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严鹏|战时国统区的大型装备制造

5.15国统区-首段


大型装备如电站成套设备等属于技术复杂产品,能否制造此类产品是衡量一国工业技术实力的标志。中国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至抗战爆发前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无法制造大型装备。然而,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业企业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却初步掌握了制造大型装备的能力,使中国工业技术得到提升。罗斯基(Thomas G. Rawski)对中国近代资本品工业部门的研究堪称经典,却完全忽略了抗战时期,这反映出部分学者将战时中国经济视为“毁灭”的倾向。诚然,战时中国经济相较于和平时期是非常态的,唯其如此,大后方工业技术进步的原因与机制更值得探究。本文将在分析原始档案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央机器厂这一典型个案的考察,在微观层次上完善战时中国工业技术演化的历史图景,并对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予以评价。


5.15国统区-小标

中央机器厂制造大型装备概况

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简称资委会)为培育机械工业而创办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技术代表了战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就大型装备制造而言,后方企业具有此种能力者为数不多,中央机器厂又最具典型性。该厂在战时制造的大型装备主要为发电成套设备,包括火电站所用汽轮机、锅炉和电机以及水电站所用水轮机等。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中央机器厂的产品只能算是小型设备,但在近代中国,该厂产品已臻极致,可以认为是中国制造大型装备的开端。

中央机器厂的创办初衷主要是为了制造航空发动机。1936年,资委会延请物理学家王守竞在湖南湘潭筹办机器厂,王守竞当年即赴美引进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当时,王守竞网罗了一批人才,如张乔啬、费福焘、施伯安等,一方面与美国厂商谈判制造权,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设备。然而,由于资委会系与航委会(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合作筹建航空发动机工业,而航委会对引进何种机型拖延不决,直到抗战爆发亦无定论,此事遂不了了之。航空发动机制造计划受阻后,王守竞果断地为机器厂寻求其他出路,一面继续尝试引进发动机技术,一面派施伯安等人赴瑞士寻求其他机械产品的技术引进机会。在施伯安与费福焘的努力下,1938年3月29日,资委会与瑞士布朗勃法瑞厂(Brown Boveri Co. ,当时译为卜朗比厂,后文简称BBC厂)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议定由BBC厂转让部分产品的技术与制造权给资委会机器厂,这些产品中即包括两种大型装备:(1)蒸汽透平及透平发电机,“容量以12000千瓦(kW)止,至其电压以12000伏为止”(2)电机类(火车用电机及交流电整流子马达除外),“容量以5000千瓦(kW)止,至其转轮对径以2000公分为止”。以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制造此类装备极为困难,但施伯安与费福焘有信心,他们在给王守竞的报告中称:“至于制造蒸汽透平,现在造四、五千kW者当属可能,至造12000kW者,或觉困难,但经调查,有非尽然者。此项特别大透平只需将发电机之转轴、透平之心子及外壳等尺寸过大部分令洋厂车光后输入外,其他部分欲在中国自造,照现在本厂已购设备略加扩充,堪足胜任也。”这一建议后来被概括为“难造部分输入,易制部分自造”,符合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除与BBC厂合作外,施、费二人还联系了瑞士机车厂(Swiss Locomotive and Machine Works,后文简称SLM厂),签订了类似的合同。

1939年,为避免日军摧残,资委会机器厂内迁云南昆明茨坝,8月7日正式命名为中央机器厂,9月9日正式成立。中央机器厂造端宏大,其产品并不局限于大型装备,还涵盖了普通动力机械、机床工具、纺织机械乃至汽车等。不过,大型装备在中央机器厂占有重要地位。该厂早期有5个分厂,一分厂造汽轮机(即透平),二分厂造锅炉,三分厂造内燃机,四分厂造电机,五分厂则尝试造汽车。一套火力发电设备主要由汽轮机、锅炉和电机这三大主机组合而成,而这三大主机各由一个分厂专门负责,可见中央机器厂将重心放在了火力发电设备这一大型装备的制造上。由于初次制造该类大型装备有难度,中央机器厂采纳了施伯安与费福焘的建议,在其报告中称:“本厂采取逐渐自造办法,以期安全,故第1、2两套中透平发电机送风器、引风器、吹灰器等件,暂向与本厂订有技术合作合同之卜朗比厂购置外,其余悉由本厂设计制造。”中央机器厂与BBC厂签订的合同规定引进的发电设备容量最大可达12000千瓦,但实际开始制造时,中央机器厂仅从两套2000千瓦设备着手,是考虑到战时困难而采取“救急之计”。同时,为造这两套2000千瓦发电设备,中央机器厂采取了分解零件渐进仿造的策略,即先仿造简单零件而进口复杂零件,再逐渐过渡到对复杂零部件的仿造,这也使其制造过程带有试验性质。因此,中央机器厂首次制造大型装备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技术学习过程。


