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真实的美国大城:下一个街角,遇到摩天楼或是贫民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膨胀,单个城市的图景更为多元化,然而每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却缩小了,似乎各个城市的景观都是如此单一、平淡,功能性强而辨识度弱。本篇书摘中,描绘了芝加哥城的全景,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足不出户也可以见识到真正的美国大城。


本文摘自《伟大的美国城市:芝加哥和持久的邻里效应》第一章《被安置》。限于篇幅,对原文有删减。


伟大的美国城市:芝加哥和持久的邻里效应(城市研究·经典译丛)(978-7-5201-1872-9)w

(点击封面,可跳转至购买链接)


《伟大的美国城市:芝加哥和持久的邻里效应》(城市研究·经典译丛)

[美]罗伯特·J. 桑普森(Robert J. Sampson)著,陈广渝、梁玉成译

2018年1月出版

社科文献出版社



鸟瞰芝加哥


让我们来看看全球化的芝加哥。请与我一起漫步于这个标志性的美国城市,感受这里世纪头十年的街道。旅程始于这座城市“瞬息万变”(phantasmagoria)的中心——如果这个地方存在的话——车水马龙的密歇根大街上的“繁华一英里”,一处被高度吹捧的当代芝加哥的剪影。


o-CHICAGO-facebook


我们从著名的水塔开始向南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如在拼贴画中一般光彩照人的富人;其中大多数是白人,他们满载着路易威登、蒂凡尼公司、萨克斯第五大道和卡地亚等商店的购物袋。全新的商店流光溢彩,一整天都有警察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指挥交通,时隐时现的起重机在不远处建造着(或准备建造)新公寓。在2006年1月的一个早上10点左右我向南走时,街道清扫工正在打扫一条已经清理干净的街道两侧,好像只是为了证明在做工作。如果存在着什么“失序”(disorder)的情况,实际都已经经过社会的组织:无论是偶尔遇见的乞讨的流浪汉,还是一些利益团体的请愿都只能在被批准的地点(通常靠近河边,在梵克雅宝或迪士尼商店的前面则不允许)进行。节假日大家喜爱的活动是进行慈善募捐,偶尔也有人大骂从皮货商店里出来的顾客或向他们扔番茄酱。在这种日子,除了大量的皮草,也看不到别的。在一年当中更暖些的时候,这里会成为诉求的聚宝盆。在2007年3月下旬的一个温暖的日子里,一家流浪妇女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在一群反对奥巴马的斗士旁边表达诉求(后者获得越来越多的白眼,因为这是奥巴马的国家)。


跨过芝加哥河,从一边的近北区社区到另一边的卢普区,途经古典建筑群与特朗普未来纪念碑式的建筑,感受这两者带来的冲击,人们已能眺望到远处新千禧公园的轮廓。这个铺张的公共设施由此前第二任市长戴利(Daley)长期支持,耗费了五千万美元。由于公园的建造大大超出成本预算,它的存在伴随着对于腐败和任人唯亲的批评。然而不可否认千禧公园的视觉冲击,它的成功如同迪士尼乐园,所有的东西都那么鲜亮。


millenniumparkmp_1400x800_jamessteinkamp_03jpg

新千禧公园


沿密歇根大道往下走在第35街和第47街之间的道格拉斯的社区和格兰大道社区,景象已截然不同。近南区社区的改变已经不再新鲜,舞台转而让位给了另一个地方——传统上社会学家所称的“贫民窟”。在2006年我沿着密歇根大道行走,左边看上去是一片危房,大街上充斥着破碎的玻璃、空置和被封了的建筑物,几乎没什么人。被我观察到的人步履匆匆但也在偷偷瞥着我。2006年和2007年年初,我在这里进行田野调查时,极目之处没有白人,也没有隐约闪现的城市公园。汽车破烂,除了一个看上去像进行毒品快速交易的群体之外,几乎没有集体聚会或公共活动的迹象。然而,即使在这里,也有激动人心的变化,其标志是有不少建筑空地延伸到西边,那里曾经耸立着笨重和破旧的建筑,它们收容了这个城市的黑人贫民。


实际上,芝加哥的南区曾经容纳了美国最臭名昭著的贫民窟。芝加哥不仅表现出建造摩天大楼的能力,还曾经为穷人建造了高度可观的容身之处;仅泰勒公寓一处就容纳了超过25000名的居民,包括黑人、穷人和孤寡人群。然而,在短短的10年之间泰勒公寓已被拆除(实际上是用炸药炸毁的),之前的居民分散居住在整个大都市区。刻意隔离(designed segregation)造成的悲剧性错误如此严重,引起了芝加哥市议会的重视。这个项目被正式认定为失败的城市规划,2006年底泰勒公寓的最后一个建筑被关闭。这个“问题”如今已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许多人,包括市领导,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robert-taylor-homes-1970

