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操作链”:为旧石器工业研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对于如何观察世界,我们必须有一个理论。举个例子,我正在家里看一场橄榄球赛,一个朋友来了,我问她从电视上看到了什么,她回答说:“我看到一群满身污泥的男人堆在一起相互厮打、疯狂叫喊。”然后我问她在学校打橄榄球的儿子,他说:“你看,土伦队的底线防守太严密了,所以对方的第三排迅速散开以穿越防线并尝试在对方四分之三的中心区域内持球触地达阵(英式橄榄球规则意为得分)。看,多美的阵形啊,多优雅的姿势啊,啦啦队的助威多热情洋溢啊……”由此我得出结论,我们必须掌握一套规则来观察、解构和感知这个世界。

——Boris Cyrulnik


7.20旧石器1

贵州黔西观音洞


什么是史前工具?既然它们已经从我们的记忆里消失了,那我们还能了解到史前工具真正的技术面貌吗?在史前时代广袤的陆地,如中国、欧洲、近东等地区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不仅吸引着东方史前学者的注意,而且也是西方史前学者感兴趣的话题。在欧洲,尤其法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摇篮,学者们尝试过用不同的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二是技术研究的方法。到目前为止,运用这些方法对法国材料进行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比较这两种方法提供了很多的参考和经验。

类型学方法作为一种区分的手段,使研究者可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不同的工具进行辨认、定义和分类。不过,研究者选择的这些分类标准在性质上是很多样的,既有描述性的,类比性的,也包含了对其功能的推理,等等。在操作层面上,类型学分析会给每件观察的石制品赋予一个名称,然后根据这些区分出的不同类别来比较石制品的组合,进而展示出遗址之间的多样性。已有的研究表明,类型学分析通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定义的工具类别和功能并不吻合;二是借助打制实验,技术分析已经显示,同一类石制品或一种技术特征可以由不同的结构和操作程式产生。

技术研究的方法倾向于以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石制品。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操作链”概念为技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该概念过于宏观化,随后的学者将它替换为两个不同但互补的概念,也代表了两个更深入的研究领域:技术-经济学和技术-认知学。对操作链的复原已经证明,石器打制的过程是根据一个计划来组织的,这个抽象计划就是我们所谓的操作程式,这个操作程式可以用“操作示意图”来表现和描述。所谓“操作示意图”,就是以打制实验结果为参照,“使我们可以从观察者的角度,以形象化的方式揭示无法感知的技术知识的一种表现和描述方式”。从技术-认知学的分析层面看,打制计划即操作程式可以分解为概念、方法、工艺、流程四个层次。随后,为了探索石器工业生产的技术逻辑和规则,解释石器工业内部和之间的多样性并理解工具产生和技术进化的机制,学者们又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诸如“目的,结构,方法,预设性产品和中间产品,石器生产的不同技术体系”等。


7.20旧石器2

湖北大冶


按照石器工业生产操作链包含的几个连续的阶段,石器技术研究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原料获取与开发。这方面的分析主要是确定遗址石器工业所用原料的类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找到原料的来源,确定原料开发的方式。

第二,石器工业生产体系分析。该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对于围绕剥坯概念组织的石器工业,技术研究要揭示石核剥坯过程运用的预备方法和生产方法,归纳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特性并定义其在整个剥坯体系中的位置。具体而言,石核剥坯时的预备工作就是如何选择或准备合适的剥坯面与打击台面,石核剥坯的生产是指同一石核上单一同向序列和多个相交序列的剥坯过程。根据预备和生产过程运用的方法的组合方式,可以揭示剥坯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的多样性。对于围绕修型概念组织的石器工业,技术研究要复原打制者选择原料及对毛坯修型的过程,探索从原料选择到修型过程中打制者对工具整体形态和结构(即构型)的设计。

第三,工具分析。这阶段的分析在于确定工具刃口上诸技术特征是如何发挥协同作用的,归纳工具的技术-类型,揭示工具二次加工阶段所采用的策略,推测工具预设性的功能和使用方式,最终重建打制者的生产意图。

第四,对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经济学分析与解释。该项分析主要是在前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量化分析结合的方式,从“剥坯经济”和“原料经济”两方面探索古人类对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管理方式。“剥坯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探索古人类在石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没有根据不同阶段的毛坯或产品使用不同的打制概念或方法;“原料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探索古人类对不同原料的管理方式(Perlès,1991),包括各种原料被带进遗址时的形态,打制者在毛坯生产过程中(即剥坯和修型)是否对不同原料运用了不同方法,打制者是否根据不同原料制作出了不同类型的工具等。


7.20旧石器3

陕西大荔人遗址


技术研究方法的作用和重要性在欧洲和近东已经得到了证明和认可,不过在我国还没有被系统地引入与运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所经历的不同发展道路有关。

从20世纪20年代裴文中先生将他在法国学得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中以来,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就一直占主要地位。尽管“动态类型学”曾被提出并运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盖培,1984),而且“操作链”的概念也被介绍到我国的旧石器时代研究理论中(陈淳,2001),但严格意义上的石器工业技术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操作过程对我们来说仍显陌生。

