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国际问题

报告精读 | 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16)

近日,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16)》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120468_192x285c


 2015年以色列总体形势较为稳定,各项发展指标呈良好态势

2015年是以色列大选年,在3月17日举行的第20届议会和第34届政府选举中,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击败了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及其他政党,再度成功获得连任。在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许多政策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经济方面,积极调节国民经济,新政府借助税收、利率等杠杆调节经济发展,减轻税负,稳定物价,以高科技产业带动出口,优化经济结构,2015年以色列GDP增速为2.5%;政治方面,内塔尼亚胡新内阁经过许多艰难终于成功组建,由于只在议会占据刚刚过半的席位,新一届联合政府面临的施政难度加大;安全方面,巴以政治互信持续走低、国内恐怖袭击活动频发,以色列政府在国家安全领域倾注力量、扩大投入,最大限度地打击恐怖主义;外交方面,继续以冷静审慎的态度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致力于修复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裂痕,以能源外交为突破口积极发展与东地中海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以及东地中海邻国的外交关系持续向好,从而为国家外交谋取更大空间。


自2015年5月以色列新一届联合政府上任以来,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以往的施政方略,在民主性与犹太性之间寻求平衡,并积极弥合族群关系、促进社会整合,与上年相比,社会发展指标良好,国民幸福指数维持全球高位。根据《2016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在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中,以色列国民幸福指数位列第11位;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为丹麦、瑞士、冰岛、挪威、芬兰、加拿大、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瑞典;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分别位列第13位、第16位、第23位和第32位。国家的创新活力依旧,以色列在多个全球创新指数评估榜单中位居前列。


 2015年以色列人口持续增长,外来移民大幅增长是主要原因之一

报告指出,2015年以色列人口继续呈增长态势,主要由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两部分组成。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以色列人口达到846.2万,其中犹太人占74.9%(633.5万)、阿拉伯人占20.7%(175.7万)、其他族裔占4.4%(37万),其他族裔包括未被以色列内政部登记为“犹太人”的人员、非阿拉伯裔基督徒和穆斯林以及无宗教信仰人士。2015年以色列的人口总数在世界排名第97位,占世界总人口的0.12%;人口密度为377人/平方公里。2015年,以色列人口出生率为2.15%,死亡率为0.52%;从生育水平上看,每位以色列妇女平均生育3.08人。从人口增长率来看,2015年以色列人口年增长率为2%,这远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0.6%的人口年增长率。以色列的犹太人口增长率为1.7%,其中哈雷迪(Haredim,极端正统派犹太人)人口增长率为5.0%,非哈雷迪犹太人口增长率为1.2%;阿拉伯人口增长率为2.1%。


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2015年,以色列新增31013名移民,他们主要来自法国(约占24%)、乌克兰(约占23%)、俄罗斯(约占22%)和美国(约占10%)。2015年之所以出现外来移民的大幅增长情况,主要是由于欧洲反犹主义运动的活跃导致当地犹太人生活环境的恶化,此外,以色列政府也采取各种举措鼓励海外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从性别比例来看,以色列男女性别比例为1.01,其中15岁以下男女性别比例为1.05,15~64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03,65岁以上男女性别比例则为0.78。从年龄结构上分析,以色列0~14岁人群占27.3%,15~64岁人群占62.2%,65岁及以上人群占10.5%。此外,以色列人均预期寿命为82.01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为80.02岁,女性为84.0岁。


2015年以色列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创新国度”活力依旧

报告指出,2015年以色列总体经济形势较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发展。2015年3月内塔尼亚胡成功连任以色列总理,组建新一届政府。新政府利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经济,着力于减轻税负,降低物价,改善民生,增加政府投资,关注以色列阿拉伯族群发展,发挥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优势,发展旅游业,提振出口。根据以色列中央数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色列国民生产总值为11504.64亿新谢克尔,同比增长2.5%,略低于2014年2.6%的增长速率,总体来说实现平稳增长。


