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既生衍,何生仪 | 风水轮流转的战国纵横群“舌”

纵横家是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也是先秦时期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学派。“纵横”一词最早出自《韩非子》一书,纵横即合纵连横,根据韩非的说法,合纵就是众弱合攻一强,连横就是以一强为核心结成联盟攻打弱国。一般而言,我们将致力于合纵连横活动的人被称为纵横家,同时也将致力于合纵连横理论的研究者称为纵横家。当然后来人们往往将那些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去对抗百万雄师的智谋之士都称为纵横家。纵横家的出现与兴盛一方面可能与夏商周三代的行人之官有一定的关联,另一方面也与春秋战国、楚汉之争的形势有关。纵横家个个能言善辩、智勇双全、通权达变、深谙人心、谋略出众,往往能根据天下形势,利用各种势力之间千丝万缕的矛盾以及合作中的狐疑不定穿梭于其间,甚至通过威逼利诱、充当间谍等手段,顺利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目标。纵横家代表着那个时期外交智慧的高度,当然他们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特征也常常遭到后世的诟病。


6.27纵横家1

清代的鬼谷子画像


与其他先秦诸子相比而言,纵横家在理论建设上相对较为薄弱。同时,传统儒家的主流形态也导致纵横家本来不多的一些理论著作的流传遇到了很多不利的因素。其现仅存的理论代表作就是著名谋略奇书《鬼谷子》,此书充分体现了纵横家的权谋策略和论辩技巧。

纵横家更多重视实践,是先秦诸子中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学派,事实上也对中国早期的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纵横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外交家、战略家。他们在春秋时期一出现就对历史产生了影响,如孔门高足子贡的一次出使,鲁国保全,齐国削弱,吴国破灭,晋国强盛,越国称霸,短短十年之间,五国的固有形势发生了改变,历史也进入了战国时期。

当然,纵横家最好的时代就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最杰出的纵横家,他们每个人的际遇堪称传奇,难以复制,如淳于髡、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郭隗、蔡泽、鲁仲连、毛遂、虞卿、信陵君等。他们不仅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对历史继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个个叱咤风云,成为大多数士人崇拜的对象,如亚圣孟子的弟子景春就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刘向在整理记录纵横策士活动《战国策》一书时,在《战国策书录》中高度评价了纵横家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属,生纵横长短之说,左右倾倒。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6.27纵横家2


对战国中期局势产生深远影响的纵横家是公孙衍和张仪。战国各国君主逐渐认识到纵横家的重要作用,对纵横家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任用。公孙衍和张仪的成功,对纵横策士的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27纵横家小标

“秦漂”半路上的“张咬金”

公孙衍,又称犀首。魏国阴晋人(今属陕西华阴),秦惠文王五年(前333),也就是商鞅车裂后的第五年,秦国起用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秦惠文王六年(前332),魏国将河西郡的军事重镇阴晋献于秦,秦国改阴晋为宁秦。这期间,公孙衍又亲率秦军攻打魏国,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杀魏军镇守上郡和河西郡的主力军队四万五千人(见《魏世家》,而《秦本纪》记载“斩首八万”)。虽然公孙衍的故乡阴晋已经变成了秦国的宁秦,公孙衍也可以称自己为秦国人了,但这似乎并未对巩固公孙衍在秦国的政治地位起到任何作用。张仪的出现,彻底断送了公孙衍在秦国的政治前途,也彻底改变了公孙衍的人生轨迹

张仪,又称张义,生年不详,或卒于公元前310年,魏国安邑(今属山西万荣)人。张仪师从鬼谷先生学成纵横之术后,开始游说各国,希望受到重用。他先抵达楚国,游说楚王未能奏效。出师不利的张仪暂时寄居在楚相府下,成为一名门客。没过多久,他又遭到了楚相的怀疑和侮辱。一次,他曾跟随楚相一起宴饮,楚相在宴饮中不慎将自己的玉璧弄丢了。这时,楚相的一个门客怀疑是张仪所为,对楚相说:“张仪出身贫寒,品性不好,您的玉璧肯定是张仪偷走的。”楚相也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张仪抓起来,严刑逼供,被冤枉的张仪始终没有屈服,无奈之下,楚相就把张仪给放了。张仪在楚国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得暂时回家。张仪的妻子看到他受到此等侮辱,叹了口气说:“如果你不读书游说,难道能受此大辱?”张仪开玩笑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说完又伸出舌头,狡黠地向妻子笑了笑。妻子也无奈地笑着回答:“当然在呢!”张仪信心十足地说:“这就够了。”

