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谢寿光 | 学术出版:现实、趋势与建议

2018年1月9日,第八届中国学术出版年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学术图书质量与学术出版能力评价”的重要课题成果,目前课题正在评审中,预计课题成果将以《学术出版研究》为题正式出版,通过四大贡献引领“学术出版研究”步入新领域。

学术出版研究

中国学术图书质量与学术出版能力评价

谢曙光 等著

即将出版 敬请期待



学术出版:现实、趋势与路径

文 / 谢寿光


学术出版服务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精英,它承载着思想传播和文明传承的功能,满足了人们对于原创性和创新性知识消费的需求,处于整个出版产业链的顶端。一个国家、地区的学术出版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方面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推动学术出版的大繁荣、大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应有之义!因此,全面准确了解目前中国学术图书质量现状、深入研究学术出版机构的出版能力,改进和完善学术出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从而提升中国学术出版质量和水平,具有重大的紧迫性,这也是我主持的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学术图书质量分析与学术出版能力建设”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所在。今天在这里要向各位发布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前课题正在评审中,预计课题成果将以“学术出版研究”为题正式出版。


学术出版现实:新时代的中国机遇


当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虽然人口红利不再,但新常态下的转型就是要寻找改革红利。对于学术出版来说,恰恰迎来了双重利好的叠加。


第一,学术产品供应与学术产品消费双向增长。“十三五”时期,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和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服务有巨大的需求,这将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新型智库建设的更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大数据时代也呈现加倍发展的态势。因此,无论从学术的供应端还是消费端,都将呈现双重利好叠加的态势。


第二,学术产品的消费占比将持续增加。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4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数以亿计的中产阶层对学术出版物,尤其是对满足其深度阅读需求的人文类学术图书,其消费支出占比无疑将持续增加。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并非都是在浅阅读、轻阅读或快速阅读。我做过一些数据的分析,2015年以来,中国的实体书店实现了正增长,当然这个正增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但也说明人们深度阅读的需求开始释放出来。依靠国家的支持、全民阅读的推广,图书市场的销量明显增加了。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为58.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



第三,当代中国研究引发热潮。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热门话题,全球思想市场中关于中国学术的比重将持续上升,中国已成为学术论文、学术图书的第二生产大国;同时,世界几乎所有的知名高校都在开设有关中国的课程乃至设立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我国大众图书想进入西方的图书市场很困难,但有关中国内容的学术出版物在国际市场将持续热销。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会有很大的空间。很多的出版业同行都知道,最近几年,国际上大的学术出版机构都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这对我国的学术出版绝对是一大利好。


第四,中国学术出版能力快速提升。传统出版经过互联网的洗礼、淘汰,正在焕发新生和活力,学术出版作为专业出版的一个重要门类基本得以在中国确立,中国的学术出版能力近几年得以快速提升,其中有部分国内学术出版机构已具备与国际大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合作、对话的能力。仅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我们早在十年前就与荷兰Brill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皮书系列的英文版图书,与Springer出版社合作了“当代中国经济报告”系列图书。至2016年,我社已出版外文版皮书近百种,除繁体中文外,涉及英文、日文、韩文、俄文等多语种。尤其是我们开发的皮书数据库,已被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德国国家图书馆等采购使用,成为世界研究当下中国的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


学术出版趋势:新技术 新挑战


互联网浪潮席卷一切,深入一切,学术出版生态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第一,阅读方式方面,面对信息时代的海量资源,数字化阅读渐成主流阅读方式,截至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达64%,连续7年持续上升。通过终端设备尤其是便携的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泛阅读成为阅读新特点。


