务位势,推动资源价值跃升,全面提升广州在全球创新和服务网络中的位势,从配置过程全方位推动资源创新增值;培育枢纽组织与企业,增强资源配置主导权,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主体能力,提高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完善国际一流环境,降低资源配置成本,对标新加坡、香港等标杆城市和国家,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降低全球资源在广州流转、配置的成本。


广州建设航空枢纽应注重”七化”发展

航空枢纽是促进特大城市迈向全球城市,提升城市配置全球资源能力的重大基础条件之一。广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已经拥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瞄准全球市场,开展前瞻性战略布局,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打造全球重要的国际枢纽城市势在必行。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位于珠三角和广东省的地理中心地带和华南经济圈和南中国-东南亚区域中心地带,是能够同时服务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航程最短、国际服务功能最完善的枢纽机场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较强的航空通达能力和广阔的腹地市场,硬件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国际一流,是国家三大枢纽机场之一,联通我国最重要的出入境旅游市场和经济腹地,近年来着力部署澳洲战略的实施,成为中国大陆与澳新之间最重要的航空中转枢纽。


当前,广州面临白云国际机场容量难大幅提升、空域时刻资源日趋紧张、机场与城市中心区的衔接不畅、国际航线网络覆盖面不够广泛、中转流程繁琐及服务供给水平较低、航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策管理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与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需要补足短板,形成综合优势,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瞄准全球市场,开展前瞻性战略布局。


蓝皮书指出,广州应重新准确定位,以国内外先进航空大都市为标杆,打造面向亚太、影响世界的国际航空大都市和联通中国和世界的空中南大门,同时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区域航空服务中心、航空元素浓厚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海空铁高度融合的国际航空经济中心。总体的战略布局应是:以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为总目标,着力在设施服务、航空网络、临空经济和制度环境等四个层面进行战略性布局,构筑起配套完善、网络发达、产业完备、国际接轨的国际航空服务体系。


在分阶段设定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推进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国际化、便利化、一体化、智慧化、枢纽化、产业化、集群化。


1、以国际旅客、国际物流、国际航线、国际航空公司、国际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加速提升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化水平。

2、优化升级白云国际机场T1航站楼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加快推动第四、第五跑道以及T2航站楼等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机场货运设施和资源供给。

3、完善航空口岸通关环境,积极探索运用口岸通关技术和流程的信息化、网络化。

4、加快完善机场与广州北站、广州南站、南沙新区等主要地面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和快速运输体系,建设更多联通机场的地铁、城际轨道、快速公路,形成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到中心城区半小时生活圈、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泛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

5、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信息技术等优势,全面推动“互联网+机场”改造升级,推进空管新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空管保障体系。

6、充分发挥广州国际航空区位和航线优势,围绕建设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国际转国际和国内直达的航线网络,支持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优先发展国际长航线和国际国内中转衔接航线。

7、发挥机场带动作用,依托空港经济区建设,加快培育和引进航空关联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8、把握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争取白云机场与香港机场、澳门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以及省内其它干支线机场共同合作。


广州将打造以人为本的国际交往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形势下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的全球化,城市日益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方,城市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对外交往领域也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广州在多年的对外交往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具备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建设交往中心的有利条件。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可以为国家对外交往工作的大局提供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崭新形象;同时,也能够增强广州国际交往能力,丰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内涵,使得广州逐步增加国际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话语权,成为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提升广州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广州历来重视城市对外交往工作,以友好城市、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为重要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而富于成效的互动合作,构建起日益完善的城市国际交往合作网络。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高度参与世界产业分工,打造开放型经济。建成了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全球友城网络,确立了友好城市-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友好城区-友好单位“四位一体”的大友城立体交往格局,积极搭建友城合作创新平台,建立了广州-奥克兰-洛杉矶“三城经济联盟”并开展多领域实质性合作。作为世界大都市协会的创始会员和联合主席城市,广州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交往,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在举办国际重大活动会议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初步形成了涵盖多种行业和领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会议格局,在举办规模和层次上取得了明显进展。广州品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逐步成熟,形成了以“海上新丝路”、“千年商都”两大世界级旅游名片为引领,以“珠江画廊”、“食在广州”、“会奖之都”、“南国花城”、“创意广州”、“革命之都”六大旅游优质名片为支撑体系,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的品牌旅游产品体系。作为广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的华侨文化推动广州“走出去”发展和促进与世界交流合作。作为全国三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广州未来将建设通达全球的国际化空港、海港、铁路港、高速路港和信息港,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服务水平和综合交通枢纽内外辐射能力,更好地支撑广州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实现。