张仪并没有灰心,他来到东周,得到东周昭文君的礼遇,并获得了一些资助。公元前329年,张仪又辗转来到秦国。此时楚威王正在攻打魏国,张仪游说秦惠王,促成秦惠王出兵援助魏国。在秦魏联军的合力打击下,楚国战败。当然秦国也在这次出兵中得到了河西地区。


6.27纵横家3

张仪


秦魏由于地缘因素,两国关系非常微妙。秦国若要东进,必须跨过魏国,但又无力吞并魏国,所以秦国和魏国的关系时好时坏,并不稳固。当然此时已并非战国初期,魏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秦国在两国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秦国派公子华与张仪率军攻打魏国蒲阳(今属山西隰县),攻取后张仪又进行了一系列穿针引线的外交活动。张仪认为就目前的战略利益而言,秦国应当主动交好魏国,所以他建议秦国应当将蒲阳归还给魏国,同时派公子繇作为质子前往魏国,向魏国主动示好。在得到秦惠文王的认可之后,张仪前往魏国游说魏王:“秦国对魏国礼遇有加,礼尚往来,那魏国也不可以无礼。”魏王觉得有道理,便将上郡和少梁之地献给秦国作为答谢。在张仪的促成下,秦魏两国联盟。秦国既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受益者,秦惠文王也因功任命张仪为相邦。

张仪在秦国为相四年,巩固了秦国新占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同时还策划了秦惠文君称王,建立以秦国为主导的秦魏韩的三国联盟,进一步扩大连横。在秦国主导下,魏惠王和韩宣王两人在三国相王的仪式中,为秦惠文王驾驭称王标志的车子。由于魏国在战国初期曾兴盛一时,在战国初期的地位远远高于秦国,魏惠王早在前334年的徐州相王中,已与齐威王同时称王。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以及对秦战争的接连失败,魏国实力已严重受损。因此魏国拉拢韩国一起称王,试图制约秦国。而这次称王仪式中,秦惠文王拉着前霸主魏国,提高了秦国在中原各国中的地位。

张仪通过连续的外交运作,初建连横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大良造公孙衍的地位逐渐被相邦张仪取代,公孙衍被迫离开秦国,回到魏国。


6.27纵横家小标

针尖对麦芒

公孙衍来到魏国,开始为魏国谋划合纵。公孙衍认为此时的魏国已经无法与蒸蒸日上的秦国抗衡,那么魏国如果再想要与这个强邻对抗,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只有联合其他诸侯。当然,公孙衍推行合纵需要一个契机,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325年,公孙衍和齐国名将田朌合谋进攻赵国,但是魏惠王和齐威王并不同意出兵赵国。公孙衍对田朌说:“如果齐魏两国各出兵五万,那么不用五个月,就可以攻破赵国。”久经沙场的老将田朌深知用兵的凶险,不无忧虑地说:“轻言用兵,国家容易陷入危难;轻易使用自己计谋而不顾现实的人,往往会陷入困境当中。您现在把攻破赵国说得这么容易,恐怕会后患无穷。”公孙衍狡黠地说:“将军您可真不聪明。齐王和魏王本来就不愿意对赵用兵,您现在又用各种困难去吓唬他们,那我们讨伐赵国的计划肯定就会化作泡影。如果您现在说攻打赵国非常容易,战争极有可能马上打响。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战争一旦打响,双方肯定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追求胜利,到时候齐威王、魏惠王万一看到形势危急,又怎么可能不继续增兵前线呢?”田朌听完大喜,连连赞叹说:“好!”所以田朌极力劝说齐威王、魏惠王,支持策士公孙衍的计划。果然不出公孙衍所料,齐魏大军还没有开出国境,齐王和魏王就担心兵力不足,于是倾全国之力随田朌、公孙衍出征,赵国大败。


6.27纵横家4

田朌


秦惠文王称王后,改元后元,公元前324年即为后元元年。张仪亲率大军东进,攻取了魏国陕地(今属河南三门峡),并修建了上郡塞,加强秦国对上郡的防守,新攻占的陕地成为秦国东进的桥头堡。当时,魏相惠施为了合纵的需要,建立与齐楚的政治互信,便让魏太子嗣前往齐国为质子,公子高前往楚国为质子。在公孙衍的策划下,齐魏联合攻赵又取得了胜利。这对秦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秦国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来遏制魏国。后元二年(前323),张仪出面主导秦国、齐国、楚国在齧桑(今属江苏沛县)会盟,试图拉拢齐楚两国,破坏两国与魏国的合纵。