第二,学术知识需求方面,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呈现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对专业深度资讯、细分领域资讯、个性化研究成果的需求成倍增加。碎片化阅读、泛阅读习惯下的深度专业资讯服务,乃至全方位的知识服务,成为知识提供者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第三,学术生产方式方面,学者开始运用技术工具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科研工具的应用,更使学术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学术产品呈爆发趋势。大数据促使传统科研范式转型,数据密集型科研成为重要趋势。过去的学术论文写作耗时费力,现在通过数据库很快就能查询到研究所需资料,大大降低了学术内容生产的时间成本。各种交易数据、海量数据替代了实地调研,在生产领域为学术出版提供了无限可能。传统学术出版所推崇的“十年磨一剑”成为历史,“一年磨十剑”成为常态(至少在社会科学学术领域是如此)。交流互动在学术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互动式出版成为学术出版新亮点。对此,可成为佐证的是,近年来,学术专著特别是个人学术专著比重下降,而专题论文集、研究报告集等合著、合编式学术图书的比重明显上升。



第四,出版主体发生变化。数字时代也是自出版时代,学术出版门槛开始降低,学术交流自由的屏障进一步打破。自出版平台、免费出版平台涌现,众筹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登上舞台,知识生产者与编辑的界限开始模糊,“研而优则编,编而优则研”成为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的常态。

 

学术出版路径:深挖掘 再出发


1. 社会科学界、主管单位:构建科学的学术成果、学术出版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相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学科类型差异较大、学术价值显现周期较长、成果转化应用方式模糊等特性,其成果评价的难度更大。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取得客观性强、认可度高的评价结果,尤为重要。这两项工作在学术界及业内已经逐渐形成共识,2011年1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明确指出:探索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要改变目前重量化指标考核、轻同行评价的评价方法,要努力构建并切实施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出版规范。


2. 建议行业:实施智慧出版战略,提升学术出版领域的研究水平


大数据时代,面临指数级数据增量,作为知识服务提供者,学术出版机构应尽快完成数字出版系统搭建、资源库建设等基础建设,尽快启动知识服务体系建设:以软件系统为媒介提供内容产品与信息服务;面向用户实现知识资源集成;以知识体系和知识关联来标引、管理、整合、展现内容资源;以智能技术实现知识资源的动态构建与扩展,提供专业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依靠单本精品书孤军奋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打造内容整合平台才是未来出版业之本。以专业数据库为平台、以知识服务为导向、全面整合学术资源的出版模式,将成为学术出版新常态。学术出版全行业应搭建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并找到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知识、服务、技术都可能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整个学术出版行业虽然立足于内容资源,但也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重视对新技术的应用,以技术的强大助力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用户服务的精细化。以技术促进学术研究、传播知识价值,实现智慧型出版,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权,是中国学术出版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技术的冲击下,不进则退,学术出版单位应树立起大数据时代的学术出版自信,把握机遇,创造学术出版新辉煌。


3. 建议学术出版机构:打造五大能力,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弘扬人文理性、尊重社会科学的专业精神。学术是有边界的,每个出版人要对学术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要提倡一种专业精神。正如前文所说,当下中国学术出版泥沙俱下的局面,必须打破。学术出版的每个环节、每一位参与者都应当负起责任。仅就出版者而言,应提高出版门槛,以人文的、科学的标准判断作品,生产真正传承人类文明、代表人类智慧结晶的权威、前沿、原创的产品,引导并培养读者健康、积极的阅读习惯。



本研究致力于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探求未来学术出版机构的努力方向、发展方向。学术出版机构应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秉承传播学术的使命,在着力出版优秀的学术专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色准确自我定位,针对自身特长打造学术品牌战略。通过全面提升学术资源整合能力、学术产品加工能力、学术产品营销传播能力、学术数字化能力和国际学术出版能力五大能力,从选题论证、编校质量管控、学术规范把关、政策支持、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品牌。


正如本研究结论所揭示的那样,中国学术出版具有规模巨大、学术出版工程叠出、学术译著出版长盛不衰、中外学术互动、出版合作日趋密切等发展优势。同时,也受到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专业化水平低、学术出版规范严重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紊乱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重新定义学术出版,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打造新的学术出版生产链条;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标签: 学术出版研究
上一篇: 王广涛|《外祖父大平正芳》:重新找回“保守本流”政...
下一篇: 经济学 | 2017第四季度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