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财经管理

报告精读 | 吉林蓝皮书:2017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近日,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吉林蓝皮书:2017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蓝皮书紧紧围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题,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形势、新要求,始终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和客观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及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科学判断未来趋势,并提出了吉林省实现新一轮振兴的对策建议。

 

微信图片_20170926120936

吉林省经济增速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有望止跌回稳

就吉林省目前经济形势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正在不断积累,经济增速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有望止跌回稳。在以上条件下,为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振兴,确定了外生变量的模拟方案: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设定农业贷款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十二五”时期的平均增速10%左右;代表政府财政政策取向的政府支出和代表收入水平的工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5%和5%左右;代表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率预计年均增长5%左右。在此方案下利用吉林省宏观经济季度模型对2017年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有关指标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值与“十二五”时期的平均增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增幅显著降低

2016~2017年,投资依然是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预计近两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值年均增长10%左右,其增幅显著低于“十二五”时期13.5%的平均水平。到201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扣除价格因素后约达到15414.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保持在3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有望增强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很有可能临近重大变革的转折点,最终消费将逐步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预计2016~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5%左右,不考虑价格因素,到2017年其值将达到7852.8亿元左右。年均增幅上升的同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9.8%,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大于投资。


外贸出口总额走低,增速滑落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存在小幅贬值趋势,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预计近两年吉林省出口总额仍会继续下降,达到-9%左右,低于“十二五”时期的-1.4%的平均降幅,到2017年全省出口总额的实际值将达到37.4亿美元左右。进口总额降幅预计达到-4%左右,也低于“十二五”时期-3.5%的平均水平。可见,2017年继续调整进出口结构、降低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依然是吉林省的重点工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但趋势减弱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将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将逐渐同步。但随着工资增长速度放缓、第一产业的稳步发展,以及农业贷款额度的持续增长,预计近两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将在7%左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在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在7.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不断缩小。


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将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下行压力继续放大,“新东北现象”会越发严重,世界经济复苏的持久动力尚未形成,进入新的调整和变革期,我国以及我省经济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将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1、粮食调减力度加大,粮食总产量开始降低

由于继续执行农业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政策,吉林省玉米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到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的10%。播种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决定性条件,政策再好、人再努力、天再帮忙,也不能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2017年将是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里程碑,不过是开始掉头向下。具体目标由市场和国家两种要素来决定。正常年景,吉林省粮食将下降到65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


2、农民收入增速稳中有降,城乡收入增速差距趋于平缓

受玉米面积调减、临储价格的调整、农资补贴的按比例下发以及玉米价格的断崖式下降(2016年10月吉林省有些地方新玉米价格为0.96元/公斤)的影响,2017年吉林省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将继续减少,目标位开始小于5%。这样刚刚出现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缩小的趋势将发生逆转,开始继续变大,城乡居民收入重新回到差距继续变大的轨道。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将增加,趋势将更加明确,农村劳动力将更加短缺,农村耕地流转越发困难,撂荒现象将不断出现。


3、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2017年,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越发成熟,在农产品加工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带领下,农业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公司及集团将不断产生,并且逐步发展壮大,以减少农业结构性调整增加的机会成本,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管国际上玉米深加工产品加工还在低谷,但是,已经出现复苏迹象,甚至是个别产品出现好的势头。尽管农产品加工业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但是,可以预见,农产品加工业走出低谷的时间不会太远了。同时,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民参与度高、产业关联性强、行业覆盖面广的农村经济新兴业态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成为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力。2017年吉林省休闲农业将发展成为有质量、有品位、有规模的朝阳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带动了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4、精准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型城乡关系开始建立

2017年是精准扶贫的第二年,全省部分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在国家、省、市、县、乡以及村六级组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下,全省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一些地区,一些因突发事件致贫的农户将首先实现精准脱贫。一些由于缺乏产业导致的贫困的村庄,也会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较好地实现产业脱贫。贫困人口将大量减少。与此同时,2017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个性化发展,一些条件成熟的农村将建设成为新小城镇。基础设施完整、公共服务全面的新型农村社会开始形成。城乡差距悬殊的局面开始变小,农村开始成为城市居民的追逐地,新农村建设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型城乡关系开始建立。