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公孙衍决定扩大合纵规模,这一年,公孙衍又发起魏、齐、赵、燕、中山的“五国相王”,从此时起,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的国君也开始公开称王了,但是由于公孙衍前期的协调工作做得不细致,矛盾很快显现。齐国坚持认为中山国这样的小国根本没有资格称王,由此又引发五国之间的各种矛盾,所以五国相王的政治意图并未实现,这时楚国又出兵,在襄陵大败魏军,魏国局势依然不利。

公元前322年,秦国出兵进攻魏国,攻占了魏国曲沃(今属山西闻喜)、平周(今属山西介休)等地,魏国兵败。惠施罢相,非常狼狈地逃往楚国,最终在宋国落脚。魏惠王面对此种局面,渐渐对合纵失去了信心。

张仪与秦惠文王合谋,故意让秦惠文王罢免了他的相位,张仪假装被逼无奈前往魏国,充当秦国的间谍,破坏魏国的合纵。当他看到魏惠王对合纵策略失望之时,立刻向魏惠王大谈连横的种种好处。魏惠王为了避免再遭秦国的蚕食,不得不开始重用假意逃到魏国的秦相张仪,并接替惠施为相。张仪连横策略开始主导魏国的政局。张仪建议魏国、韩国与秦国连横攻打齐国和楚国。身兼秦相和魏相的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坚持推行连横,怂恿魏国应率先事奉秦国,令东方各国仿效。但张仪在魏国推行连横策略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连续遇到挫折。公元前320年,张仪促成秦国假道韩魏伐齐,齐威王以匡章为将应战,大败秦军。魏国原想借助秦国打击齐、楚的愿望没有实现,逐渐对张仪产生怀疑。


6.27纵横家5

影视剧中的魏惠王


公元前319年,虽然合纵在魏国暂时遇到了困难,但公孙衍一直在坚持,在楚、赵、燕等国间不断来回奔走呼号。此时,公孙衍试图借助韩国相国公叔伯婴的力量扳回一城。他派人给公叔伯婴说:“张仪已经在魏国为相,已经促成了秦魏连横。张仪甚至扬言说:‘魏国进攻韩国的南阳(今属河南济源)地区,秦国进攻韩国的三川地区。’如今魏王明知张仪心系秦国仍任张仪为魏相,就是想要与秦国一起联手,攻占韩国的土地。再者,南阳地区已经被占领,先生何不来找我,将韩国和魏国的一些事务交给公孙衍来处理,这样他就可以在魏王面前请功。魏王重用他,那么他就可以在魏国破坏、阻挠张仪连横。如果连横受挫,魏国一定又会谋取、算计秦国,与秦国为敌,抛弃张仪。同时魏国也必定交好韩国,公孙衍也必定会出任魏相。”公叔伯婴认为这样对韩国最有利,所以就派人请公孙衍为韩相,通过公孙衍办理魏国与韩国的外交事务来增加公孙衍的功劳。同时,在齐楚两国的压力下,张仪被免魏相,以公孙衍、惠施为代表的魏国合纵派再次得到重用。

也正是这一年,魏惠王去世,太子姬嗣即位,也就是那个孟子所言“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魏襄王。魏襄王元年(前318),公孙衍作为魏国上下仰仗的重臣,在东方各国的支持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合纵游说,终于促成了五国伐秦的壮举。韩、赵、魏、燕、楚五国合纵抗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而在这次合纵中居功甚伟的公孙衍身佩五国相印,在五国之间不断穿梭协调。虽然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的五国伐秦,但真正对秦作战的也只有三晋军队,韩赵魏的军队一直攻到函谷关(今属河南灵宝)。秦军凭借函谷关的有利地形进行反击,遏制了三晋军队的攻势。这次战役中,没有得到其他合纵国有力支持的魏军损失惨重。魏襄王不得已之下,只得派惠施前往楚国,希望通过楚国的斡旋,与秦国讲和。楚怀王和楚将昭阳却想直接将惠施送到秦国,让惠施直接与秦国讲和。

这时,楚国大臣杜赫直言相劝,对楚将昭阳说:“楚国作为纵长率领各国去攻打秦国。如今形势不利,惠施代表魏国说明向秦国求和之意,而您却和楚王坚持将他送到秦国,让惠施直接与秦国讲和,这显然是向秦国表明了楚国仍然坚持讨伐秦国而魏国已经真诚地向秦国求和了。您还不如顺从惠施,暗中派使者前往秦国求和,听命于秦。”昭阳连连称好。于是昭阳对惠施说:“率先出击秦国的是魏国,如果您今日随着楚国使者前往秦国求和,那么毫无疑问,楚国将得到了好处,魏国肯定得不到任何好处。您先回去,我会派人以魏国的名义向秦国讲和。”

