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历史人文

郭鑫|日本走向军国主义之历程——《田中义一》评介

编者按

本文原文刊发于《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3期。感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授权转载。作者郭鑫,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

 

《田中义一——日本总体战体制的始作俑者》一书作者纐纈厚先生,是日本总体战和政军关系史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本书是作者20多年田中义一研究的集大成,利用陆军、海军、官僚、政党、宫中等部门的史料,对“总体战国家构想的起源”、“军队现代化的必要性”、“扩军目标的实现”、“日本的对华政策”、“日本的西伯利亚出兵”以及“政党与军部的政治动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通过解读当时各方势力之间不同的立场与矛盾冲突,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过程。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从日本总体战和政军关系史的角度剖析田中义一的思想和行动。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得陆军政治地位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促使陆、海军之间互不相让的竞争与对立形成。双方围绕军备经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甚至连一些政党也深陷到两者的争斗当中。此时,山县有朋的“北守南进”论再次受到陆、海军两方面的重视。田中义一则将日俄战争中俄方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其政略与战略的不一致,认为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俄国战时经济的崩溃。为了不再重蹈俄国失败的覆辙,田中义一认为需要致力于军事与政治的对等化,构筑不受政治动荡左右的战略与国防态势。作者认为,陆军通过让内阁总理大臣阅览并同意《帝国国防方针》的手段,实现了表面上的所谓的政略与战略的统一;又通过天皇命令的方式,在形式上确保了陆军与海军共同制定《帝国国防方针》,但实际上自始至终贯彻的只是陆军自身的构想而已。包含《田中私案》和《山县私案》主要内容在内的《帝国国防方针》,采取了以陆军为中心进行攻势作战的国防政策,意图实现向大陆发展的国家政策。以强大军事实力为背景的陆军,将日本引向了“大陆国家”的发展道路,直至1945年战败,持续不断地实施“大陆政策”。


为了使日本成为能够对抗欧美列强的“大陆国家”,田中义一将军队内务的改革和军队教育的改进作为军队现代化的基本目标。田中义一尝试通过军队教育与国民教育的相互结合,推进“军队的国民化”,包括灌输“良兵即是良民”思想、实践军队家族化管理、创建在乡军人会和整编青年团等。作者认为,田中义一的军队现代化政策,可谓是“陆军构筑国家总动员体制的出发点”。此外,田中义一还强烈意识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威胁以及思想战的重要性,以国民教育为媒介、对民众进行军事组织化等措施同时还有防止社会主义思想渗透的意味。


在日英同盟的影响下,日本肩负着英国在亚洲代言人的角色。英国期待在中国发生变动之时,日本可以动用军事力量进行干预;而田中义一则试图建立日本独自的对华政策,推进军备扩充计划。但同样以扩充军备为目标的海军,却与政党携手共同抵制该计划的实施。围绕陆军的两个师团增设问题,陆军与政友会之间形成了对立关系。对陆军而言,两个师团的增设对提高陆军政治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以田中义一为首的陆军中坚力量提出了打倒政党内阁、采取积极对华政策、阻止海军军备计划的三个目标。两个师团增设问题,最终导致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的倒台。