多年来的类型学分析已经显示,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旧石器类型与欧洲、北非、近东和西伯利亚、蒙古等地区似乎难以直接对应,但有时候我们又感觉到中国与上述地区的石制品存在某些相似性。在对史前人类的行为进行解释时,我们往往将美国学者创建的解释性模式(Binford,1980,1989;Kuhn,1989,1994)直接运用于类型学的分析结果上,而对这些理论在相关材料上的适用性少有评估。因而,随着材料的快速积累,我们对旧石器工业技术特征的分析日渐滞后,加上语言的障碍,我国旧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仍然不太清晰,尽管20世纪末以来状况有所改观,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

总体而言,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比较矛盾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已经认识到我国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形态特征具有相当大的多样性,且遗址之间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难以直接对比。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继续运用类型学分析的方法,并结合美国学者的解释性模式来解释材料,因为大部分可以接触到的都是英文参考文献。除此以外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探讨石制品本身所体现的史前人类的认知特征及相关的技术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不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进,我们将很难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研究上获得长足进展。由法国史前学者建立的石器技术研究的方法体现了旧石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进展,如果能将这套方法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的旧石器材料中来,尝试用中国材料对之进行磨合和检验,一定会为中国旧石器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旧石器技术

点击购买《旧石器技术》


对于研究材料,本书以打制石器所运用的两大基本概念——剥坯和修型为主线,分别选择数个科学发掘、材料充足的遗址进行深入分析,对已经完成技术研究的典型遗址做详细引述和介绍,力图比较详细地展示打制石器过程中运用的操作程式和技术研究的方法与流程。这几个遗址包括以剥坯概念为主的贵州黔西观音洞、大洞,湖北大冶石龙头,陕西大荔人,山西许家窑、丁村等遗址,以及以修型概念为特色的湖北郧县后房、“郧县人”学堂梁子,陕西梁山龙岗寺,重庆巫山龙骨坡等遗址。最后结合欧洲、近东、非洲等地区的材料,对中西方旧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进行宏观对比,揭示其中的共性和多样性。

由于材料的可获取度不同,加上材料本身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上述遗址的研究结果详略也有不同。其中以剥坯概念为主的遗址以贵州黔西观音洞为代表,以修型概念为主的遗址以湖北郧县后房为代表。选择这两个遗址作为重点材料的原因分别如下所述。

贵州黔西观音洞遗址石制品数量有2000多件,且原料的质量很好。尽管由于学科发展的阶段性,该遗址在20世纪60-70年代比较粗放式的发掘方法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与其他遗址相比,它的石器工业还是很有特点的。比如,其石料主要是均质性不等的硅质岩,其中有一些比较好的燧石。文化遗物的年代被测定为距今20万-5万年,大约相当于欧洲、近东及中亚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另外,观音洞遗址石制品的类型学分析已经完成并发表(李炎贤,文本亨,1986)。这样我们可以将已有的分析结果与我们的技术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为今后相关的石器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更重要的是,观音洞遗址的材料绝大部分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取非常方便。

湖北郧县后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0年发掘的一个新遗址,埋藏于汉水左岸的二级阶地。该遗址石器工业分为早晚两期,晚期的修型概念产品非常典型,其中包括多种不同的操作程式,在汉水流域的石器工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埋藏旧石器的堆积形成于距今15万-9万年,也相当于欧洲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所以通过比较,我们就能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工业与世界其他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工业之间的异同,并确定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工业在世界框架内的地位。


7.20旧石器4

山西许家窑遗址


当然,本书展示的还有部分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如龙骨坡、“郧县人”、梁山龙岗寺等,但这些遗址石器工业的分析结果为我们了解技术研究的特点和流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人类认知模式的特征及从早到晚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推荐阅读>>>


石器史话

石器史话

李宗山 著

2012年1月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石器是作为主要生产工具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石器被原始人用作狩猎与防御的工具,从而在农业、渔猎生产和粮食加工等领域保持主导地位。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石器又从单纯的生产工具向工艺品方向发展,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石器作品。

本书通过对中国石器的研究,揭示了石器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面貌,突出介绍了石器的艺术成就和时代特点,从而向读者展示了我国石器发展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商周铜器研究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王世民 著

2017年7月

本书汇集了作者关于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铜器等方面的论文,考古学史方面,包括概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长篇论文、研讨中国考古学前身金石学若干问题的专论,以及对郭沫若、郑振铎、梁思永、夏鼐、陈梦家等多位老一辈专家学术贡献的评述;商周铜器方面,包括商周铜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周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方法的论述,以及西周诸侯方国铜器、西周金文中的诸侯爵称、两周时期的礼器制度及编钟发展等专论;并附载关于金属铸币与汉代纺织品、南方楚墓与马王堆汉墓、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等专题论文或述评。


标签: 考古学
上一篇: 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
下一篇: 打开尤尼沃斯魔盒 | 去往群星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