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在庄子看来,惠施是那个时代唯一可以对话的大思想家,但在政治上还是略显幼稚,他完全听信了昭阳的这番话,放弃了原有的想法,回到了魏国。楚国迟迟没有任何动作,魏国上下十分着急。虽然此时魏国在外交上难以选择,但魏国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影响天下局势,杜赫心知肚明。他再次找到昭阳说:“魏国在这次五国合纵伐秦中打头阵,兵力损失大半,如今遇到困难,合纵国不予帮助,想通过楚国请和又没有成功。此时魏国很有可能在外交上倾向于齐国和秦国,而真到魏国已经做了选择的时候,楚国将面临非常恶劣的局势:东有越国这样的腹心之疾,北面又失去了韩赵魏三国的信任,与大国齐国和秦国的外交又不稳固,楚国将会陷入空前孤立。”听杜赫说完,昭阳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建议楚王立刻以纵长的身份告诉魏国,同意斡旋秦魏讲和。


6.27纵横家6

惠施


这次合纵失败,可以看出五国虽然声势浩大,但是相互之间矛盾重重。面对强秦,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打算,并不能够真正地精诚团结,一致对秦,这也是这次合纵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由公孙衍策划的五国合纵虽然失败了,但也不是毫无意义,这种以攻为守的办法暂时遏制住了秦国的东进。此时,张仪作为连横的代表,公孙衍作为合纵的代表,两人名震一时,天下游士风从。

东方各国的合纵失败,同时秦国东进也受阻。张仪依然坚持他的连横策略,建议秦惠文王继续东进,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但此时秦臣司马错的眼光更加独到和长远,他认为张仪的连横东进策略会让秦国陷入对外作战的胶着状态,同时对秦国声誉也更加不利,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利益,建议秦国暂时将战略重心西移,加强控制西南方向的巴蜀。同时,秦国又积极向西北方向拓展,大量兼并西戎土地。当时,西戎比较强大的部落是义渠,义渠对秦国西部边防威胁很大。在西部的战线上,秦国和义渠也是互有胜负。尤其是在五国合纵伐秦时,义渠趁机出兵袭秦,大败秦军,而这也是公孙衍的手笔。

义渠国君曾来到魏国,公孙衍借机拜见,并对义渠君说:“道路太遥远了,今后我真的可能再也见不到您了,但是我必须要告诉您实情。”义渠君谦虚地说:“非常希望听到先生的教诲。”公孙衍接着说:“中原如果没有战事,那秦国肯定会出兵贵国烧杀抢掠,那贵国必将生灵涂炭;如果中原国家进攻秦国,那么秦国肯定会派遣使者赠送贵重的礼物来拉拢您,以避免秦国两线作战。”义渠君听后,回想义渠与秦国的关系也的确如此,深感有理。果然,公元前318年,楚、魏、燕、韩、赵五国合纵攻秦时,考虑到要保证后方局势的稳定,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主是贤能之君,我们不如送一些奇珍异宝以安抚其心,以防止其从背后偷袭。”秦王深以为然。秦国派使者送给义渠君锦绣千匹,美女百人。义渠君看到此情此景,立刻想起了公孙衍的话,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于是决定接受秦国的锦绣美女,同时迅速出兵偷袭秦国。秦军对义渠军队没有任何防备,结果惨败。公孙衍多年前在秦国西部边境布下的这颗雷终于响了。


6.27纵横家小标

领导也是“墙头草”

公元前317年,秦国在函谷关遏制合纵国的进攻后,五国合纵名存实亡。张仪挟秦国战胜之威名,希望魏王放弃合纵,与秦国连横。张仪说:“魏国土地方圆不过千里,士卒不过三十万。魏国国内地势平坦,没有任何地势险阻,四方诸侯国都可以轻易抵达。魏国南部与楚国接壤,西部与韩国相邻,北部与赵国接境,东部与齐国相连,常年戍守四方边境、驻守边塞军事堡垒的将士就不下十万。魏国本来又是四战之地:如果魏国南交楚国而不与齐国交好,那么齐国肯定会从东部进攻;如果东交齐国而不与赵国友好,那么赵国肯定就会从北部发动进攻;如果与韩国不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西部边境;如果不亲附楚国,楚国就会从南面发起进攻。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的地势。”

