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新书 |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

所有的中国社会学人都期盼中国社会学的崛起,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多数中国社会学人都相信中国社会学在21世纪能够崛起,虽然我对此并没有做过调查统计,但基本上也是用不着怀疑的。因为,以中国历史之辉煌、文化之璀璨,“崛起”本在情理之中。虽然中国近代以来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奋发图强的力量积蓄了几百年,已到全面爆发之期,当此之时的中国学术,正所谓“给点儿阳光就灿烂”。而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必有中国社会学的崛起。中国社会学者的使命,就是努力推动和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

——景天魁

新书快递


微信图片_20171128131649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全2册)

景天魁 等著  

定价198.00元

2017年10月出版


作者简介



景天魁,男,1943年4月出生于山东蓬莱,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社会认识论,现从事社会认识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社会学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论证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为此,作者们从浩瀚史海中,精选了4个基础性概念和30个基本概念,构成了群学概念体系,以此作为证明群学存在性的根据,以及其历史绵延性的载体。立足于群学概念体系,才能遵照学术积累规律,使中国社会学具备实现中西会通的必要条件,才能明确中国社会学的基因和特色,才能形成和彰显中国社会学的独特优势,从而论证了荀子群学及其概念体系是实现21世纪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全书目录




上 册

前 言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源流问题

  一 中国社会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

  二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主轴

  三 中国社会学源流辨

  四 文化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研究

  五 追本溯源:群学概念体系的意义

  六 史海拾贝:群学概念体系的价值

第二章 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性概念

  一 群:概念界定与群学奠基

  二 伦:社会关系及其维系

  三 仁:社会建构的基础理念

  四 中庸:天下之正道


第二编 中国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合群与能群

第三章 修身

  一 身:心体合一

  二 己:主客辩证统一的自我观

  三 性:个人修养与社会教化

  四 气:贯通形神、群己、天人的概念

  五 心态:社会心理的形塑和践行

  六 社与会:概念及其演变

  七 天:社会的秩序与法则

  八 自然:修身的最高境界


下 册

第四章 齐家

  一 家:社会的基础构成

  二 宗族:传统社会治理的重心

  三 孝:社会整合的基点

  四 礼:社会的典章制度

  五 义:社会的基本规范

  六 信:社会交往的原则

  七 利:社会行动的动力


第三编 中国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善群与乐群

第五章 治国

  一 国与民: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

  二 国土:国家的空间建构与治理

  三 士:国家治理中的精英阶层

  四 王道与霸道:国家的治理方式

  五 贤与能:治国人才的选拔标准

  六 科举:治国人才的选拔制度

  七 公与私:国家与个人的边界区隔

  八 秩序:国家治理的目标

  九 位育: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

第六章 平天下

  一 天下:中国人的世界概念

  二 势:循天下之法

  三 变:生生不已之理

  四 和合:社会协调之道

  五 多元一体:民族融合机制

  六 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前言 |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节选)

 对于什么是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以及如何去探寻这一历史基础,在这篇前言里,只是做了初步论证。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是以荀子“群学”为代表的本土社会学传统资源。

        第二,群学的历史存在性是论证中国社会学起源和绵延的事实性根据。

       第三,“学科标准”不具有绝对性,荀子群学与西方社会学在内容上相“合”、“正同”,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

        第四,中国社会学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有助于实现崛起,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崛起。这是因为:①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才能遵照学术积累规律,使中国社会学具备实现中西会通的必要条件;②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才能明确中国社会学的基因和特色——合群、能群、善群、乐群;③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还有利于形成和彰显中国社会学的独特优势——人本性、整合性、贯通性、致用性。

        第五,经过发掘、申义、辨识、梳理,形成概念体系,是确立中国社会学话语权的基础性工作。


        龚自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也可以说:欲立其学,先立其史;欲兴其学,先正其史。中国社会学如果没有历史基础,那就很难实现崛起,或者即使发展了,那也只能被看作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谈不上中国社会学的崛起。而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学就能够凸显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就可以在古今贯通中,形成自己悠久深厚的学科积累,不然的话,没有古,何谈今?就可以在中西会通中,互学互鉴,不然的话,何谈会通?没有积累和会通,何谈崛起?


        我们探讨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既不是好古,也不是泥古,更不是复古。具体点说,不是对目前盛行的“国学热”的跟风,而是从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从宏观背景说,实现中国的崛起,迫切需要汲取中国的历史智慧。从学科发展看,不重视中国本土的学术资源,无法解决中国的学术话语权问题。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基础,可以找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基因和源头;可以找到厘清当代发展来龙去脉的头绪,找到建构新的发展逻辑的深厚根基;可以找到与西方社会学对话,并能弥补其不足的中国话语基础。


        如果中国本土没有自己的社会学,也就罢了。既然有,为什么偏要无视它,而不去延续这一学术传统,不在这一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谋求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呢?


        如果中国自己的社会学传统资源并不优秀,对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没有多大助益,也就罢了。既然群学所具有的人本性、整合性、贯通性和致用性特质,恰恰可以弥补西方社会学之不足,可以为解决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为什么偏要轻视它,而不去发扬这一优秀传统,不以这一优秀资源作为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呢?


        既然中国社会学具有自己的学术传统,而且很优秀,那我们作为后来者,就有一个对前辈的责任和态度问题了。对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传统,我们有必要加以了解、有义务表示尊重、有责任发扬光大。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说:“安见此伟大国民,不能恢复乃祖乃宗所处最高尚最荣誉之位置,而更执牛耳于全世界之学术思想界者!”“生此国,为此民,享此学术思想之恩泽,则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


        本书下了大量功夫、用了大量篇幅,主要致力于发掘、申义、辨识、梳理概念,初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但“完整”远不是“完善”,我们对具体概念的阐述未必恰当,对概念体系的整理恐有疏漏。而用群学的概念体系,证明中国自古就有社会学,也许不是充分的论证,却肯定是重要的、关键的一步;这一研究也不是最终的目的,但确立历史基础是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这一伟大目标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揣谫陋,愿将本书作为引玉之砖。






标签: 社会学
上一篇: 聚焦 | 第三辑:城乡社会学系列书单
下一篇: 冬天囤够脂肪,春天才有力气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