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STORIES

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编写经验与出版体会

作者:唐绪军 来源:社科文献 时间:2017-07-26
分享到:

从2013年我接手主编《新媒体蓝皮书》到现在,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最迅速的三年。在做《新媒体蓝皮书》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对皮书的出版也有不少心得体会。

第一,每一年的蓝皮书都要选好一个主题,因为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应用非常广泛,如果全部都做的话肯定做不下来。所以,要选好一个主题,从一个角度入手深入地反映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要选好撰稿人。我们有个一百多人的作者队伍,每年报选题,谁做哪一方面做得最出色,研究得最深入,就让他撰写这方面的发展报告。这样做的效果是最好的——有了第一流的作者,才能做出第一流的皮书。

第三,如果前面两个都达成了,后续的宣传推广工作就比较好做了。我们做的是新媒体研究,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新媒体的手段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些年,我们的一个基本做法是,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从确定主题时就考虑到宣传推广,我们报告中的哪些观点、哪些发现和哪些结论是可以用于推广宣传的,一开始就做到胸中有数。所以,这几年《新媒体蓝皮书》发布后,社会反响很大,也得益于我们比较善于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宣传这一因素。

149961_500x500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

社科文献的皮书系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以来党和政府强调智库建设,事实上皮书就是一种智库产品,无论对各级政府机关还是对企事业单位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所以,我想皮书未来应该在提高质量、进一步开拓深度上下功夫。现在,整个皮书系列有300多种年度报告,怎么样能够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保持它的品牌质量呢?据我个人的观察,社科文献在这方面也是动了脑筋、下了功夫的。比如重复率的核查,保证了蓝皮书系列图书的原创性、首发性和不可替代性;成立了皮书研究院,研发了一套皮书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每年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还专门成立了皮书学术委员会,以保障皮书的学术规范,遴选优秀皮书……这些举措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这些做法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皮书系列会做得越来越好。在这些年和社科文献合作的过程中,印象很深的人物首先就要说社长谢寿光了。认识他是在我接手《新媒体蓝皮书》之前,跟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主持编撰《传媒蓝皮书》的时候。那时,我是作者,也是编委会成员,“老谢”是出版者。“老谢”自称是“学术票友”,但我认为他不仅是学术行家——因为他自己就是研究社会学的,而且是出版行家,对出版业有着非常深刻而敏锐的洞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学术和出版相结合方面才会有很多新点子,出了很多好主意,皮书系列就是他的一个重大创意。皮书系列能够有今天,跟谢社长的开拓和创新是分不开的。

除了谢社长,在和社科文献合作的过程中,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些人,比如说姚冬梅。她原来是我们《新媒体蓝皮书》的责任编辑,为编辑这部蓝皮书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给我们出了很多好主意。这两年,我们这部蓝皮书的责任编辑在不断地换,都是一些博士毕业的年轻编辑在跟我们合作。与他们的合作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们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严格的做法,保证了我们蓝皮书在质量上能够不断地提高。皮书系列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数据,但在总报告、分报告,以及各分报告之间往往有些数据是会打架的,如果编辑不仔细看的话,这种问题放过去了以后,整个报告的质量是会受影响的。所以,我们在蓝皮书最后编辑成稿的过程中,在数字上花费的功夫是非常大的,社科文献的编辑们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两年从整体上来看,因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纸质图书的出版经受到了很大的考验,可以说遭遇了危机。事实上,全球纸质出版都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读数字版图书的人越来越多。社科文献在接受这一挑战的过程中,应该说是逆“市”而上,无论总产值还是出版数量在全国出版社中都是佼佼者。这也证明了社科文献的领导班子是强有力的,能够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推动出版社在新的环境下发展。

未来出版社的发展我想也得顺势应变,在数字化方面要下大功夫。现在社科文献已经将皮书系列数据库化,其他各种数据库、数字版本也在陆续推出,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我希望将来社科文献能够成为社科学术出版领域的文献集大成者,开发一个大的数据库,让人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首先想到的就是社科文献的这个数据库。真要做成的话,那么将来社科文献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