“大王明白,各诸侯国间合纵的目的,就是保证本国国家安定,君王尊崇,军队强大,名声显赫。现在主张合纵的策士,想要整合天下力量,相约为兄弟,杀白马于洹水之上,歃血为盟,以显示坚守盟约的信心。但是,大王一定明白即使亲生兄弟,仍然也有为争夺钱财而大打出手的时候,大王却还天真地认为凭借着公孙衍反复无常的合纵策略取得成就,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张仪稍稍停顿一下,接着说:“假如大王不与秦国连横,那么秦国必将出兵攻打河外地区,占领卷地(今属河南原阳)、衍地(今属河南郑州)、燕地(今属河南延津)、酸枣(今属河南原阳),挟持卫国攻取阳晋(今属山西太原),到那个时候,即使魏国与赵国交好,赵国也无法南下支援魏国。赵国无法南下,魏国无法北上,那合纵的军事通道就被阻绝了。合纵的军事通道阻绝,那时魏国必定陷入危险境地。同时,秦国挟持韩国攻打魏国,韩国在秦国的军威之下,必定秦韩合一,那么魏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这正是臣为大王所担心的!”


6.27纵横家7

张仪


魏惠王惊出一身冷汗。张仪见状,继续往下说:“为大王着想,合纵不如连横。如果大王事奉秦国,那么楚国和韩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国和韩国的威胁,那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大王肯定明白,秦国最想打击的是楚国,可以帮助秦国削弱楚国的正是魏国。表面看来,楚国幅员辽阔,民众富足,兵多将广;而实际上,楚国国内空虚,楚军战斗力差。大王您也知道,楚军从来都不认为在战场上失败逃跑是件耻辱的事,所以在打仗中往往不能坚守,容易溃逃。假如魏国倾举国之力南下伐楚,割取楚国土地则可壮大魏国的实力。所以魏国与秦国连横不仅能得到楚国的土地,还能取悦秦国,嫁祸楚国,这是魏国得以安定的最好办法。如果大王不肯听从我的意见,那么秦国的虎狼之师挥师东进,等到兵临城下,大王再想去事奉秦国,恐怕已经晚了。”

魏惠王听到此处,正准备要和公孙衍商量一下。张仪一看就明白了,连忙阻止:“那些主张合纵的策士,只会说大话,根本不值得信任。他们只要游说成功就可以封侯。所以天下游士慷慨激昂,大谈合纵的好处,来讨好列国君主。国君欣赏他们的口才,被他们的游说之辞所迷惑,难道大王自信就不会被这些策士迷惑吗?臣听说过,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论别人怎么说,我还是希望大王能够谨慎地谋划魏国的将来,并允许我安全离开魏国。”

张仪的一番话,让魏惠王联想起多年以来合纵失败的惨痛教训,最终下定决心,背弃与东方各国的合纵盟约。魏惠王希望通过张仪与秦国达成和解,与秦国连横,以求自保。张仪也顺利回到秦国,继续出任秦相,以连横破合纵。


6.27纵横家小标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公元前316年,魏襄王为了争取齐国的支持,任用齐国贵族田需为相,田需主张与楚国合纵攻打秦国。而公孙衍的个人地位在魏国岌岌可危,他向魏襄王抱怨说:“我竭尽全力为魏国扩大疆土,提高魏国的威望。田需却从中破坏,不知为何大王又偏信他,若是这样,我的合纵方略在魏国终究难以成功。大王不瞒您说,如果田需离开的话,我就继续侍奉大王;如果田需侍奉大王,我将主动离开。”听着公孙衍的抱怨和胁迫,魏惠王也非常无奈,只得让步,对公孙衍说:“田需也是我股肱之臣啊。如果先生觉得他对您不利,就杀掉他或者赶走他。再说了,我疏远他不会对天下人如何,亲近他也不会对群臣构成威胁。现在我保证让他不干预先生的大事,如果他干预先生的大事,那我就杀了他,或者赶走他,怎么样?”公孙衍看到魏惠王已经让步,在他和田需之间做了选择,表了态,也就同意了。于是公孙衍向魏惠王提出了他的合纵方略:“魏国外交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与齐国处理好关系。现在齐威王对田婴言听计从,如果大王想要交好齐国,我们何不请田婴之子田文出任魏相呢?他一定有办法让齐国与魏国友好相处。”魏惠王听从了公孙衍的建议。公孙衍立刻动身前往齐国会见田婴,和田婴缔结盟约,并邀请他的儿子田文来魏国担任相国,公孙衍自己又去韩国出任相国。魏相田文非常感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公孙衍,自然而然田文对公孙衍的政敌田需等人也进行了强有力的牵制。