 

吉林省各地市的创业环境各有千秋,长春和吉林两市占据创业环境优势

长春市和吉林市的科教支撑和基础服务较好。吉林省拥有58所高等院校及729个研究机构,长春和吉林两个城市汇聚了省内大多数的科技活动要素,为研发转化以及教育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近年来长春市和吉林市分别以打造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创业环境,提升城市承载能力。长吉图先导区、哈长城市群、长春新区等要素的聚集累积使长春市孕育了大量的创业机会,而且近年来,“两横三纵”快速路,地铁1、2号线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产业和环境的有机结合。长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的成立以及《长春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政策的发布更是为长春市的科技支撑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


白城市、长春市的商务市场环境和创业价值观较好,在全省排名前两位。白城是“一带一路”中蒙俄通道及长吉图西进的重要支撑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白城市的商务市场环境和创业价值观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环境立市、兴工强市、创业富市”三大战略,政府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农民创业、残疾人创业等提供平台,提升全市对创业的关注度。在市场方面,白城市和长春市都致力于进一步改革商事制度,不断改善市场环境,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提高投资效率和便利化水平,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探索创业融资新途径,催生民间投资活力。


白城市和松原市的政府扶持力度较大。伴随着白城市和松原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大,不仅积极鼓励创业,还大力扶持、帮助创业企业成长。白城市在“创业富市”战略的带动下,政府机构积极为创业企业保驾护航,《白城市小微企业生成培育计划》推行的绿色通道为小微企业解决人才、融资、信息等问题提供了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在镇赉国开村镇银行、市邮储银行、市农行、市建行的大力支持下,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显著增强,在诸多利好条件的促动下,白城市小微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松原市立足于建设吉林省中部城市群重要支点城市的定位,多部门联动积极提升宜商城市竞争力,如市国税局认真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财政局强化资金引导、规范财政监督,为创业企业成长创造强大内生动力,市商务局助力小微创业企业搭乘“互联网+”快车,为其与电子商务平台牵线搭桥,市工商局搭建工商服务、银企牵手、合作共赢的融资渠道,支持创业企业融资。


辽源市在区域创业文化上表现突出。长期以来辽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在全省范围内领先,目前民营经济占比达90%以上,2015年辽源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上缴税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指标位居全省首位。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创业文化相互影响,一方面民营企业家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群众认可创业、支持创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另一方面优良的创业文化提升了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愿,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辽源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崛起。


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关注四大问题

1、新生贫困人口问题

扶贫具有长期性,长期问题与短期行为要有机结合。短期是解决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问题,长期是解决脱贫后致富奔小康及新的贫困人口出现问题。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后,贫困的标准也会随之提高。“十三五”时期“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标准要提高。2300元国家标准和吉林省2800元标准或者有些地方3300元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贫困的标准不断提高,在一个具有跨度的时间段中,还会出现一定数量新的贫困人口,因此,要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从现在起就应该考虑并着手制定精准扶贫的十年规划及二十年发展战略,从产业和制度两个层面解决好贫困问题。


2、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

扶贫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扶贫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但不是全部。精准扶贫已经纳入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扶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能游离整个“十三五”规划之外。必须明确,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政府部门全部的职责和任务。


3、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区建设关系问题

要整合各种规划,推进“多划归一”,不能搞重复建设,避免各种规划各唱各的调。精准扶贫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必须严格审批程序,可以根据扶贫需要先期建设,但是绝不能是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之外的建设,精准扶贫建设也必须服从于整体规划,不能游离于总体规划之外。


4、扶贫与各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问题

根据扶贫对象实际情况,考虑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结合帮扶部门提供财力、物力、技术,确定扶贫目标,有些扶贫对象确定为脱贫致富,有些则是保障脱贫。精准扶贫目标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而不能好高骛远、虚无缥缈。



标签: 经济社会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
下一篇: 报告精读 | 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