5.15国统区-中央机器厂门楼

中央机器厂门楼


在火力发电设备三大主机中,以锅炉制造最简单,汽轮机最复杂,故中央机器厂对汽轮机主要采取了进口策略,而重点制造锅炉与电机。负责制造锅炉的施伯安在进入中央机器厂前,曾任上海新通贸易公司总经理,而新通公司1924年就与BBC厂签订了在中国境内独家经销该厂产品的合约,故施伯安对BBC发电设备的技术特点是很熟悉的。据曾任中央机器厂分厂厂长的王守泰回忆:“锅炉是施伯安搞的,完全是自己设计的,新通公司有基础。”因此,中央机器厂的锅炉制造相对顺利,与之相比,发电机的制造更为曲折。根据1941—1943年中央机器厂的工作月报,可以勾勒出两台2000千瓦发电机的制造进度。

据目前所能得到的数据,1941年4月前,中央机器厂的两台2000千瓦发电机制造长期停滞。1941年6月,第一台发电机的完工度达到85%,第二台的完工度则为60%,状态尚佳。但如图1所示,此后两台发电机的制造进展十分缓慢。1941年8月12日,中央机器厂遭日军空袭,第一台发电机不幸被炸,进度由7月的90%陡降至60%,直到12月才恢复。1942年头3个月,发电机制造又陷于停滞,直到4月,第一台发电机才继续动工,于6月完竣。至于第二台发电机,则“停工经年”,直到1943年8月方重新“进行整理”,10月委托新中公司代为办理后始开工。实际上,第二台2000千瓦发电机要到1945年才正式完工并投入应用,其制造周期长约6年。综合来看,中央机器厂大型装备的制造贯穿了整个抗战,备尝艰辛,相当不易。这两套2000千瓦火力发电设备,先后卖给了四川的泸州电厂和云南的昆湖电厂。

除2000千瓦火力发电设备外,中央机器厂在战时还制造了其他电站设备,其中一些产品以当时中国的标准来看,也算得上比较大型的装备了。

总之,抗战时期资委会中央机器厂在大型装备制造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尽管其最终绩效并不算好,但对于中国工业来说,仍然体现了巨大的进步。毋庸置疑,战时国统区的环境相较和平时期而言是极为恶劣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机器厂所取得的成绩才更加可贵。那么,中央机器厂制造能力提升的原因与机制是什么呢?


5.15国统区-小标

资本:国家资本的非市场逻辑

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国家资本的扩张是工业领域内一个突出的现象。对战时国统区的大型装备制造而言,国家资本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资本具有非市场导向的属性,能够克服制造大型装备所面临的长周期困难。从中央机器厂的经历来看,这一点尤为典型。

从资源委员会创办机器厂的动机来说,本身就包含“以增强国防独立自制为最后目的”这一非市场考虑,而资委会挑选的机器厂负责人王守竞更具有技术优先的理念,这使得中央机器厂的非市场主体色彩尤为明显。王守竞本为留美归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学问扎实,据吴大猷称:“量子力学一发展出来,他就坐上头一列火车。”因此,王守竞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分子,这使他管理企业的方针有别于一般经营者,对企业的技术发展尤为看重。据中央机器厂的员工雷天觉回忆,王守竞“不是以一个厂长的身份在办厂,而是有把工厂办成一个研究机构的趋势”。另据该厂员工韩云岑回忆:“厂子什么都做,比较乱,经济效益不好。王守竞说:‘只要给我合适的价钱,我什么都能做。’”王守竞这句话被一些论者解释为遵循了市场原则。然而,曾亲闻王守竞论述办厂方针的员工李天基的回忆恐更合实情:“他(王守竞)有个指导思想:中央机器厂以训练人才为主,不是单纯搞生产。他支持技术人员搞试制、钻研技术,以便抗战胜利后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际上,中央机器厂引以为傲的产品精密工具块规,员工在制造时“主要是技术上的好奇,是研究性质的”,结果技术上虽达到了瑞士最高一级的精度水平,但在当时“没有市场”。王守竞的这种办厂方针,使本身作为非纯粹市场主体的国企中央机器厂更加偏离了市场导向。但对于大型装备制造来说,王守竞的方针非常有利。

