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澜湄合作蓝皮书: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2017)

近日,由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暨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云南大学会泽院举行。


出席本次新书发布会暨揭牌仪式的专家学者有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教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先生、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卢光盛教授,以及来自云南省外办、省发改委澜湄办、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商务研究院、省社科院等单位的领导同志,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会议由云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杨绍军教授主持,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教授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先生分别致辞。

微信图片_20171228095350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副主编、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光盛教授作了主旨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一书的创作背景,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三大部分,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随后,卢光盛教授就澜湄合作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重要意义等问题展开分析,指出“要从推动‘一带一路’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澜湄合作的独特优势,全力推进各方已达成共识的三大支柱和五个优先领域的合作,使澜湄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先行区和试验田。”最后卢光盛教授就澜湄合作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提出自己的思考:一是坚持开放包容;二是注重战略和规划对接;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四是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与合作;五是协商推动“澜湄合作第一个五年行动计划”,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六是加强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的相互协调配合;七是充分发挥云南省在澜湄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展望未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将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着力推进澜湄机制各项合作,“共饮一江水,同浇蓝莓花”,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先行先试。    


此后,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2017)》一书,从历史、现状与未来三个维度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女士对本次发布会做了总结,并指出在后续出版中,将继续加大与云南大学的合作范围、合作力度,努力实现出版社与高校智库的深入合作。


发布会后,有关领导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单位“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与会专家学者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并希望其在澜湄机制深化、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是由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社科文献蓝皮书系列,每年一本,今年是第七本(前六本名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已经成为各方了解掌握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年度发展动向的重要资料,以及解析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热点和重点问题的权威书籍。


澜湄合作机制进入发展快车道,“澜湄速度”“澜湄效率”成周边国家关注热点

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海南三亚成功召开,发表了《三亚宣言》与《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标志着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澜湄合作启动短短一年多以来就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机制建设、务实合作取得全面进展,各方在三大支柱(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和五个优先领域(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的合作都取得了重要发展,体现了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的“澜湄速度”“澜湄效率”。首先,在政治安全领域,澜湄国家不断加强高层交往,六国议会、政党、民间团体的交流,治国理政的交流,边境地区管理和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其次,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深化经贸投资、加强软硬件互联互通、促进金融政策协调合作,合理有效开发利用资源能源,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最后,在社会人文领域,澜湄国家互设文化中心,加强教育政策、职业培训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媒体、智库、妇女、青年等交流合作。与此同时,各国在“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方向不断加强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澜湄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新机制、新实践和新平台,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在国际层面上,它是沿岸六国谋求次区域合作自主化和全方位深化的具体实践,也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球化、区域化的南南合作新典范。对中国而言,积极倡导并推进澜湄合作机制建设,不仅具有深化区域合作的意义,也是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的亮点和试验田。


积极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其打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字招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1月在日内瓦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提出从共同安全、共同繁荣、持久和平、开放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工程,提出了共建、共赢和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方案。国际社会对该理念普遍认同,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先手棋和试验田,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具有示范和实验效应。澜湄国家“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中国同澜湄国家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同时,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澜湄国家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客观产物,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一脉相承,是中国—东盟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拓展“钻石十年”的必然要求。


中国倡导建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与“以和平促发展”的世界主题相一致,符合澜湄次区域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发展利益,有利于促进区域的稳定和繁荣。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的愿望和期待,是中国号召“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到“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的具体实践。


“一带一路”为澜湄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广阔空间,澜湄合作应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统筹国内外发展与改革所提出的重大实践倡议,重在推进区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市场交融,协调沿线各国经济政策,树立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以构建更大范围内的区域合作框架。与此同时,湄公河国家地缘位置优势明显,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之地。澜湄合作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一是澜湄国家具有一江相连的地缘合作优势;二是中国是澜湄流域国家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三是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使其成为流域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平台。基于此,六国有望通过合作凝聚更强大的动力,将其打造成为发展中国家推进全球化、区域化的南南合作新典范。近年来,湄公河国家积极回应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为开展澜湄合作提供了契机。六国在框架内开展三大合作支柱,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进步,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域内落地生根。同时,澜湄合作重视各国需求,扩大利益纽带,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周边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尝试。


澜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也能带动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澜湄合作可以加快推进与次区域的互联互通,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等方式深化与流域国家合作关系,扩大利益纽带;优化区域布局,建立区域经济中心,进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助力企业走到湄公河国家参与产能合作,实现产业互补;同时,加强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发挥云南省在中国参与澜湄合作中的前沿优势,使之成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突破口

自2016年3月澜湄合作机制正式成立以来,在“同饮一江水”天然纽带的联系下,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国一道,以“命运紧相连”的“澜湄气质”,推动澜湄合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当前澜湄合作仍然处于非常关键的培育期,面临着重重挑战。我国作为澜湄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亟需主动谋划和积极作为,充分结合中央和地方省份力量,与湄公河国家共同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澜湄合作的深入发展不仅需要我国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也同样需要汇集我国地方省份的重要力量。在澜湄合作中,云南省与湄公河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在澜湄合作机制的筹备和建设进程中,云南省都积极参与,初步取得了一些重要合作成果。但是总体而言,云南省在澜湄合作中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云南省在澜湄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尚未彰显。当前,云南省应将参与澜湄合作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当前,云南省应依托“澜湄合作”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一是争取国家将云南定为澜湄合作的主要省份。二是整合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的各方机制。三是统筹对外互联互通建设。四是加强与澜湄地区产能合作。五是深化科教文卫全面合作和媒体舆论支撑。六是加强与其他地方省份的协调与合作。


克服阻碍、加快中泰铁路建设,使其成为中泰产能合作的旗舰项目

中泰铁路项目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的重点工程,也是中泰产能合作的旗舰项目。同时,中泰铁路是中国制造和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在推动我国铁路装备和技术走出去、密切中泰双边经贸关系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湄公河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澜湄合作新机制建设,对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维护我国海上通道安全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中国而言,一是促进我国铁路装备、技术走向泰国,密切中泰经贸关系。二是加快推动澜湄合作新机制取得实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泰国而言,中泰铁路将成为泰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提升其区域地位。首先是改善铁路交通系统,其次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最后是可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


中泰铁路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面对合作中潜在的诸多风险因素,中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应对:第一,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积极发展中泰传统友好关系,打造中泰命运共同体。第二,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宣传。第三,创新融资模式,降低中泰铁路合作成本。


标签: 蓝皮书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