2015年以色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为3581.12亿新谢克尔,同比下降3%;其中,服务业出口总额为1342.50亿新谢克尔,同比下滑2.1%;旅游输出总额为168.75亿新谢克尔,下跌1.2%;商品输出下滑3.5%,总额为2238.62亿新谢克尔;其中制造业出口(钻石除外)总额为1914.28亿新谢克尔,同比略降0.3%;农林渔业出口总额为45.53亿新谢克尔,同比骤跌12.2%;钻石出口总额为278.81亿,跌幅高达20.4%。在消费领域,家庭支出总额达到6162.18亿新谢克尔,同比上涨4.5%;政府一般性支出总额为2558.48亿新谢克尔,同比增长2.8%。在外汇汇率上,2015年,以色列新谢克尔兑欧元、加元和日元分别走高10.0%、6.3%和5.3%;新谢克尔兑美元走低7.9%。


在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以色列位列第27位,与2014年持平,其中创新能力指数排名更加靠前,位列第三,仅次于瑞士、芬兰。2015年以色列经济形势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GDP增速虽低于预期,但维持增长。2014年“护刃行动”结束后,以色列经济迅速回升,第四季度GDP增速7.2%,极大拉升整个年度的增速。2015年GDP增速2.5%,虽略低于预期,但不可否认其增长态势不变,且消费支出上涨。从季度来看,第一季度GDP增速2.8%,但第二季度几乎停滞,仅为0.4%,第三季度有所回升达2.5%,第四季度表现较为优秀为3.3%。


第二,高科技企业融资额创出新高。据以色列风险投资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色列708家高科技企业融资44.3亿美元,是有史以来融资最高的一年,相比2014年690家高科技企业34.2亿美元的融资额增长30%。在所有的高科技产业公司中,软件公司融资额排名第一,达13亿美元,占比29%。所以,2015年是高科技产业融资活动颇为活跃的一年,特别是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市场受中国股票市场波及放缓脚步,经济不稳,而以色列高科技交易额却达12亿美元,分别比2015年第三季度和2014年第四季度增长11%和10%。


第三,失业率再创新低,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2015年12月,15岁以上的劳动力人口达387.6万人,失业人口仅20.1万人,失业率为5.2%,比11月下降0.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2015年以色列失业率5.3%,相比2014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男性失业率由5.9%下降至5.1%,女性失业率由5.9%下降至5.4%,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失业率也出现可喜的双下降,分别由5.7%降至5.1%,7.8%降至6.8%。这主要得益于以色列不断增加公共服务岗位,推进就业密集型商贸服务。


第四,旅游市场逐渐复苏。虽然受俄罗斯及东欧经济形势影响,2015年从这些地区到访以色列的游客数量稍有下降,整体入境游数据与2014年相比亦略有下滑。2015年到访以色列游客310多万,比2014年减少100多万。但是2015年7月以色列入境游人数较2014年同期有所增长,说明“护刃行动”带来的消极影响正逐渐消退。2015年以色列制定多项举措稳定并扩充客源,如实行价格亲民的旅游套餐,推出多种旅游福利和折扣,增加旅游部门财政预算,扩大广告宣传,补贴旅行社相关费用等。此外,以色列旅游部与卫生部计划制定相关规范推动医疗旅游业发展,拓展旅游行业领域。


第五,出口乏力,贸易格局持续调整。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以色列商品进口总额2382亿新谢克尔,比上一年下降6.8%,商品出口总额2077亿新谢克尔,仅提高0.8%,贸易逆差305亿新谢克尔,达2011年以来最低值。


第六,高物价、高房价引发不满。以色列与经合组织之间的食品价格差异持续飙升,肉类、家禽、鱼、面包比经合组织的平均价格高20%以上,其中乳制品贵51%、饮料类贵56%。高昂的物价极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私人家庭在国内市场消费支出类型方面,耐用品消费如电力应用设备、个人运输设备的支出比重大于半耐用品如衣服鞋类消费支出,其中个人运输设备支出达204亿新谢克尔,足见以色列交通运输费用之高。房地产市场方面,房价2015年较2014年上涨6.2%,涨幅过大引起民众担忧。针对可望而不可即的高房价,以色列政府亦有所举措。如2015年6月底开始增加对二次购置房产或物业的房产税,以480万新谢克尔为分割线,在此以下增收8%,超过的增收10%,降低房产投资热度。受房产新规的影响,加之居高不下的房价,2015年9月房地产成交量环比下降20%,房地产市场投资购买创近10年最低值。


2015年以色列外部环境仍错综复杂,地缘政治压力加大

报告分析了以色列的地缘政治环境,认为以色列当前主要面临以下几大威胁:

第一,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轴心”成为以色列的头号外部威胁。尽管当前“伊斯兰国”已经成为美国、欧洲反恐的头号目标,但是对于以色列而言,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轴心国家仍是以色列的首要威胁。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P5+1国家(即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美、中、俄、英、法,再加上德国)达成《联合全面行动协议》(JCPOA),承诺不发展核武器,愿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活动进行监管和限制,从而换取国际社会允许其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并解除了针对伊朗的金融、能源和商业制裁。然而,以色列担忧这只是伊朗实施的“权宜之计”,认为伊朗终究会打破这一政治承诺,继续发展核武器。


第二,以色列认为真主党是其最直接的军事和恐怖威胁。真主党作为一个非国家实体,在进行非对称性战争时拥有一个主体国家所没有的优势,即政治约束力、国家形象问题和国际法限制对它的影响要小得多;而且该组织拥有能够和国家相抗衡的军事能力,库存武器丰厚,占有许多先进军事技术和训练有素的军事武装,这使得真主党有足够能力对以色列发动袭击。


第三,叙利亚形势给以色列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叙利亚局势动荡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形势不仅没有走向明朗,而且由于外部势力的介入越趋复杂。为了挽救处于岌岌可危地步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2015年9月,俄罗斯高调宣布介入叙利亚内战,向叙利亚派遣将近40架战机,协同部署空中防御、指挥和控制系统,协助阿萨德打击反对派和“伊斯兰国”。当前,处于波谲云诡状态之下的叙利亚成为近年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的“风暴眼”,也是世界主要力量逐鹿中东的竞技场,它不仅牵涉政治、军事、经济、地缘、宗教、族群等多方格局,也关系到未来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的发展方向。在这里,伊朗主导的什叶派轴心、沙特领导的逊尼派联盟与萨拉菲派吉哈德运动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俄罗斯与美国临军对垒,库尔德人、德鲁兹人和阿拉维派少数族裔为了生存棋布错峙,而且以色列也不时派遣军事人员进入叙利亚执行任务。叙利亚局势的复杂性给以色列的北部安全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第四,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萨拉菲派吉哈德运动的威胁与日俱增,并积极向以色列及其周边地区渗透。中东剧变发生以来,新老恐怖主义组织,特别是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萨拉菲派吉哈德运动利用阿拉伯国家政局不稳、地区持续动荡、宗教族群矛盾尖锐、经济社会危机激化等因素造就的权力真空,积极招兵买马扩充地盘,传播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并肆无忌惮地发动一系列恐怖袭击,对中东地区甚至全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西奈半岛成为萨拉菲派吉哈德运动针对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的前沿阵线,恐怖分子在该地区通过发射火箭弹和伏击战等方式,造成以色列平民伤亡。此外,由于阿萨德政权失去了对大部分叙以边界的控制,这更使以色列担忧萨拉菲派吉哈德分子会通过北部边界潜入以色列,通过对以色列土地实施袭击来实现其反以理想。


第五,国际反犹主义与“BDS运动”对以色列的巨大压力。欧洲大陆近年来轮番上演针对犹太人的袭击事件,这种趋势在2015年尤为显著:2015年1月,法国巴黎犹太超市的挟持事件致使4名犹太人质丧生;2月,法国萨尔于尼翁的犹太公墓遭到破坏,反犹言论涂满了300多座墓碑;同月,丹麦哥本哈根犹太会堂枪击案造成1名犹太男子身亡;10月,3名犹太人在法国马赛犹太会堂附近遭遇持刀袭击;11月,马赛犹太学校一名老师遭三名男子砍伤……除日益高涨的反犹主义以外,以否认以色列合法性为目标的“BDS运动”(“抵制、撤资和制裁运动”)席卷全球,在欧洲尤其活跃,给以色列造成巨大的国际压力。


内库德集团在2015年以色列大选中胜出,内塔尼亚胡组阁过程异常艰难

报告分析了2015年的以色列大选及政治局势。2015年3月17日,以色列举行了第20届议会选举。根据统计,符合资格的选民数量为5881696人,投票率为72.34%(即选票数4254738张),有效选票数4210884张。3月18日,选举结果显示,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30个议席,而它的竞争者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只获得24个议席。排第三的是获13个议席的联合名单党。两个中间派政党——未来党和库拉努党分别获得11个和10个议席。两个右翼政党——犹太家园党和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分别获得8个和6个议席。两个宗教党——沙斯党和圣经犹太教联盟分别获得7个和6个议席。左翼梅雷兹党获得5个议席,埃利·伊沙伊创立的亚哈德党则没有跨过3.25%的议会门槛。


