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社会政法

报告精读 | 海关发展蓝皮书:中国海关发展前沿报告(2017):海关全面深化改革

近日,由上海海关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海关发展蓝皮书:中国海关发展前沿报告(2017):海关全面深化改革》。


本书在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战略背景下,以“海关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采取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对海关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内容全面,数据详实。

1


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不及北京、江苏等地

蓝皮书从发展规模、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贸易的比较、核心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构成比例、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比较四个方面分析上海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偏小,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较大

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口径,2012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68.8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8.4亿美元。自2007年以来的6年,上海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是起起落落,增幅不大。2007年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58.9亿美元,2012年为168.8亿美元,仅增长了9.9亿美元。其中,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曾一度下探至153亿美元。与国际知名的文化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相比,上海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难掩文化产品贸易低位徘徊的颓势

从文化贸易的构成来看,可以发现2007~2011年上海文化服务贸易一直稳步增长,2011年达到28.6亿美元,净增长10.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4.3%。与此同时,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差距在逐年缩小,二者之比从7.73减小为4.81。


上海的文化产品贸易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自2007年以来,文化产品进口一直在稳步增长,然而文化产品出口基本原位徘徊,导致顺差不断减小,已经从58.8亿美元缩减到2011年的34.5亿美元。文化产品贸易顺差逐步减小投射出的是上海不容乐观的文化产品对外出口。


(三)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速发展

文化产业从层级来看,可以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延伸层。据统计,2012年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额是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明显高于文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比增幅1%。但是,全年对外文化贸易总额为168.8亿美元,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占的比重尚不及其1/4,明显偏低,需要进一步发展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


(四)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不及北京、江苏等地

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伏不定。2009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指数(CCIDI)位列全国31个省(区、市)之首,但2011年被挤出前五名,至2012年回升至全国第三,落后于北京和近几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江苏省,也有随时被浙江、山东等地迎头赶上的可能。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已经有所动摇。


虽然上海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略显不振,但是,其文化创意产业自2012年以来发展形势喜人。2012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7695.6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增加值2269.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8%,占全市GDP比重达11.2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2%,其中,2012年上海文化创意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1973.07亿元,同比增长11%,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86.9%,在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16.4%,比2011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及创意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96.69亿元,增长9.4%,占比达到13.1%,基本与2011年持平。


在上海文化创意服务业的10大分类中,建筑设计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的总产出规模最大,然后是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咨询服务业、时尚创意业这三类,以上五类合计所占比例高达70.9%,它们是上海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海关制度创新对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3年,上海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072.19亿元,2014年为978.4亿元,下降8.7%,工业投资出现下降,工业完成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2%,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但是一些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有所提高。例如,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增长较快,精品钢材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小幅增长。


全球范围内,各国吸引外资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又比较大,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虽然制造业的整体增长情况不明显,但是高技术制造业则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国范围内,“十二五”末高技术制造业外资企业数量达1.55万户,年均增长0.7%,占制造业外资企业数量的9.78%,较“十一五”末占比高出了1.8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随着自贸区内相关导向性政策的出台,高新技术制造业崛起,这种制造业的重新洗牌和调整可以弥补低端制造业竞争力降低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具体到上海,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统计,2015年上海合同利用外资58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86%,再创年度引资新高,规模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实际到位外资184.59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连续16年实现增长。其中制造业实际到位外资24.9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42.8%,化工、生物医药、电子设备制造领域成为外商投资重点。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市一半。融资租赁、科技研发、创业投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的态势明显。由此可见,上海自贸区引资聚集效应凸显,自贸区以及作为支撑的海关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对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上海自贸区新增外资项目约2800个,合同外资超过350美元,实际到位外资超过30亿美元。随着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演出经纪、船舶管理、增值电信等行业的扩大开放,到2015年底,共有1300个相关外资项目落户上海自贸区。相关服务领域、金融领域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也将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自贸区对制造业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自贸区成为引资高地。2015年,在上海自贸区的推动效应下,天津、福建和广东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35.2%、38.9%和17.4%,特别是天津和广东,2015年的企业数量增速远高于前几年,上海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速连续两年稳定在15%以上。从占比看,天津、福建、广东、上海四个省市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合计2.19万户,占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总量的半数以上,达到了51.7%。尤其是自贸区包括海关制度创新的政策引导和帮助,制造业外资的大量流入,给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了资金这一在发展中所必备的基础,更会带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同时也会促进物流业等的发展,他们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会更好地促使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提升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地位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