基于广州长久的开放优势和目前对外开放现状,借鉴国内外城市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经验和战略理念,报告建议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应推进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需进一步明确六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制定战略规划、提升交往层次、扩大交往范围、形成交往特色、巩固交往支撑和完善交往服务,全面提升广州国际化水平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2016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广州外贸局势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2016年度,广州外贸增长总体稳健,季度波动较大。尽管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仍旧对广州的外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加之广州自身的抗跌性,2016年进出口贸易表现整体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整体而言,广州的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伙伴多元化继续提升。同时,外贸主体分化加剧,在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双双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表现突起并持续释放活力。虽然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双下滑”,但贸易新业态给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蓝皮书认为,全球贸易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货物贸易增速继续回落,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减弱,贸易低速态势明显,加上高端制造业回流,导致外需大幅减少,对广州出口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新特征,全球性和区域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强硬性与柔和性等并存,其方式更加多样和隐蔽,导致贸易停滞,对中国贸易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广州外贸形成较大的抑制作用。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坚持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不变,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国内经济贸易对广州外经贸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中国供给侧改革逐步取得成效,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有所释放,国内经济环境逐步好转,社会各方对经济增长预期稳定。从广州本地看,政府坚持营造稳定环境,有利于外贸发展。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广州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转型升级政策的支持下,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结构优化和市场多元化继续深化,外商投资将出现一定增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外贸易有望继续高于全国水平,稳中有进。


跨境电商业务模式丰富,广州空港经济区有望成为国内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区

2013年9月,广州获批成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以下简称“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并于2016年1月在广州空港经济区成立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经济区内业务模式齐全,注册企业多且类型多样,备案商品数量大且品类集中,业务总量增长空间广阔,是国内跨境电商业务模式最丰富的区域。


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保税业务管理局局长林静指出,广州空港经济区占据国家枢纽机场的区位优势,在货物进出境组织和口岸查验等方面十分便利。作为试点城市、综合试验区,广州享受先行先试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同时,广东省作为我国电商消费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地区,庞大的终端消费需求吸引了诸多优秀电商平台企业入驻,国内各大知名跨境电商企业都已委托区内物流企业办理业务。机场综保区内及周边还集聚了FedEx、DHL、EMS、顺丰等一批世界级物流巨头,以及中远空运、威时沛运等跨境电商综合服务配套企业。


但是,在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广州空港经济区还存在基础配套和政策不足、业务发展分散缺乏统筹规划、监管政策尚未完善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以运营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空港经济区跨境电商集聚、健康发展,将其打造成国内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广州邮轮产业首年进入前三,发展前景广阔

广州邮轮产业自2016年开始启动,首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达到32.6万人次,国内邮轮母港城市排名第三,预计规划到2018年底达到160艘次,旅客吞吐量70万人次,到2020年底达到240艘次,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项目计划新建10万总吨和22.5万总吨邮轮泊位,并预留较大后续建设的空间。此外,广州市和南沙区两级政府均已安排国际邮轮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新设邮轮的公司和扩展邮轮业务的企业、旅行社均给予奖励。


广州港务局港务监督管理处林治顺博士认为广州邮轮产业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具备发展邮轮经济的经济基础,但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码头设施不足,综合交通体系还需完善,邮轮服务发展的要素仍需完善,如通关环境、购物条件、物料供给、维修保养、邮轮专业人才以及围绕邮轮发展的金融保险等等方面。通过借鉴迈阿密港、巴塞罗那港、新加坡港、香港港、上海港等全球著名邮轮母港的建设经验,广州南沙港应在九个方面加强建设:明确母港发展定位于规划、加快母港规划建设、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与船队建设、挖掘潜在客源、加快出台便捷通关与退税免税政策、构建人才高地、打造数字化邮轮母港、建立和完善邮轮旅游安全保障与联动机制。


专家建议广州应建立全球船舶登记中心,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城市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船舶采取的是严格登记制度,而国外大多采取开放型船舶登记制度,导致我国中资船舶外移现象严重。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完善是港口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广州港建立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对广州港乃至整个广州市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实行全球船舶登记制度构建广州全球船舶登记中心将为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计划”提供基本保障,为推动广州航运服务业升级提供制度动力,还能够促进广州港口城市发展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广州打造全球著名船舶登记中心提供制度支撑。


中共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认为广州在地理位置、政策环境和经济腹地支持方面均具备接纳全球船舶的能力。珠三角航运条件得天独厚,河道纵横交错,航运资源条件优越,能够实现“江海直达,连通港澳”;国家赋予广州的城市定位为全球船舶登记制度的实行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腹地经济良好是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因素,广州背靠快速发展的经济腹地,同时拥有较为完善的航运基础设施、航道条件。因此,广州建设国际船舶登记中心、吸引全球海运船舶来穗落户可行性较强,有助于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课题组建议,广州应大力改革创新,放宽船舶登记条件、拓展船舶业务领域、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完善配套服务措施,进而提升广州建立国际船舶登记中心吸引力,促进全球航线、航运服务、航运金融和船员、物流等国际航运枢纽的要素资源向广州集聚。