1970年的泰勒公寓


往南走,很快到了可能成为“黑色黄金海岸”的地方——肯伍德这里有富丽堂皇的宅第,还有稳定融合的海德公园社区。这里是充满激情的知识分子的家园,有着密集的组织生活。总统奥巴马和其他呼风唤雨的人安家于此,也在这里获得了灵感。


然而,在海德公园以西,强烈的反差再次出现。越过华盛顿公园,坐落着一个拥有同样名字的社区,但它却历经艰难,仍在用力挣扎。加菲大道的主干道沿线是一些烧毁的建筑物、早已关张的酒类专卖店和空地皮。在密歇根大街的拐角处,我们无法找到比佐尔鲍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The Gold Coast and the Slum)里第二部分更贴切的写照。与卢普区北边的密歇根大道截然相反,这里是死亡的空间,使人充满恐惧感。中午,一群又一群男子聚集闲聊,睡眼惺忪,漫无目的地游荡。当我们继续向南走进伍德劳恩,看到的是会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典型的连绵的贫民区——黑色、显而易见的贫穷和到处年久失修的建筑。伍德劳恩的西边看起来一片荒凉。佐尔鲍可能没有想象过“黑色黄金海岸和贫民窟”(The Black Gold Coast and the Slum)的真实样子,但这赫然就是它的写照。

......

当人们继续穿过五彩斑斓的马赛克似的21世纪的芝加哥——或者波士顿、纽约、洛杉矶,或任何其他美国城市,情况都是这般。在城市的街道中继续探险,细心的观察者看到的都是社区生活的“日日夜夜”。此行的发现与佐尔鲍著作的一项发现同样重要的是——黄金海岸和贫民窟不是唯一的反差。无论在芝加哥往哪个方向转,结果都是遇见更多的各色社会,或是挤满新移民的自成领地的小村庄,或是波西米亚式的柳条公园,或是白领工薪阶层的可林社区,或是雅皮士的林肯公园,或是上层白人社会的诺伍德社区,或是多样化得不可思议的住宅区,又或是被时间遗忘的海格威斯社区。


American City Skylines

美国街区真的同一化了吗?未必。



本书的主题和编排


我们走过芝加哥,通过实证的角度鸟瞰它,这个过程不断与本书涉及的主题碰撞。尽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距离和地域性已经消失的说法貌似可信,但美国社会邻里的差异化仍旧持续。所有地产商仍会告诉你位置大于一切,连对星巴克来说,地点也至关重要。即使这家代表全球化的连锁咖啡馆遍布于全世界的现代化城市,但不好的地理位置仍代表不好的生意;所以连锁店都集中于城市的特定部分。社会生态差异化无处不在。


对全球化的迷恋往往转移人们对地方的持久性的关注,如地方的变化、聚合和不平等的空间逻辑。尤其是“世界是平的”的普遍信念已经掩盖了我们对邻里效应的思考。这并不是说全球化理论家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是错的,也不代表生态集中的事实无法与生活中各方面的无地域性相兼容。相反,全球化理论的一个分支认为,全球化的事实恰好与之相反。例如,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极为大胆地指出:“大部分纽约,实际上是大部分曼哈顿,是非常本地化而非全球化的。”理解此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认识到城市中群体和资源的分层仍然根深蒂固,并且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中演变成新的方式。匪夷所思的是,在现实中,生活机会的邻里不平等在显著增加,并因全球化而恶化。如上所述,并且我们也会在第2章里提到,尽管全球化来到,社区的概念却更普遍地蓬勃发展了。


maxresdefault

美国城市的平静一角


因此我反对常规的观点,即以技术、分散的社交网络、国家政策和(后)现代的理论来敷衍地解释邻里不平等和对社会组织与社区的空间形式的关注。相反,我认为,有待探讨的主题是:持久的邻里不平等和在社区层面表现出的持续并加速的社会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空间逻辑持续地在组织并调节着大部分的社会生活,邻里和当地社区是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我扩大了邻里效应(neighbourhood effect)的传统定义:我们对邻里差异做出反应,这些反应构成的社会机制和做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观念、人际关系和行为。这些观念、人际关系和行为与邻里界限互相激荡,并且共同进一步定义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因此,如本章的图像所揭示的,邻里效应本质上同时是地域性和超越地域性的,并与个人行为相互联系。


从最广的层面来说,此研究是为了证明邻里不仅仅是一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社会情景,也是由外界“更大的”力量决定的空洞的容器,更是决定人类行为的质和量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本研究在努力阐明邻里效应的结构和文化的维度。“效应”(effects)一词同时具有动词和名词的双重形式——至少在理论上,邻里既是受影响的也是起因,既是结果也是制造者。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会拓展这一理论主张,以概念和分析来揭示邻里效应的多个层次。

上一篇: 书评 | 李细珠: 笃实践履 学术创新——评《科举改制...
下一篇: 过年了,农村亲戚要面子?来看看中国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