3月25日,在来自利库德集团、库拉努党、沙斯党、圣经犹太教联盟、犹太家园党和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的67名议员的推荐下,内塔尼亚胡成功获得组阁权。尽管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取得较大的胜利,但接下来的组阁谈判并不容易。内塔尼亚胡选择的组阁盟友在部长席位、宗教和国家等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由于不同党派之间的利益分歧太大,4月20日,内塔尼亚胡预计在原定时间里无法完成组阁谈判,于是向总统申请延长两周时间。5月4日,组阁最后期限截止前三天,利伯曼宣布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不会加入利库德集团领导的政府,同时辞去外交部部长职务。5月4日晚上,利库德集团与沙斯党签订联盟协议。5月7日上午,在最后期限到达前几个小时,利库德集团同犹太家园党签订联盟协议。5月14日,经过激烈的争吵和争夺后,以色列议会以61票赞同,59票反对的结果批准新政府成立,以色列第34届政府正式建立。几经艰难建立的联合政府仅在议会中占据一席多数。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以色列的内政外交政策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由于宗教党派加入到执政联盟,之前政府做出的民主化改革基本上被推翻。在执政效率方面,新政府具有一定的执政能力,但微弱的统治基础影响着联合政府的运行。


2015年以色列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恐怖袭击活动不断

报告分析了2015年以色列的安全形势,认为总体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首先,巴以政治互信持续走低,双方在国际舞台的博弈和较量不断升级;其次,巴勒斯坦人发动的恐怖袭击在数量以及规模上都远超此前许多年,尤其在9、10月形成“恐怖袭击浪潮”,新一轮的恐怖袭击活动以持刀袭击和驾车撞击为主;再次,以色列与叙利亚的摩擦时断时续,以色列成为多股介入叙利亚冲突的外部力量之一;第四,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爆发多次冲突,互有人员伤亡,导致以色列北部边境局势趋于紧张。


进入2015年以来,以色列境内的恐怖袭击事件愈演愈烈。以9月为分界线,前八个月恐怖袭击虽未间断,但9月之后频率与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自9、10月以来,以巴地区安全局势急剧恶化,10月为恐怖袭击的高峰期,恐怖袭击次数飙升至620起,因而被称为“恐怖袭击浪潮”(Wave of Terror)。频繁发生的袭击事件和暴力冲突已造成30余名以色列人和外国人死亡、250多人受伤,巴勒斯坦方面则有120多人丧生。根据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的统计数据,10月总共发生了620起袭击事件,导致11人在恐怖袭击中遇害(包括一名外国人),80人受伤。从袭击地点看,38%发生在耶路撒冷和绿线以内,62%发生在约旦河西岸。2015年10月发生的暴力事件空前频繁,导致以色列安全形势跌入自“第二次因提法达”以来最为糟糕的局面,给国民心理也带来巨大的压力。新一轮恐怖袭击浪潮有许多新的特点(在范围与规模上具有鲜明的“群众性”、恐怖袭击的方式比较多样化的同时以持刀袭击与驾车撞击为主、“独狼”袭击行为的增多、袭击者多数是巴勒斯坦青少年并且大多来自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安全人员和国防军士兵驻守的检查站和哨所成为被袭击的重要目标,而且恐怖袭击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显著),其发生有着重要的社会根源,尤其是社交媒体在煽动恐怖袭击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色列在多个全球创新指数评估榜单中位列前茅,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报告对以色列的创新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2015年以色列在多个全球创新指数评估榜单中位列前茅,创新竞争力的整体性优势明显,尤其在技术研发的投入与产出方面优势更加突出。在《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促进发展的有效创新政策》中,以色列的创新总指数排第22位,在西亚北非地区位居第1位;根据《2015年彭博创新指数排行榜》,以色列的创新总指数位居第5位,以色列尤其在研发支出与高素质人才方面均享有绝对优势;在《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以色列的创新指数评分为5.9,位居第3位。