田需还没有坐稳魏相,就被罢免,被冷落,当然不甘心。说客苏代愿意为田需游说魏惠王,苏代对魏惠王说:“我想请问田文对魏国尽心尽力还是对齐国尽心尽力?”魏惠王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齐国。”苏代又问:“那此刻担任韩相的公孙衍是为魏国尽力,还是为韩国更尽力?”魏惠王想了想说:“可能是韩国吧。”窥知魏惠王对此次人事调整的无奈,苏代见到有隙可乘,又说:“大王您真是太英明了。我和大王的看法是一样的。公孙衍会亲近韩国而疏远魏国;田文会亲近齐国而疏远魏国。事实上,他们二人都是依恃魏国力量在其他诸侯国谋事,而大王对他们的具体动态却一无所知。即使魏国遭到削弱,以他们的能力坚持合纵策略还是没有问题的。大王不如把田需安排在身边,这样就可以牵制他们的行动。那么这二人肯定会想,田需是我们的政敌,如果不小心做了有损魏国利益的事情,那么田需肯定会在魏王面前中伤我。因此他们肯定会兢兢业业一心为魏国办事。”魏王大喜,连说:“好!”果然,魏惠王还是将田需继续留在身边。

虽然魏国内部以及合纵国之间并非完全信任,但毕竟在公孙衍、田文的运作下,以齐国田婴、魏国田文、韩国公孙衍为代表的合纵形成了。


6.27纵横家8

孟尝君田文


公元前315年,秦国稳固西部局势之后,再次向东出兵,韩国首当其冲。秦军兵临城下,合纵国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派兵援助,韩相公孙衍自然毫无办法。小小的韩国只能硬着头皮应战,结果秦军在修鱼(今属河南原武)打败韩军,斩首八万,韩军将领鱼叟、申差被俘。天下诸侯惶恐不安。韩宣惠王十分着急,是战是和,一时主意不定。这时,一贯主张与秦国结盟的连横派大臣公仲朋见如此情景,立刻向韩王进言:“合纵抗秦并不可靠。其实秦国一直蓄意进攻楚国,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此时大王还不如通过张仪与秦国讲和,我们献给秦国一个大都邑,并主动提出与秦国一起南下伐楚。这样我们仅仅付出一座城邑的代价,就可以与秦国一起转而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城池来弥补这次损失。”韩宣惠王听了这个建议非常高兴,立刻准备,派公仲朋入秦谈判。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惶恐,连夜召见陈轸商量对策。陈轸向楚王建议:“秦国对我们楚国蓄谋已久,现在秦国得到韩国的献城,秦韩合军南下伐楚,这是秦国梦寐以求的大好形势,楚国必然会遭到攻击。大王,您听我的意见,如今之计我们必须在国内加强警戒,选拔将士,公开宣称出兵援助韩国,楚国战车在通往中原的道路上络绎不绝,造成楚军已经北上的假象。同时派亲信作为使臣,以高规格车马仪仗队伍前往韩国,奉上奇珍异宝以示郑重,让韩王相信大王的救兵马上就要到了。即使韩国不听信我们,也一定会非常感激大王,一定不愿充当秦国攻打楚国的马前卒。这样,秦韩之间必生芥蒂。即使秦国坚持出兵,楚国也不会蒙受太多损失。如果韩国听信我们,中止与秦国的和谈,那么秦王必定大怒,痛恨韩国。韩国自认为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也一定会轻视秦国,对秦国不敬。如此一来,秦国和韩国战火重新燃起,楚国的祸患就可以免除了。”

楚王听完连连称妙,立刻挑选使臣,安排出使,楚国使者风尘仆仆抵达韩国。楚使再拜稽首,对韩王说:“敝国虽小,但是已举全国之力援助贵国,希望大王放心去对抗秦国,敝国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支援韩国,与韩国共存亡。”韩宣惠王简单听信楚使这番话,立刻阻止公仲朋出使秦国。


6.27纵横家9

影视中的韩宣惠王


公仲朋眼见大事不妙,连忙阻止:“万万不可以!秦国以军事行动向我们展示它的实力,导致韩国损失惨重,而楚国仅仅通过虚假的承诺来救援我们。如果我们轻信楚国虚假的承诺,草率地中止与秦国和谈,那么一定会遭到天下诸侯的嘲笑。况且韩国、楚国并非兄弟之国,又没有共同伐秦的盟约。秦国想要南下伐楚,楚国才扬言起兵救援韩国,这肯定是策士陈轸的计谋。况且大王已经派使臣告诉秦国同意议和,现在如果不去,那就是欺骗强秦。这样轻视强秦必然带来更大的灾难,大王肯定会后悔的。”