西园寺内阁倒台的直接原因,与被田中等人推到前台的上原勇作陆军大臣的强硬姿态以及山县有朋拒绝推荐下一任陆军大臣有关。作者认为,此时田中义一“不断强调要立刻实施扩军,并努力争取舆论支持”的行动,显示他心中对政党政治存有强烈的戒备心。在政治中以退为进的田中义一,为实现增设师团而考虑与内阁达成和解,但实际上却是个反政党主义者。大正民主时代使得田中义一意识到政党政治的有效性,并摸索以组建超然主义内阁的形式来压制政党势力。为打造不受政治形势变化束缚的军事环境,田中义一提出了强化参谋本部权限、彻底实施军部统帅权独立的原则。但在扩军方法上,田中义一等陆军中坚力量却与陆军高层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分歧。陆军高层认为扩军只会徒增反军情绪,应与山本内阁进行和解并等待时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田中义一期待签订日俄协议,强化与英法俄三国之间的协商关系,以便进一步获取在华权益。田中义一认为,日本与俄国之间条约的签订有可能解决阻碍日本对华政策的各种问题。然而,1917年的俄国革命使远东地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任参谋次长的田中义一,主导制定了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的政策。田中义一认为,出兵可以防止“德国、奥匈帝国势力的东扩”,以及实现扩大在华权益(特别是满洲北部地区)这一原有目标。以“承担起协约诸国的信义”的名义,亦可以使日本的出兵理由正当化。田中义一在《滞满所感》和《有关满洲经营私案》中建议,将日本的权益扩大至满洲地区,以便建立创造“大陆国家”的根据地。但在日俄战争之后的国际秩序当中,日本政府一直坚持以日英同盟为主的英美协调路线。以田中义一为首的陆军中坚力量,认为其政府在扩大在华权益上态度消极,并且海军也在当中推波助澜。围绕两个师团增设问题的争斗,不仅推翻了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消极的对华政策,而且使陆军中坚力量重新争取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主导权。


受20世纪20年代民族独立与反战、反殖民统治的国际潮流影响,及1921年11月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的影响,日本国内有关裁军的舆论也不断高涨。与此同时,要求普选权的国内民主化运动及社会和工人运动的活跃,使日本政界、财界的决策高层产生了共同的危机意识。田中义一意识到舆论所拥有的政治影响力和时任立宪政友会总裁原敬所具有的民众支持度,迅速地与原走到了一起。在1918年原敬内阁组阁之际,田中义一作为陆军大臣进入内阁。原敬期待在西伯利亚出兵政策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田中义一入阁来打破现状,实际上也的确成功地获得作为陆相的田中义一的协助,削减了日本出兵西伯利亚的兵力。而田中义一则期待从政党那里获得对陆军的支持,在根本上修复陆军与内阁之间的关系。与拥有强大领导能力的内阁合作,乃是田中义一政党观改变的表现。


田中义一是日本军部高层关注国家总动员体制建设的先锋。1915年12月3日,时任陆军参谋长的田中义一在“在乡军人会”上指出:“此后的战争不仅要依靠军队或军舰,而且还要依靠全体国民倾尽所有一决雌雄。即国家总体战”。国家总体战的终极目标,是从和平时期起就将国家总动员体制置于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中枢位置。田中义一所思考的总体战形式乃是动员国家的所有力量,即不局限于军事力量,而是农业、工业、教育、技术、运输等力量都包括在内。为此,田中义一认为有必要构筑全新的政治体制。他在此后出任政友会总裁,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由日本陆军所主导的总体战国家构想,是军队与政党、官僚、宫中等各种政治集团共同努力下形成的,田中义一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本书的真正目的是想要通过陆军大将田中义一的政治轨迹,阐述日本是如何从大正民主风潮浓厚的20世纪20年代,过渡到军国主义与法西斯思想蔓延的20世纪30年代的。


此外,正如作者在后记所写,由于本书“有字数限制,故极力压缩了史料的引用”,“所以不得不放弃一些其他相关事件”。作者将研究主线限定于田中义一的政治生涯,因而并未涉及田中义一的总体战国家构想究竟给之后的日本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另外,本书主要聚焦于军部及其政治性构造方面,而对于田中义一设立在乡军人会、整编青年团以及创设陆军省新闻班的活动及意义也着墨不多,关于这些领域,读者可以参阅由井正臣著《军部与国民统合》(『軍部と国民統合』,岩波书店,2009)。关于近代日本政军关系,可参阅纐纈厚著的《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渊源》(顾令仪、申荷丽译,马彪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1

2


标签: 日本史
上一篇: 瞿骏 | 去熟悉化与通贯史事 : 1911年革命研究如何“再...
下一篇: 域外影响、自主创新与域外传播:莫言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