以色列在创新竞争力方面的强劲表现,首先得益于以色列创新体制的形成。长期以来,以色列政府发挥“后台服务器”的作用,设计并完善了国家创新体制。以色列的国家创新体制包含四个架构:行政机构与法律法规的设立;多渠道创新资金的开拓;技术研发机构的体系化布局;国际合作的全方位推进。这些方面为以色列创新潜力的挖掘与发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从而真正将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除了政府主导的国家创新体制以外,也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等其他因素密不可分。这一系列因素的合力是驱动以色列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有以下因素推动着以色列的创新竞争力:首先,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地缘环境的险恶是催生创新的原动力;其次,求新尚异与改造世界的犹太文化传统是永葆创新的思维力;再次,重视培育与吸引人才是维持创新的恒动力;最后,义务兵役制度与技术研发部队的运行是强健创新的锻造力。


以色列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国民健康水平位居国际前列

报告分析了以色列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认为与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相比,以色列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国民健康水平位居国际前列。2014年的以色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3%,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据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色列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94,居全球第18位,比2013年的数值提高一个位次,其中2014年以色列出生时预期寿命为82.4岁,普遍高于其他国家。据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色列的婴儿死亡率为2.5‰,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家平均值3.8‰。2013年,以色列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44‰,在34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倒数第四位,远远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平均值66‰。此外,以色列的癌症死亡率、交通事故死亡率等都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以色列在国民健康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对完善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比如在心血管健康方面的成就可归因于上游部门的预防干预措施,尤其是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检测和控制;其次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医疗服务团队以及发达的医疗技术;最后是以色列国民自觉的公共卫生意识。以色列的卫生保健系统由财政部、卫生部以及四大疾病基金(克拉利特、马卡比、梅赫迪特、雷米特)所主导。


以色列国民健康的预防与提升有多种途径,由政府(国家或地方)和克拉利特疾病基金经营的健康诊所提供健康咨询,注射疫苗,儿童成长服务,为孕妇、婴儿和儿童提供预防检测。地区卫生办公室负责公共健康服务如传染病控制、食品卫生以及旅行者的健康。为全民服务的临床医疗护理与预防医学由四个健康基金经营的社区诊所中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和护士所形成的全国性网络提供。地区健康促进者与当地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一起为各种各样的健康促进计划提供支持。以色列覆盖全面的电子医疗文件和流动病人数据系统是世界一流的。为了推进公共基金对新技术、药物和疫苗的支持,“健康委员会”每年会对新的医疗技术进行重新评估。最近归到健康篮子里的预防项目包括烟草戒烟药物、团体咨询等。以色列儿科疫苗的覆盖率和包容性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处于同一水平。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以色列外交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特征明显

报告分析了中东剧变以来的以色列外交形式,认为以色列外交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特征明显。从2011年年初至今的中东剧变不仅席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也深刻地影响了以色列的地缘政治环境。在最近五年里,为了尽可能降低“阿拉伯之春”以来的局势变化对以色列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色列政府一直对局势的演变进行着相应的评估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在周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上采取了形式和程度上各不相同的应对措施。


首先,在周边层面上,为避免对自身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以色列采取了一种总体隔离与局部干预相结合的政策。总体隔离,是指以色列在加强自身边境安全建设的同时,一直避免使用强制手段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政局的总体走向进行干预;而且比起欧美各国、土耳其乃至俄罗斯,以色列在口头上也极力避免明确表态。局部干预,指的是以色列仍会通过外交磋商、经济合作与人道主义援助等手段来对周边施加一定影响,并在特定时刻直接使用武力来应对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安全危机。


其次,在地区层面上,以色列除了对众多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社会变动同样保持“不介入”姿态,其外交工作的重心还集中在两点:一是通过升级版的“外围战略”来发展大中东地区的新盟友;二是全力遏制伊朗及什叶派在“阿拉伯之春”之后的趁势崛起。


最后,在全球层面上,由于与欧美各国在“阿拉伯之春”后产生了一些分歧与矛盾,以色列在努力维系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强化自身与中国和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联系。


2015年欧盟以色列关系问题不断,暴恐袭击与标签问题成为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