此时韩宣惠王鬼迷心窍,根本听不进公仲朋的劝告,坚决拒绝与秦国和谈。秦王怎能接受侮辱,盛怒之下再次出兵,与韩军在岸门(今属河南长葛)交战。果然,楚国未出一兵一卒,韩国再次大败。而这次岸门之战率军与秦军对抗的韩军主将正是公孙衍,韩军损失过万,主将公孙衍也仓皇逃走。这不仅是韩国轻信楚国的失败,同时也是合纵战略的重大挫折,心寒的韩王再也不肯相信合纵策略,韩国再次倒向秦国。楚国对韩国的欺骗,加深了韩楚两国的矛盾。公元前314年,韩国向秦国屈服,并把太子仓送到秦国作为质子。

魏国没有兑现合纵之约,也并没有幸免于难,秦将樗里疾率军攻取了魏国的焦和曲沃(今属河南三门峡)。公元前313年,魏襄王与秦惠文王在临晋相会,魏国也倒向了秦国,魏襄王下定决心立亲秦派的公子政为魏国太子。公孙衍苦心经营的合纵又一次破产。公孙衍由于得罪了魏王宠臣田需,最后被田需设计杀害了。


6.27纵横家小标

“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在张仪的努力下,秦、魏、韩连横。此时,秦国的矛头直接对准了破坏秦韩议和的罪魁祸首楚国。三国联军大军压境,楚国君臣震恐。为了阻止秦军,楚国派柱国景翠率大军驻扎北部边境。同时又派三大夫率领九军北上主动进攻曲沃(今属山西临汾)和於中(今属陕西商洛)。曲沃与商於之地(商密至於中六百里土地)是秦国进入中原的战略要地,像两把尖刀插入中原地区。楚军此举,希望拔掉这两个据点,围堵秦国。同时,楚国也展开外交攻势,主动结好齐国。由于战争一开始就得到了齐国的配合,因此楚军进展非常顺利。楚国攻取了曲沃,继续进攻商於之地,这时形势似乎对秦国不利。

面对楚国和齐国的结盟,秦国必须通过外交斡旋孤立楚国,这场战争才有可能胜利。秦相张仪主动请缨,出使楚国,破坏齐楚联盟。楚怀王(前328~前299年在位)听说张仪来到楚国,亲自为其安排上好的住宿。张仪拜见楚王:“大王真如果想要听臣的建议,那就关闭与齐国相邻的关塞,与齐国断绝往来。我将请求秦王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并且让秦的王族之女嫁给大王,侍奉大王。秦楚两国王族通婚,永远结为兄弟之国。这样就可以削弱齐国,同时对楚国和秦国都非常有利,没有比这更好的谋略了。”楚怀王一听大喜,利欲熏心,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张仪。

这时,楚国群臣纷纷向楚怀王道贺,唯独陈轸对怀王此举表示同情、慰问。看见陈轸不解风情的样子,楚怀王非常生气。陈轸语重心长地对楚怀王说:“不是大王想象的那样子。在我看来,商於之地不仅得不到,齐国和秦国反而会联合起来。秦国和齐国联盟,那么楚国的灾难就降临了。”

楚王感到诧异,好奇地问道:“先生能说说理由吗?”

陈轸加快语速,忙说:“秦国之所以现在这么尊重楚国,不敢轻易发兵,是因为楚国与齐国结盟。如果现在我们闭关,单方面撕毁与齐国的盟约,那么楚国肯定就孤立了。到那个时候,秦国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献地六百里呢?我敢肯定,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必定会背叛大王。这样楚国北面与齐国交恶,西部又招致秦国的祸患,两国大军必定抵达楚国,兵临城下。下臣建议,如今万全之策就是,大王表面上与齐国断绝关系,而暗中更要加强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同时派使者与张仪一起到秦国。假如秦国献给我们商於之地六百里,那时候我们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也不迟;如果秦国反悔,不给我们土地,到时候我们还可以与齐国联合,共同对抗秦国。”

楚王听到这里,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在陈轸那里怎么就那么复杂,有点不耐烦了,连忙制止:“希望先生还是不要再多说了,你就等着看我如何得到土地吧。”陈轸默然,摇摇头,落寞离去。


6.27纵横家10

陈轸


楚王充分信任张仪,任用张仪为楚相,并赠送了许多财物。楚国很快当着张仪的面与齐国断交,背弃了楚齐盟约。楚怀王兴致勃勃地派遣一位将军亲自随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上车时失手没有拉住绳子而从车上掉下来,三个月没有上朝,楚国迟迟没有得到那六百里地。楚怀王听说这件事后,自作聪明地认为:“张仪肯定是因为我与齐国绝交不够决绝。”此时齐国与楚国边塞已经闭关,所以他派勇士绕道宋国,借宋国的符节辗转抵达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一气之下,毁弃了齐楚结盟的信物,立刻与秦国结盟。秦国与齐国结盟后,张仪才上朝。楚国使者见到他急急上前问商於之地的事情,张仪假装很惊讶:“臣有秦王赐予的领地六里地,我愿意把它献给楚王。”

