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媒体在塑造着留守儿童吗?| 媒介使用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队伍的壮大,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在扩大,总数已达6000多万;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超过50%,即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是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位、家庭关系的残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面临诸多问题。相关研究发现,由于父母监管的缺失,媒介替代性地占据了留守儿童生活的核心,他们比常规儿童更沉迷于电视、网络等媒介交流,媒介成为他们的“精神保姆”。在留守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探讨如何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成长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是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议题。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运用量化的问卷调查法、质化的深度访谈法及行动研究法,对3个劳务输出大省——河南、湖南、安徽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得1023个有效样本),以分析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情况、媒介素养水平及社会化水平。同时,研究者选择部分典型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亲子沟通状况、媒介接触情况,以及监护人、教师、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中扮演的角色。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研究者同时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以参与式传播(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的工作方法,分别在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梅河小学、新乡市原阳县留守流动儿童学校开展了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研究。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如何培养留守儿童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及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进而提升他们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这种传播公平的研究取向将为促进社会各群体的均衡发展做出探索与努力。研究者探索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与方法,可为全国范围内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参照价值的操作框架。


5.19留守儿童书影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在其人格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形成等方面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近几年,随着大众传媒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并逐渐成为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学术界开始关注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基于以上现实,这里拟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探讨媒介使用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具体做法是,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水平作为因变量,将人口变量、家庭及学校环境、传统媒体使用行为、网络媒体使用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强迫进入法,将上述自变量依次引入回归方程。鉴于留守中学生与留守小学生在媒介使用动机及行为上的差异,问卷中采用了不同的量表,分别针对两者的社会化水平,进行了回归分析。

1.媒介使用对留守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共有6个变量影响了留守中学生的生活技能。按影响力大小计,分别为:年龄(β=0.241,p<0.001)、学校关系(β=0.197,p<0.001)、每周读报频次(β=0.185,p<0.05)、网络新闻资讯偏好(β=0.138,p<0.05)、每周听广播时间(β=-0.138,p<0.05)、心理孤独感(β=0.116,p<0.05)。具体而言,年龄愈长、在校与老师和同学关系愈融洽、心理孤独感愈强、每周读报频次愈多、在听广播上花费时间愈少且愈偏好网络新闻资讯类的受访者,其掌握的生活技能愈多。

影响留守中学生人际交往对象数量的因素有2个。按影响力大小计,分别为:性别(β=0.180,p<0.05)、学校关系(β=0.128,p<0.05)。具体而言,男性、在校与老师和同学关系愈融洽的受访者,其交往对象的数量愈多。

影响留守中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即关系好坏)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力大小计,分别为:学校关系(β=0.343,p<0.001)、心理孤独感(β=0.343,p<0.001)、网络消费偏好(β=0.102,p<0.05)、性别(β=-0.099,p<0.05)、报纸内容偏好(β=-0.089,p<0.05)。具体而言,女性、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关系愈融洽、心理孤独感愈强、愈偏好报纸的新闻资讯类内容以及网络消费的受访者,其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愈好。

影响留守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因素有6个。按影响力大小计,分别为:心理孤独感(β=0.261,p<0.001)、学校关系(β=0.169,p<0.05)、每周上网时间(β=0.150,p<0.05)、电视内容偏好(β=-0.126,p<0.05)、网络新闻资讯偏好(β=0.111,p<0.05)、网络消费偏好(β=-0.099,p<0.05)。具体而言,心理孤独感愈强、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关系愈融洽、愈偏好电视的新闻资讯类内容、每周上网时间愈长、愈偏好网络新闻资讯类内容和网络消费的受访者,其对自我所持有的道德观念评价愈高。

影响留守中学生学历期望的因素仅有1个,即学习成绩(β=0.251,p<0.001)。这表明学习成绩愈佳的受访者,对自己将来的学历愈有较高期望。

5.19留守儿童小标


以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变量、家庭及学校环境、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使用行为均影响了留守中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其中人口变量、家庭及学校环境显著影响了留守中学生社会化水平的4个维度。具体到本研究关注的媒介使用因素,统计结果表明,传统媒体的使用行为对留守中学生的生活技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其人际交往质量以及道德观念有负向影响;网络媒体的使用行为对留守中学生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质量以及道德观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19留守儿童1