报告分析了2015年欧盟与以色列的关系,认为2015年欧盟与以色列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与分歧并存的复杂态势,双边经贸往来和科研合作进展良好,但针对犹太人的暴恐袭击案(2015年1月的法国巴黎犹太超市袭击事件、2月的丹麦哥本哈根犹太会堂袭击事件)和欧盟力推的“添加标签”政策,引发了欧以双方的争议。在暴恐袭击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政府发表声明公开呼吁欧洲犹太人大量移民以色列,这些事件都对欧以关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2015年,影响欧以关系的最重要事件是一系列针对欧洲犹太人的恐怖袭击。2015年1月7日,法国巴黎发生的“《查理周刊》暴恐袭击案”震惊世界。两天后,与袭击案相关的恐怖分子库利巴利(Amedy Coulibaly)闯入巴黎东部的一家犹太超市,杀死4名人质。库利巴利曾承认自己的攻击目标是犹太人。法国犹太人对此大为震惊,巴黎大犹太会堂(Grand Synagogue of Paris)甚至近70年来首次取消安息日典礼。2月14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又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先是一场针对“《查理周刊》事件”的研讨会遭遇暴恐袭击。随后,位于哥本哈根市区的犹太会堂在进行一场宗教典礼时又发生了枪击案,一位名为丹·乌赞(Dan Uzan)的犹太人在会堂大厅中被杀。在法国犹太超市的暴恐袭击发生后,内塔尼亚胡总理高调访问事发地。在丹麦暴恐袭击案后他又发表声明公开呼吁欧洲犹太人大量移民以色列。

7月下旬,欧盟官方正式表态,同意在定居点产品上添加特殊标签。9月4日,对外事务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菲德利卡·莫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表示,欧盟会很快做出决定,在进口犹地亚—撒玛利亚的犹太农民生产的以色列产品时,要添加标签。11月11日,欧盟执行委员会正式批准了有关添加标签的指导方针。在11月欧盟出台“添加标签”政策指导方针之后,以色列官方第一时间采取了反制措施,主要包括外交和立法两个层面。在外交层面,以色列在“添加标签”政策指导方针出台后不久,就“重新调整欧盟在和平进程中的地位;召开16国大使会议并发表一份官方指责;限制欧盟大使和以色列官方从高层到基层政府职员之间的会晤。”在立法层面,以色列以对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施加立法为手段,针锋相对的对欧盟“添加标签”政策进行反击。


当前引发欧以分歧与争议有以下主要原因:首先,欧盟中东和平进程主张同以色列安全观的冲突。欧盟中东和平进程主张的核心是通过实现“两国解决方案”,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和平并存,其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通过迫使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撤出占领区,从而保证巴勒斯坦建国。其次,欧洲民间难以根除的反犹主义。近年来欧洲反犹主义存在明显的抬头迹象。2014年,欧盟基本权利署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76%的欧洲人认为过去5年间反犹主义问题变得愈发严峻。尽管欧盟和欧洲国家官方都对反犹主义持坚决的否定态度,但欧洲民间难以根除的反犹主义仍旧给欧以关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再次,欧洲民间的“BDS运动”对以色列造成的压力。尽管欧盟对以色列定居点产品的抵制最终并未产生太大影响,但欧洲民间尤其是学术界日益扩大的“BDS运动”,欧洲主流社会越来越多人主张通过抵制和制裁以色列,这对双边关系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最后,欧洲一体化遭遇挫折对欧以关系的间接影响。出于种种原因,2015年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了重大挫折,欧盟的存续面临着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这从某种程度上为近期反犹主义在欧洲的猛烈发展提供了条件。


以色列对伊朗核协议表示强烈不满,并采取了若干应对举措

报告分析了以色列对“伊朗核谈判”的立场。2015年7月14日,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及德国就伊朗核问题举行的“六方会谈”终于达成重要成果,形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国际社会所称的“伊朗核协议”。国际社会对于“伊朗核协议”的达成大多持欢迎和支持态度,但是以色列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该协议并不会对伊朗发展核能力构成真正的限制,也不会降低伊朗对以色列的威胁。以色列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为:首先,拆除和放弃伊朗的核设施,而不是限制使用;其次,对伊朗放松制裁应当与伊朗在本地区的侵略性的降低相关,而不仅仅只是核方面;最后,要求伊朗明确承认和肯定以色列存在的权利。