楚使听完大惊,半天合不拢嘴,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纠正:“我奉命前来接受秦国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是六里啊!”张仪还是坚持六里。楚使立刻启程回国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怒火填膺,决定立刻出兵伐秦。这一切早在陈轸的意料之中,他赶忙出来劝解楚怀王。陈轸试探地问:“大王,现在我可以开口说话了吗?我们与其出兵伐秦,不如趁机向秦国割让土地,并且和秦国合兵一起攻打齐国,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再从对齐的战争中夺齐国土地作为补偿,这样大王的国家还可以保全。”

怒火攻心的楚怀王已经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了,坚持命令屈匄率楚军大举进攻秦国。果然,秦、齐、韩三国联军共同围攻楚军,此战中,楚国损失将士八万,主将屈匄被杀,丧失了丹阳(今属河南西峡县)、汉中等大片土地。楚怀王仍不服输,又增兵去偷袭秦国,在蓝田(今属陕西蓝田)一带遭遇秦军,楚军伤亡过半,楚王被迫与秦国谈和,答应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秦国趁机要挟楚国,还想用武关(今属陕西丹凤)以南的秦地作为条件交换得到楚国的黔中地(今属湖南西部与贵州东部地区)。楚怀王把这次楚国失败所有的账都算在了张仪的头上,对张仪早已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他对秦王说:“我不愿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我就愿意献出黔中地。”秦王想派遣张仪出使楚国,但是又觉得如果张仪抵达楚国必定凶多吉少,所以不忍心说出来。张仪得知这个情况后,再次主动请缨,出使楚国。秦惠王非常担心地对张仪说:“楚怀王对先生以商於之地欺骗楚国的做法非常愤怒,肯定想杀先生以解恨。”张仪非常冷静地说:“我和楚国大臣靳尚私交非常好,靳尚侍奉楚夫人郑袖,楚怀王又对郑袖的话言听计从。况且,秦强楚弱,我奉大王之命出使楚国,楚怀王又怎敢随意诛杀我呢?再退一步来讲,如果真的杀死我可以为秦国得到黔中地,这也是微臣最大的心愿。”


6.27纵横家11

影视剧中的秦惠王


张仪出使楚国,不出所料,刚刚抵达楚国就被楚怀王囚禁起来。这时靳尚偷偷地找到郑袖,对郑袖说:“秦王非常宠幸张仪,张仪现在被楚王囚禁,秦王肯定会想尽办法挽救张仪的性命。据我所知,秦王决定要用上庸六县之地(今属湖北竹溪)贿赂楚王,同时秦国与楚国联姻,以宫中非常擅长歌舞的美女作为陪嫁。大王一定会看重土地进而尊奉秦国,秦国美女也一定会受到宠爱,那时夫人必定会遭到疏远。当今之计,不如夫人亲自为张仪讲情,让大王把他放了,夫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郑袖听信靳尚的话,便日夜向楚怀王吹枕边风:“作为人臣,各为其主。现在黔中地还没有真正割让给秦国,秦国已经满足了大王的条件,把张仪送来了,这显示了秦国对大王的尊重。如果大王不以礼相待,杀掉张仪,那秦王必定出兵楚国。臣妾请求大王允许我们母子趁早离开都城,搬到江南之地,我可不想被秦人任意宰割。”楚怀王耳根软,再考虑到秦强楚弱的形势,还是改变了主意,赦免了张仪,并且像之前一样盛情款待他。

此后,张仪还成功游说楚怀王答应与秦国连横,放弃了合纵。






推荐阅读>>>


纵横家史话

本书在对纵横家这个学派的基本情况介绍后,主要对纵横家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的晏婴、子贡;战国时期的淳于髡、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郭隗、蔡泽、范雎、鲁仲连、毛遂、虞卿、信陵君等;楚汉之际的随何、郦食其、蒯彻、陆贾进行了逐一介绍。本书语言简洁、故事性强,读者可从中认识到我国最早一批外交家的多样化人格魅力;领略他们“翻手为云,覆手变雨”的智慧;感受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魄力。  


标签: 历史
上一篇: 萨米尔·阿明:人民的春天
下一篇: 抗战时期的日本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