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地图、案例和表格的方式,通过详细描述并分析调查数据和田野访谈资料,剖析影响迁移决策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探讨迁移构成和空间分布模式的改变、户籍制度及其演化历史、男女迁移人口的差异、性别关系和权力分层、循环流动、迁移人口在城市的经历、迁移人口对农村的影响、婚姻迁移,以及流动的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机会和新挑战。
范芝芬,洛杉矶加州大学地理系教授。
目 录 |
|
致 谢 |
|
1 迁移、国家和家庭 |
/001 |
概述 |
/001 |
中国国家体制 |
/002 |
农户 |
/007 |
户口和永久迁移范式 |
/013 |
数据 |
/015 |
章节概览 |
/020 |
2 迁移量和空间分布 |
/023 |
概述 |
/023 |
迁移量 |
/023 |
迁移的空间分布模式 |
/030 |
小结和结论 |
/045 |
3户籍制度 |
/047 |
概述 |
/047 |
户口类型和户口所在地 |
/048 |
户籍制度之源 |
/050 |
户口和迁移控制 |
/052 |
对户籍制度的批判 |
/056 |
户籍改革 |
/059 |
小结和结论 |
/062 |
4 迁移类型和迁移过程 |
/065 |
概述 |
/065 |
迁移原因 |
/065 |
永久迁移人口和临时迁移人口 |
/076 |
迁移决策和迁移过程 |
/082 |
小结和结论 |
/087 |
5 性别和家庭决策 |
/089 |
概述 |
/089 |
迁移中的性别差异 |
/090 |
迁移原因 |
/095 |
性别、农户和家庭决策 |
/098 |
小结和结论 |
/111 |
6 迁移人口在城市的经历 |
/112 |
概述 |
/112 |
劳动力市场过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 |
/112 |
劳动力市场回报 |
/123 |
作为外来者的农民工 |
/129 |
小结和结论 |
/137 |
7 迁移对农村的影响 |
/138 |
概述 |
/138 |
经济影响 |
/139 |
农民工返乡 |
/146 |
社会影响 |
/151 |
小结和结论 |
/160 |
8 婚姻和婚姻迁移 |
/162 |
概述 |
/162 |
婚姻和迁移 |
/162 |
中国的婚姻和迁移 |
/164 |
中国的婚姻迁移 |
/167 |
来自“四普”和“五普”的证据 |
/171 |
高州的实地研究资料 |
/179 |
小结和结论 |
/188 |
9 21世纪的中国迁移人口 |
/191 |
概述 |
/191 |
流动性 |
/192 |
策略 |
/194 |
政策 |
/201 |
在户口和永久移民范式之外 |
/203 |
参考文献 |
/205 |
索 引 |
/256 |
图表目录 |
|
图2-1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
034 |
图2-2 “四普”和“五普”中地区内及地区间的省际迁移量 |
039 |
图2-3 “四普”中的省际净迁移 |
040 |
图2-4 “五普”中的省际净迁移 |
041 |
图2-5 “四普”中最大的30股省际迁移流 |
042 |
图2-6 “五普”中最大的30股省际迁移流 |
043 |
图4-1 迁移原因二分法 |
068 |
图4-2 “四普”和“五普”中的迁移原因 |
074 |
图4-3 “四普”和“五普”中的永久迁移原因 |
075 |
图4-4 “四普”和“五普”中的临时迁移原因 |
075 |
图5-1 “四普”和“五普”中不同年龄段省际迁移率的性别差异 |
093 |
图5-2 “四普”中迁移原因的性别差异 |
096 |
图5-3 “四普”和“五普”中男性的省际迁移原因 |
097 |
图5-4 “四普”和“五普”中女性的省际迁移原因 |
098 |
图7-1 1995年四川和安徽访谈记录中的汇款用途 |
141 |
图8-1 “四普”中的女性省际婚姻迁移 |
178 |
图8-2 “五普”中的女性省际婚姻迁移 |
179 |
图8-3 高州实地研究调查点和外来媳妇的原居地 |
180 |
表2-1 “四普”和“五普”的迁移量 |
026 |
表2-2 “四普”和“五普”的永久迁移人口、临时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 |
028 |
表2-3 “四普”和“五普”的原居地和移入地类型 |
032 |
表2-4 “四普”和“五普”的省际迁移、人均GDP和人口 |
035 |
表2-5 “四普”和“五普”地区内和地区间省际迁移的比例 |
038 |
表4-1 迁移原因及其定义 |
067 |
表4-2 “四普”中不同迁移原因的迁移人口特征 |
070 |
表4-3 迁移原因的归纳比较 |
071 |
表4-4 “四普”中非迁移人口、永久迁移人口和临时迁移人口的比较 |
072 |
表4-5 “四普”中永久迁移人口和临时迁移人口(15岁以上)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077 |
表4-6 “四普”和“五普”中省际永久迁移人口和临时迁移人口的比较 |
080 |
表4-7 迁移的考虑因素:基于1998年的广州问卷调查 |
083 |
表4-8 迁移考虑和信息:基于1995年的四川和安徽访谈记录 |
085 |
表5-1 “四普”和“五普”中男女迁移人口情况比较 |
091 |
表5-2 已婚迁移人口家庭中的劳动力分工:基于1995年的四川和安徽访谈记录 |
106 |
表6-1 找工作、企业所有制和工作稳定性:基于1998年广州的问卷调查 |
113 |
表6-2 职业的定义 |
119 |
表6-3 “四普”和“五普”中永久迁移人口和临时迁移人口(15岁以上)的职业获得 |
121 |
表8-1 “四普”和“五普”中的“务工经商”和“婚姻嫁娶”女性迁移人口的比较 |
172 |
表8-2 “四普”中省际婚姻移民和非婚姻移民的丈夫的比较 |
176 |
表8-3 择偶途径:基于高州的实地研究 |
182 |
表8-4 夫妻的年龄和教育程度:基于1999年高州的实地研究 |
184 |
照片5-1 人们认为农村妇女应该留在家照顾小孩和务农,以便丈夫能外出打工 |
107 |
照片6-1 城市里的工作招聘广告常常对户口、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作出具体要求 |
125 |
照片7-1 在农村,很多年轻男性和未婚女性外出打工,已婚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家 |
154 |
照片8-1 高州农村中的老房子和新“荔枝房”错落不齐 |
183 |
展开∨
收起∧
- 好评(100%)
- 中评(0%)
- 差评(0%)
- 买家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