2.媒介使用对留守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共有4个变量影响了留守小学生的生活技能。按影响力大小计,分别为:网络资讯获取与人际交流偏好(β=0.350,p<0.001)、每周读报纸时间(β=0.190,p<0.05)、家庭关系(β=0.133,p<0.05)、学习成绩(β=0.120,p<0.05)。具体而言,学习成绩愈好、与家人的关系愈融洽、每周读报时间愈多、愈偏好网络资讯获取与人际交流的受访者,其掌握的生活技能愈多。

影响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对象数量的因素仅有1个,即年龄(β=0.241,p<0.05)。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小学生的交往对象愈多。

影响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即关系好坏)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力大小计,分别为:学校关系(β=0.342,p<0.001)、心理孤独感(β=-0.231,p<0.001)、网络资讯获取与人际交流偏好(β=0.177,p<0.05)、报纸内容偏好(β=0.149,p<0.05)、年龄(β=-0.125,p<0.05)。具体而言,年龄愈小、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关系愈融洽、心理孤独感愈弱、愈偏好报纸的娱乐消遣类信息以及网络资讯获取与人际交流的受访者,其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愈好。

影响留守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力大小计,分别为:学校关系(β=0.219,p<0.001)、家庭关系(β=0.218,p<0.05)、每周看电视频次(β=0.159,p<0.05)、网络资讯获取与人际交流偏好(β=0.128,p<0.05)、父母文化程度(β=0.122,p<0.05)。具体而言,父母文化程度愈高,与家人、老师、同学关系愈融洽,看电视频次愈多,愈偏好网络资讯获取与人际交流的受访者,其对自我所持有的道德观念评价愈高。

影响留守小学生学历期望的因素有3个,即学校关系(β=0.175,p<0.05)、广播内容偏好(β=-0.166,p<0.05)和父母文化程度(β=0.134,p<0.05)。具体而言,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关系愈融洽、愈偏好广播的新闻资讯类信息的受访者,对自己将来的学历愈有较高期望。

5.19留守儿童小标

以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变量、家庭及学校环境、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使用行为均影响了留守小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其中人口变量、家庭及学校环境显著影响了留守小学生社会化水平的4个维度。具体到本研究关注的媒介使用因素,统计结果表明,传统媒体的使用行为对留守小学生的生活技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媒体的使用行为对留守小学生的生活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19留守儿童2


3.研究发现:媒介类别、媒介内容影响下的留守儿童社会化

由上文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当今媒介化社会,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仅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的影响,亦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媒体的接触与使用,以及网络媒体的接触与使用,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这印证了近几年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论。

(2)网络媒体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力大于传统媒体。回归分析的数据表明,尽管家庭、学校因素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解释力仍大于传统媒体的解释力,但比较而言,网络媒体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解释力大于传统媒体的解释力,且网络媒体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对网络新闻资讯的偏好,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获得,亦影响到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好坏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随着网络技术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普及,网络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这一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3)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正向影响均多于负向影响。在传统媒体的使用行为中,对电视、广播、报纸的新闻资讯类内容的偏好根据第三章介绍的电视、广播、报纸内容偏好的测量方法,得分愈高,表明受访者愈偏好娱乐类内容;得分愈低,愈偏好新闻资讯类内容。三种媒体的内容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均为负向,表明新闻资讯类内容有助于受访者的社会化(若影响为正向,则意味着娱乐类内容有助于社会化),以及看电视频次、读报纸频次、读报纸时间,均正向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仅有“每周听广播时间”负向影响了留守中学生生活技能的获得;网络媒体使用中,每周上网时间、新闻资讯偏好和人际交流偏好,均正向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仅有“网络消费偏好” 负向影响留守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这一发现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保护主义”的思维,引导留守儿童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培养他们在媒介接触过程中形成独立见解、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4)媒体的新闻资讯类信息显著正向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回归分析的数据表明,电视的新闻资讯类内容有助于留守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广播的新闻资讯类内容有助于留守小学生树立较高的学历期望,报纸的新闻资讯类内容有助于留守中学生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网络的新闻资讯类内容,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获得,亦影响到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好坏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媒体的新闻资讯类信息对个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已经在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从一个侧面亦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一发现给我们的启示是,建立“亲子互动”的媒介接触模式,由家人或监护人陪伴留守儿童使用媒介,对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将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对媒介内容的鉴别力,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进而发挥新闻资讯类信息在留守儿童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也许您会喜欢>>>


流动儿童与媒介

流动儿童与媒介:移民融合中的传播与社会化问题

庄曦 著

2016年12月出版


标签: 传播学
上一篇: “从支那到中国”的历史
下一篇: 典妻和租妻:畸形的契约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