蓝皮书从贸易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利益。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总体价格贸易条件呈现U形变化趋势,底部出现于2011年。2011年之前,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2011年之后则呈缓慢上行趋势。受到出口规模急剧增长的影响,我国收入和要素贸易条件呈现稳步改善状态。国别比较分析表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不处于最差的位置,虽然落后于美国、德国和英国,但要好于日本。从加工贸易项下主要出口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来看,以第86章轨道机车及其附件为代表的机电行业则异军突起,其价格贸易条件在考察期内均值为140%,显著好于其他机电类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从狭义上讲,贸易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我国开始慢慢摆脱贸易利益分配失衡的局面。这种改善除外部条件变化的原因外(如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也是另外一个原因,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而且国别比较表明,经济的长期增长不是依靠粗放式出口来实现的。最后的经验分析表明,外资出口比重、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都有助于改善价格贸易条件,而加工贸易的增长则无助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


蓝皮书的总体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要实现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的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归根结底在于提升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地位,以进一步改善我国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而这恰好也契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外贸创新发展的核心精神,即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而转变方式与优化结构,关键在于巩固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培育起以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产品质量优势,以质量立命。质量立命的核心是铸就品牌,提升品质和性能,改变廉价低质的负面形象。持续的技术研发创新是铸就品牌的关键,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品牌维护的守护神。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基础,以体制改革和政策优化为动力,以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为保障,形成系统性优势,着力提升对外贸易效益。


推行现代船舶吨税制对推进我国贸易和航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船舶吨税是海关对于进出一国关境的船舶征收的税收。现代船舶吨税制的实质是以船舶吨为基础的公司税,世界上主要的航运国家都已实行现代船舶吨税制。我国目前的船舶吨税制给航运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推行现代船舶吨税制,对推进我国贸易和航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海关应作为一个有建设性话语权的执行者,协同税务机关形成完善的航运税收体系,提高执法效能。


1、建立我国现代船舶吨税制度的原则

一国的航运综合实力与国家利益、经济运行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我国的现代船舶吨税制度应符合如下原则:第一,应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和航运贸易发展为制度目标;第二,应以符合中国国情为基本原则。我国拥有强大的船队力量,同时又是对外贸易额第一的贸易大国,兼具着航运大国和货主大国的地位,因此船舶吨税制度的设计要以符合中国国情为基本原则;第三,要以科学合理为制度创新的标准。我国现代船舶登记制度的创新改革应该结合船舶国籍制度、减免税制度、船舶安全制度综合考量,形成完整统一的税收体系。


2、探索建立我国现代船舶吨税制度的设想

第一,适用范围。适用对象为在中国经营的航运企业,包括船舶所有人、船舶管理人、船舶经营人。鉴于目前正在建设的自由贸易区对船舶辅助服务扩张的需求,可以将船舶吨税的适用对象扩展至船舶辅助服务业,即对船舶辅助服务业也采用船舶吨税代替所得税的模式。至于船舶吨税起征的吨位数额,应该结合实际调研确定。


第二,适用税率及课税标准。设置优惠税率,真正地减轻航运企业的税收负担,吸引中资外籍船的归籍。吨税的计算仅与应税船舶吨位挂钩,并允许企业和税务机关在每个会计年度自主协商征收方案,从而使纳税更加灵活、简便,利于企业预测和控制税收负担。


第三,航运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航运企业可以对纳税税种进行选择,可以凭自主意志选择企业所得税或者船舶吨税的缴纳。选择船舶吨税的航运企业要承担相应义务:①促进船员就业义务,实行吨税制的船舶公司必须考虑雇用中国籍普通船员并给予他们接受培训的机会;②航运安全义务,要求实行船舶吨税制度的公司要满足海事监管部门安全要求和海关进出境有关贸易安全的要求。


第四,船舶吨税的退出机制。许多建立船舶吨税制的国家都规定适用船舶吨税制度的时间,比如英国法律规定10年,采用船舶吨税制的企业在这一期限内不能选择采用其他税制,只能履行船舶吨税的纳税义务。建议我国的船舶吨税制度规定自由的退出机制,赋予企业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这样便于企业应对瞬息万变的航运市场,有利于增强中国航运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五,船舶吨税制度的试点化引入。我国一直采用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全面削减航运企业的所得税可能会引发短期内财政收入的减少。可以试点化地运行船舶吨税制度,选择上海或者宁波等航运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及吞吐量较大的港口进行试点,分阶段、稳步引入现代船舶吨税制度。




标签: 报告精读皮书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澳门蓝皮书: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管理蓝皮书:中国管理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