举办国际会议,打造国际化会议目的地品牌 

蓝皮书指出,举办国际会议数量和层次是城市对外交流频度的直接反映,是衡量城市国际交往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然而与国际重要的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广州在举办国际会议,尤其是高端国际会议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区域性国际大都市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


国际会议泛指与会者来自代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会议。目前,国际上对国际会议进行认定的权威组织主要有国际会议协会(ICCA)和国际协会联合会(UIA)等。国内对国际会议界定一般是指来自3个或3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代表参加,与会人数至少50人,外国与会人士至少占20%以上,会期l天以上,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按照一系列的原则和程序规则,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一般来说,国际会议具备与会人员层次高、讨论议题内容新、社会关注范围广、带动辐射能力强等特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城市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在国内城市举办,呈现出中国在高端国际会议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大、地方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城市与会议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会议和展览日益相互促进等显著趋势。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已经形成服务导向型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经济、庞大的消费市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悠久的岭南文化已对珠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均已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种良性互动中,珠三角经济以及全国经济也对广州形成了强大的支撑效应。在全球产业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作为全球高端服务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议展览业将随着全球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而转移,在内部支撑外部转移的双重驱动之下,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长三角乃至环渤海的全球新的会展中心聚集区域将逐步形成,对广州发展高端会议业形成强大的支撑。此外,广州的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拥有较为发达的空港、海港和集疏运体系,以及较为成熟的会展业和酒店业,会议配套服务能力较强,城市国际化水平较高等均为广州提供举办国际会议的基础优势。


但囿于获得中央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弱、与国际会议行业机构联系与合作较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支撑力有待发展、缺乏专业的国际会议统筹协调机构、大型国际会议硬件水平有待提升等制约因素,广州目前在承接高端国际会议方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蓝皮书认为,可通过“顶层争影响—中层树品牌—底层扩数量”的方式提高广州举办国际会议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不断扩大自有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影响,加强与国际组织联系,提高广州作为会议目的地知名度,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机遇打造品牌会议。


包容并蓄+全球领先,广州城市形象正面 

城市形象建构成为当今时代特有的社会图景,城市形象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在当今以“软实力”为主要竞争的时代,城市形象不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经成为一种传播媒介的权力符号,是间接的、以非强制的方式提升城市竞争“话语权”的重要资本。广州作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积极借助国家媒体积极塑造其国际化形象,对内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对外提高广州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度与吸引力。


蓝皮书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媒介文本分析和框架分析,剖析官方媒体如何再现广州的国际化城市形象。以“广州”为关键词,通过对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相关内容进行搜索,搜索得到486篇新闻,删除其中包含“广州”二字但主要内容并非针对广州的新闻,最终选取397篇相关新闻。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选取样本进行归类,根据每个层面中各个面向的类目建构,对选取新闻进行编码,再以SPSS进行分析。


从微观层面看,广州的相关新闻报道主要是通过“半成品加工”的方式进行呈现,即主要是基于政府通稿加工而成的新闻,稿件内容多是政府会议、大政方针或国家战略报道。因此,广州的国际化城市形象的再现与传播,未来还需要从参与主体出发,进一步强化发展形成一个真正多元的城市形象传播共同体。


从中观层面看,新闻通讯230篇占比57.9%,其次为消息类报道132篇占比33.2%,新闻专访和分析评论类文章较少分别为19篇(4.8%)和16篇(4.0%)。关于广州形象的媒介再现主要是通过大量通讯消息类新闻的堆叠和概述,而针对某一问题、现象、行业的深入探讨不足,反映了广州形象多流于媒介呈现表面,而未能通过深度解读具体反映广州的城市特质,缺乏个性化和辨识度。


从宏观层面看,通过对397篇新闻报道的分析可见,广州国际化城市形象是一个有着一定经济、政治和人文国际影响力,并能以生态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联通作为支撑,一定程度实现这些影响力的城市。可以说,广州是一个“包容并蓄”、充满“创业”及“生活氛围”的“国际化”城市,其中不乏“全球领先”且“可转化为产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是“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量”;同时,广州基于中央政府的“自贸区”“服贸创新试点”等宏观政策继续扩大影响力及优势,并且通过“广交会”“海交会”等国际性会议形式保持对外合作,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扶西部”共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横向比较来看,国的行政体制决定了直辖市比其他城市有更高的行政地位,而特殊的行政地位对媒介的议程选取有明显影响。从2016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媒体报道数量看,其中涉及北京的报道最多有4032篇,占总报道量的38.2%,四大一线城市的报道占比为67.0%。一线城市在媒体的资源配置中占据绝对优势。具体而言,四个城市中政府形象的相关报道,均以政务、治安、政策支持等议题较多,通过正面框架树立政府形象。