以色列对“伊朗核谈判”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表示“决不受这个协议的约束”,以色列高度关切“伊朗核谈判”有以下原因:第一,在以色列看来,伊朗的核存在对以色列构成了严重的生存威胁,而无论是谈判过程还是协议框架本身都无法真正解除伊朗的核威胁;第二,以色列认为,一旦国际社会解除了对伊朗的制裁,具有帝国情结的伊朗的后续发展将不可控制,会对中东政治以及整个世界局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第三,历史上特别是哈梅内伊上台以来,伊朗与以色列之间就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分歧与对抗。为了反对“伊朗核谈判”,以色列采取了若干应对举措,比如对美国施压、对国际社会施压以及以情报或其他手段阻扰伊朗发展核能力等等。


2015年中以创新合作再创佳绩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创新合作已成为当前深化中以两国关系的重要突破口。2015年,中以两国在创新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2015年1月29日,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双方表示将继续加强前沿性、原创性联合研究,确定了脑科学、土壤和水资源等12个优先合作领域。刘延东副总理与以色列外长利伯曼共同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对未来三年间的创新合作进行宏观的规划、布局。2016年3月29日,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召开,由刘延东副总理与内塔尼亚胡总理共同主持,数十个政府机构部门及两国一流大学参席会议。双方见证并签署了有关便利签证、联合科研、农业、高等教育、文化等13 项合作协议,同时宣布中以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


自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成立以来,两国创新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表现在商贸往来、平台搭建、学术交流、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第一,贸易额的稳步增长及结构的优化。2015年,中以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14.2亿美元,在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呈现逆势增长,同比增幅达5%。联委会二次会议后,即将建立的中以自由贸易区还将会极大刺激双方经贸往来。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两国创新合作的不断深入,双边贸易结构呈现持续优化态势,从以食品、钻石、化工为主的传统贸易,不断向高科技、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等方向转变。


第二,国家级企业创新合作机构的成立。在联委会一次会议中,中国科技部与以色列经济部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中心的联合声明》。该中心旨在构建更为完善的企业创新合作信息共享网络,建立两国企业创新供需对接平台,使之更好地了解双方行政管理体系、法律体系,特别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事项。


第三,学术机构的建立和密切的学术交流。在教育部直接推动下,2015年10月,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在南京大学成立;根据《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筹建的中以7+7研究型大学联盟使得中以学术交流合作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首个中以合作办学机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已于2015年底在汕头正式启动;2016年3月29日,以“中以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中以大学校长论坛在以色列耶路撒冷举行,两国高校代表在就科技创新、学生教育、文化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的同时,揭牌成立了“以色列留华同学会”;等等。学术界的交流和互动,为中以双方增进合作、建立互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第四,各级地方政府、创新型企业和机构交流密切。早在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成立之前,北京、天津、常州、深圳、泰州等20余省市即已建有中以合作园区。


2015年是以色列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年,中国主流媒体对以色列的关注度空前提升

2015年中以双边交往继续保持良好态势,政治、经贸、人文、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新的成就。以色列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以及中以开启自贸区谈判,都是以色列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事件。政治方面,以色列副总理西尔万·沙洛姆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进行了互访。经贸方面,2015年中以双边贸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114.2亿美元,同比增长5%,占以色列对外贸易总额的8.5%,中国仍是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其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人文交流方面,中以高等教育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在汕头大学启动,中以两国人文交流空前密切,中国和以色列分别拍摄了《犹太人在上海》纪录片和《谢谢上海》的视频,彰显了中以两国人民的友谊。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中以创新合作取得新突破,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开展活动。在联委会的推动下,当前中以两国的合作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广泛开展,以色列作为主宾国参加了“2015浦江创新论坛”。


以色列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中国社会对以色列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当前中国主流媒体中的涉以新闻以正面的报道为主,其内容既包括了以色列的动荡,又包含了以色列国内的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总的来看,这些新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色列时政、外交及巴以局势问题;二是中以在创新、经贸、人文等领域间的合作交流。具体来说,中国主流媒体中的涉以新闻报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涉以新闻报道多以时政外交为主;第二,巴以局势问题在涉以新闻中占据较大比例;第三,以色列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成为亮点;第四,以色列的科技创新及中以人文交流备受关注。总的来说,这些新闻凸显了以色列在中东地缘政治以及中国中东外交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标签: 国际关系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泰国蓝皮书:泰国研究报告(2016)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