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

近日,由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除总报告外,分为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华文教育篇四个部分。

640.webp


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探讨了华侨华人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华侨华人在海外长期生存和发展,在了解所在国文化的同时,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东南亚的案例中发现,尽管华侨华人与当地居民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长久的往来中,依托自身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妈祖信仰、中国民族舞蹈等极具特色的文化向外传播。尤其是侨领,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探讨了华商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受到人口、汇率、交通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东南亚华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与华商网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畅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新生代移民作为一国沟通内外的桥梁,在推动中国与全球各国的双边贸易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相关侨务政策与对外政党交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侨务工作面临新移民数量增加带来的挑战。要在把握新侨特点的基础上,创新侨务思维,用更宏观的视野面对华人社会,以侨务公共外交开拓新侨务。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中国大陆之外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华人政党,积极响应并参与推动中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华文教育篇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情况。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华文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挫折,当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非合作的日益密切而走向复苏。缅甸的华文学校有百年的历史。缅甸的华侨华人通过各种方法维持缅甸华文教育在波折中延续至今,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复杂的原因,缅甸的华校都面临学校、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希望与挑战并存。对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掌握了多种语言,其中居住国语言占据主导地位。东南亚华裔学生较为重视学习普通话,对中华文化仍有较强的认同感。


不同东南亚国家的价值观认同存在差异,但异中求同 

蓝皮书指出,中国人最认同的价值观是安全和仁慈,最不认同的价值观是刺激;泰国人最认同的价值观是传统,最不认同的价值观是刺激;马来西亚人最认同的价值观是安全,最不认同的价值观是刺激;新加坡人最认同的价值观是传统,最不认同的价值观是权力;菲律宾人最认同的价值观是安全,最不认同的价值观是权力。如果以中国作为主要观察视角,那么中国和马来西亚、菲律宾最认同的价值观都是安全,而刺激则是中国和泰国、马来西亚都最不认同的价值观。对某项价值观都最为不认同,反过来看,也是一种都最认同的价值观,此所谓异中求同。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四国华侨华人占华人总量的55.2%

蓝皮书指出,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尤数东南亚华侨华人分布最多,依据2007年前后的估算,东南亚华侨华人总量约为3348.6万人,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又占世界华侨华人总量的73.5%。以调查所涉及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四国为例,2007年,泰国华侨华人应至少在700万人左右,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45万人,新加坡华侨华人总数约为353.5万人,菲律宾华侨华人总数约为150万人,单这四国的华侨华人数量就占整个东南亚华侨华人总量的55.2%。这巨量的人口体现出华侨华人在东南亚长期以来的坚韧不拔,生生不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东南亚华侨华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东南亚华侨华人具备突出的优点,如人数众多、组织健全,经济发达、实力雄厚,人才智库集中、精英荟萃等。正是上述优点促使东南亚华侨华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能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侨领领导的华商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较强的影响力 

蓝皮书指出,据有关计资料,马来西亚正式注册的华人社团,1993年就有5762个,到20016月更达7276个。泰国华人社团也有2000多个,菲律宾则有1000多个,日本有130多个,加拿大有400多个,美国有800多个,欧洲有近1000个。就全球而言,海外华人“五缘性”社团1951年为4872个,1952年为4900个,1953年为3732个,1954年为4596个,1988年则为8900个。以闽籍社团为例,迄今为止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闽籍华侨华人社团数以千计,仅与福建省侨办有联系的就达400多个,其中世界性闽籍华侨华人社团有12个,包括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在商会和社团中,广大侨领起到了核心的组织与领导作用。


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为1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量的1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世界经济不断分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不断弱化,世界经济呈现规则化、组织化,各国政治及经济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益于探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沿线各国巨大的贸易潜力,更利于开创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局面。蓝皮书指出,根据“一带一路”贸易专题相关数据,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1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量的16%,人口总和为32.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3.4%,而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7%


从地域贸易现状来看,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外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35903.7亿美元及35981.8亿美元。按照次区域以及全球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可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东欧、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西亚北非,其中,东南亚、东欧、西亚北非地区的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相对较大,分别占比31%、28%、25%。在出口额方面,东南亚、东欧和西亚北非地区位居前列,分别占比32%、31%、24%;而在进口额方面,同样是这三个地区份额最大,分别为30%、26%、26%。


从国别层面来看,新加坡、印度、俄罗斯、泰国、波兰的贸易总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排名居前五位。其中,新加坡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436.9亿美元,居首位;印度的进口额最高,为3566.8亿美元;新加坡的出口额最高,为3468.1亿美元。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自2011年以来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蓝皮书指出,从进出口总额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自2011年以来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互通,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全球贸易总额的24.69%。由于整个国际市场都处在相对低迷状态,消费需求不足,2015年贸易比重有所下降,但在中国纵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下,2016年进出口额有所提高。


从进口额来看,2011~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25.2%降到2016年的23.0%,下降了2.2个百分点。从出口额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呈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23.9%升至2016年的27.8%,上升了3.9个百分点。


中国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主要商品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

蓝皮书指出,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主要商品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出口额分别为1165.9亿美元和920亿美元;而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其进口额为1109.9亿美元,占中国进口额比重约30%,“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次之,进口额为772.0亿美元,占进口额比重约为20%