城市形象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一种软实力,可以在影响公众对广州的认知印象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对当地产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转化和提升。报告认为,广州的传播策略应从媒介再现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着手,提升读者对广州城市形象的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广州连续两年荣登普华永道中国“机遇之城”榜首,各项维度发展均衡

蓝皮书指出,普华永道《机遇之城2017》报告提供了各项维度和具体变量指标的得分,可以对广州在各项维度和具体变量的得分进行深入分析。与天津、重庆、深圳、南京、杭州、武汉等六个实力较强的城市对比,广州的优势在于各项变量得分较均衡,其中三项维度中排名第1,包括“智力资本和创新”和“区域重要城市”和“健康、安全与治安”。


蓝皮书指出,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广州频频出现在国际机构研究报告中,并且获得较高评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际机构的研究报告也为客观判定广州在世界城市体系以及中国城市内部体系的坐标,科学研判广州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优势和短板,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普华永道《机遇之都》、《机遇之城》系列报告能够从领先城市的具体变量得分与排名,确定排名背后的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握全球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广州城市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广州从2016年开始在《机遇之城》报告中超过深圳排名第一位,并在2017年的报告中仍然保持了这一领先地位。报告显示出广州具有均衡发展的重要城市特色。在城市带动和辐射周边区域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及在巩固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创新领域的未来潜力。综合自身的现实特征,广州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总体定位应继续强化均衡发展的创新型区域枢纽城市,并综合提升城市能级,迈向更高层次的全球城市。广州应争取保持具有明显及较大领先优势的变量,重点提升帮助广州进行有效改进的变量,适当控制具有较大差距的变量,客观看待知名机构发布关于中国城市的相关排名,建立与国际机构的常态化联系,持续跟踪研究国际机构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为提升广州城市国际竞争力吸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广州在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处于第一方阵,金融“硬指标”表现突出

蓝皮书指出,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从金融业增加值等客观指标来看,广州在国内各大城市中,都属于第一方阵城市。在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推出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排名中,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值和增长速度的领先优势明显,尽管广州市同上述城市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仍就处在该榜单第一方阵的位置(稳居第4)。2011年到2016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大约133%,2016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1800亿元。同期,北京增长108%,上海增长113%,广州增速位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从金融业增加值比较,广州虽然低于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但远远高于大连和青岛,金融“硬指标”表现突出。


但是,广州与成熟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仍存在差距。广州游离于前2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之外,体现其缺乏国际影响力,而这种国际影响力折射到GFCI评估模型,就是国际金融服务专业人士对于该金融中心城市的认知度。广州能够在GFCI21跻身榜单,也表明其国际影响力初步彰显。但是,对比2016年广州在直接融资、保险业的强劲增幅而言,广州依然处于不可预知稳定性国际金融中心位置,相对于全球顶尖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即便与成熟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广州依然展现出不足,存在众多约束条件。


为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广州应转变思维方式,强化学习意识,以GFCI指标体系来镜鉴广州金融发展的短板,完善现代金融体系链条,塑造高度竞争的市场形制,加快金融人才环境的优化配置,举办国际化论坛,提升广州市在国际上的辐射力。


广州正处于都市圈快速发展阶段,应把握趋势努力实现交通系统跨越式大发展

蓝皮书指出,世界级城市普遍经历了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大都市初步形成阶段、都市圈快速发展阶段、都市圈繁荣稳定阶段和世界级城市功能巩固提升阶段。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阶段与城市发展阶段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大城市交通系统的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战略探索、交通战略成熟和交通系统品质提升的发展过程。


从城市发展阶段和特征看,广州目前正处于从都市圈快速发展阶段向都市圈繁荣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新技术对交通工具、交通模式的广泛应用,世界城市的交通模式正进入一个颠覆性创新时代,世界交通体系也正处于重构阶段,广州在发展中如果能够把握趋势,就有望实现从第二阶段向第四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广州应注重新型战略性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内部交通倡导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立体式公共交通体系,外部交通重视国际航空、航运枢纽建设,学习国外发达城市经验,注重人性化、多元化、品质化、区域一体化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渝新欧蓝皮书:渝新欧沿线国家发展报告(2...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治理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