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毕业季 | “怀才不遇”的高学历或“被挤对”的低学历

1976年,美国学者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中提出过度教育这一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认同度较高的观点认为,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社会所需要的教育。这无疑将过度教育定性为绝对过度教育。在界定过度教育的表现特征时,学术界列举的事例类别颇多,归纳起来有:一是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下降;二是知识性劳动力失业;三是高技术工人从事低技术工作。符合其中一项条件,都被认为是过度教育。


5.25学习性就业小标

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下降说明不了绝对过度教育

由于教育投入增加必然使人力资本供应增加,这会造成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收入水平而言,现在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在下降,这是过度教育理论的重要论据之一。然而,受教育者由少数人扩大到多数人,由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普及,这无疑说明社会人均受教育程度在加深,社会民众素质在提高,人才供应在增加,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促进社会收益的增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表明,在受教育者收入相对下降的情况下,社会进步、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不断投入、人才的大量培养,而只要社会对教育有需求,就不可能说是教育过度了。


5.25学习性就业1


过度教育理论正好验明了教育的个人收益递减趋势的规律存在。教育的个人收益递减是由人力资本的价格所决定,属于分配机制方面的问题,教育的社会收益递增是由其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外溢所决定。前者的递减意味着教育的投入达到了一定程度,为后者的递增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后者的递增又进一步刺激了教育的投入,是导致前者递减的必然结果。过度教育理论只看到教育的个人收益在递减,未注意到教育又在同时创造着社会收益的递增效应,因而其认识是片面的。


5.25学习性就业小标

知识失业不等于绝对过度教育

所谓知识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被迫从事与所学专业知识不相一致的工作。形成知识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因素,即教育培养出的人力资本与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存在着错位。如层次结构错位、专业结构错位、需求空间错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还因教育质量的差异造成所谓的“知识”失业。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各级入学人数大量增长,但教育资源的增长未能赶上学生数量的增长,从而降低了教育质量。这就很容易造成供给质量与需求质量的差异,于是降格录用与不愿被降格录用必然会产生,导致“知识”失业。供需结构错位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培养人力资本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而适时调整,而不是过度教育。

二是制度信息障碍的因素。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是劳动力获得充分就业的一项重要条件。当户口歧视、地域歧视、种族歧视、就业保障等不平等制度存在时,必然会影响到知识劳动力的就业;知识劳动力寻找工作也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供需信息。

三是就业观念的因素。很多知识劳动者只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对落后地区、基层单位敬而远之,造成选择需求方的离散程度高,导致一部分知识失业;许多接受高等教育者预期高投入高回报,有的宁可选择闲置等待就业,也不愿降低条件匆忙就业。


5.25学习性就业2


知识失业既有教育结构方面的原因,又有教育质量以及面向社会不足方面的因素;既有择业观念落后于市场变化的需求,又有信息、制度等方面尚待完善的缺失,因而我们不能把知识失业简单地、不加分析地归咎于过度教育。教育投入增加,不是造成失业的原因,而是原本就存在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这些失业者,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习性就业,接受社会所需的技能培训,不仅不会降低失业,还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收益。


5.25学习性就业小标

高技术工人从事低技术工作的伪命题

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指出:“事实上,高等教育供给增加后,不能被劳动力市场吸纳,很多毕业生被迫接受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工作。”高技术劳动力接受低于其教育水平低的工作,将导致低技术工人被迫接受更低层次的工作,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这种现象被称为“挤对效用”。发生挤对被认为是教育过度了,应该限制教育投资。

如何考量高技术和低技术呢?过度教育理论将个人所受教育年限与从事某种工作所需教育水平区别开来,提出了所受教育和所需教育的一组概念。当个人所受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教育水平时,称为“过度教育”;反之,则称为“教育不足”。


5.25学习性就业3


通过以上对过度教育理论列举三个方面所谓过度教育具体表现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表现的内在动因并不是因为教育过度造成的问题。

教育作为教人知识、授人技能,告诉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项事业活动,所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在能力、素质、道德等方面对社会形成有用之才,为拓宽生产边际,解决经济发展瓶颈,促进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人类自由劳动解放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时,便是社会不断追求的需求,没有过剩之说。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是人毕生追求的事业。以违背教育根本宗旨,脱离社会所需的教育,出现教育管理的问题来说明过度教育是偷换概念。

无论何种工作岗位都有潜力可挖,这就为受更高教育者提供了有所作为的空间。保姆、清洁工、出租车司机不是低学历的专利,无论岗位多么普通,高学历者只要能够热爱本职工作,就能做出一番成绩,很多研究生深入一线工作,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工程师、知识分子往往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岗位做起。用教育改造人、向教育索取人才,无论什么时候,在经济可支撑的范围内,不断接受教育都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所谓接受教育高于所需教育属于过度,是原本就没有的事情,是在静态的观察中提出来的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推荐阅读>>>


学习性就业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怎样在发展中引入先富带后富的机制?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在阐明科技进步有净减少生产岗位、净增加学习劳动中,提出学习性就业,从而为实现充分就业开辟出更多的有意义的就业岗位。本书以更多的新观点、新思想冲击着现有的思维定势;深入透彻揭示事物本质使您茅塞顿开;开辟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破解发展中难题,值得您一看究竟。


标签: 经济学
上一篇: 货币即政治 |《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
下一篇: 戴鞍钢|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