出口主体企业仍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蓝皮书指出,从贸易主体来看,出口主体企业仍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在2011~2016年一直作为第一大出口主体,并且其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46.6%上涨到2016年的58.9%。此外,与2015年相比,2016年民营企业贸易比重仅上涨了0.3个百分点,从涨幅看,已趋于平稳。另外,国有企业在出口主体中也占较大比重,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出口份额占17.9%,而2016年仅占13.1%


我国进口主体则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中国总进口份额的35.3%,2014年降至最低33.1%,而2016年又攀升至37%;国有企业则在2015年、2016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7.4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然而,民营企业的进口占比呈现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21.6%上涨至2016年的28.2%。


中国对东盟五国的投资呈现四大特点  

蓝皮书指出,中国对东盟五国投资的特点如下。


(1)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早期中国对东盟五国的投资多集中在贸易、运输、建筑承包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逐步加大了对东盟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投资。目前中国对东盟五国的投资几乎遍及各个行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金融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和仓储等行业是投资的主要行业。


(2)投资分布不平衡。新加坡是东盟五国中接受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2年以前,泰国是东盟五国中吸收中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最多的国家,约占中国对东盟五国投资的53.33%。这一时期,吸收中国投资最少的是菲律宾,仅占同期中国对东盟五国投资的3.95%。2003年以来,新加坡逐渐取代泰国成为东盟五国中接受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以2015年末的投资存量计,新加坡大约占中国对东盟五国直接投资的68.8%。


(3)投资方式与投资类型多样化。中国企业在东盟五国的投资方式,从最初的绿地投资发展到包括跨国并购、技术投资和BOT等多种形式。投资类型主要包括加工贸易型、资源开发型、市场开拓型、承包劳务型、服务贸易型等多种类型。


(4)国有企业投资居于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投资成长迅速。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和发达省市的重点国企,它们资金实力雄厚、技术较为先进,加之又有政府扶持,往往能在中国的海外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入主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40%的股权、中国铝业公司在马来西亚兴建电解铝厂、神华集团投资印度尼西亚大型煤电项目等。十余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的投资相当活跃,投资金额迅速增长,已成为推动中国对东盟投资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五国投资的行业相当广泛,主要涉及制造、农业、矿业、贸易以及高科技等领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注:本文的东盟五国指1967年东盟成立时的五个创始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面临的三大机遇

蓝皮书指出,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面临的三大机遇。


1.华人参政积极性高涨

近几年,华侨华人开始广泛关注政治活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一改之前华人重商轻政的形象,在住在国的政坛上占有一席之位,并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在印度尼西亚,华人对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提高,华人对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影响力也在上升,出现了多位“政党要员”和“华人省长”,也标志着华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以2016年美国大选为例,在美华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支持能为华人发声、考虑华人利益的总统。特别是华裔族群,他们熟悉美国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水平高,参政议政意识浓,已经广泛融入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华裔女性、前劳工部长赵小兰的再次“入阁”,打破了华人参政的“玻璃天花板”,为华人树立了参政的榜样,鼓励华人参政议政,追求“入仕”的理想。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的参政热情和政治表现,不仅能提高华侨华人自身的社会地位,增强在住在国生活发展的自信,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且有助于搭建我国同他国的友谊桥梁,利于两国关系的健康良性发展。正如赵小兰所言:“我可以在中美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她的角色和地位能帮助我国同美国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营造友好的合作氛围,促进两国经济贸易往来,为中国企业在美发展牵桥搭线。


2.华侨华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经过几代华侨华人的努力和积累,海外华商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经济资源,新一代的华商还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据2015年《福布斯》杂志统计,华商在东南亚地区仍占据较大优势。以马来西亚为例,十大富豪中华商占了8位,其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见一斑。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的经营基础稳固,涉及各大行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凭借自身“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华侨华人连接我国与住在国的经济贸易,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力支撑和保障。我国企业同华侨华人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促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3.重视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

据统计,目前全球开设的华文学校近2万所,在校接受华文教育的学生数百万人,海外华文学校教师达数十万人。华文教育不仅能为海外华侨华人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机会,而且有助于外国人理解、接受及应用中华文化。因地域和住在国的文化差异,经过层层信息搬运和解读,海外华侨华人可能会接收到有所偏颇或扭曲的信息,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产生误解。基于此现状,海外华文媒体承担着新的使命:通过历史故事辅助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时、真实、客观地报道祖(籍)国的发展变化,帮助他们认清祖(籍)国的实际情况,避免受到其他方面的信息误导。只有深刻认识祖(籍)国历史文化,准确传达我国的实际发展现状,才能唤起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进而引导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我国的各项建设。


东南亚华裔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仍有较强的认同感  

蓝皮书指出,“语言传承教育是为了实现认同的目标,而掌握母语又要有认同作为强烈的动机。”第一代华人对于故土的眷恋相当强烈,在文化传承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到了第二代以后,对于祖籍国文化的记忆已开始淡化。特别是随着语言使用情况的改变,汉语不再是这些华裔的第一语言,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开始减弱。尽管如此,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个别访谈我们发现,东南亚华裔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仍有较强的认同感。祖辈们通过中文姓名、亲属称谓、饮食习惯等中华文化元素与岁时节令等民俗仪式来进行文化传承,加强文化认同感,因此东南亚华裔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仍有较浓厚的兴趣。这也使得东南亚学生对于普通话的评价与语言期望都持积极态度。这种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东南亚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克服障碍,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公共关系蓝皮书: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澜湄合作蓝皮书:澜沧江-湄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