其实,以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来说,自行制造大型装备成本较高,反不如直接进口有利。施伯安与费福焘在与BBC厂商谈技术引进时,即曾对王守竞指出这一点,称因“初创时工人手艺尚未熟练”,故“输入之要件较诸自造者或反低廉”,且“倘完全自制,于出售时不易得客户信仰”。对后发展国家培育新兴产业来说,此种“造不如买”的窘境实为常态。因此,从一开始,中央机器厂人员对制造大型装备的非经济性即有清楚的认识。

王守竞就曾写信给施伯安与费福焘,认为企业创办之初“不论成本如何,只须技术上无缺陷”。这是王守竞面对大型装备制造困难的基本态度。毫无疑问,“技术上无缺陷”体现了王守竞将企业办成研究机构的办厂方针,而“不论成本如何”则暗示了此种方针的非市场导向。由于初次制造大型装备本身即带有研究试验性质,故王守竞的方针与之充分契合。同时,国家对于中央机器厂也给予了充分支持。该厂在收支难抵的情形下,主要依靠国家注资来维系。国家作为中央机器厂出资人的这种不计赔累的投入,是竞逐短期利益的私人资本所不可想象的,也只能以国家资本具有非市场属性来解释。


5.15国统区-小标

技术:驻外人员与海外研发机制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大型装备制造活动,对中国工业来说具有开拓性质,故困难极多。国家资本持续性地注入中央机器厂,解决了该厂的资本供给难题,但能否成功制造大型装备,还取决于该厂自身能否顺利地实现技术转移。作为一家重视技术的企业,中央机器厂创立了大规模的图书馆,并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技术学习,此点已被职员的回忆所揭示。不过,较少被研究者关注的是,中央机器厂依靠派驻国外合作企业学习的技术人员,构筑了一个海外研发机制,解决了技术稀缺的难题。驻外人员的参与,对于中央机器厂的大型装备制造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学界对于战时中央机器厂以及整个资委会的出国人员,多关注1939年之前从事技术引进及购买设备活动的张乔啬、施伯安等人,以及1942年赴美实习的所谓“三一会派”人员。然而,中央机器厂在整个抗战时期,都曾派有技术人员常驻瑞士,学习大型装备的制造技术,其实习时间更长且未曾中断。实际上,派员常驻海外合作企业实习是中央机器厂为引进技术而采取的重要方针。


5.15国统区-王守竞

王守竞


中央机器厂的驻外实习人员主要是王守竞、施伯安、张乔啬等人网罗的中国留学生。还在筹建航空发动机厂阶段,王守竞等人就注意考察赴美中国留学生,对其中的优秀分子予以资助,吸纳他们加入机器厂。这些留学生中较突出者包括贝季瑶、金希武、钱学榘、钟朗璇等。贝季瑶、金希武等人是清华官费留学生,王守竞曾指示张乔啬,在清华官费外另由资委会给他们津贴。但同时,这些留学生也要调查研究王守竞指定的技术问题。航空发动机计划落空后,王守竞即改派这些留学生赴瑞士两家企业实习包括大型装备在内的制造技术。一般而言,这些驻外人员在两家瑞士企业的实习为期不长,以参观车间和搜集技术资料为主要活动。例如,1938年12月1日,钱学榘开始在SLM厂实习,着手设计VD41油机。但一周后,钱学榘即接到王守竞指示,要求他“须注意工具样板及试验事”,他遂将原定在设计部工作六星期之时间“缩短至四星期”。同时,根据王守竞的要求,钱学榘撰写了《关于VD25接压(Supercharging)装置制造及设计注意点简表》并寄回中国。后来,中央机器厂的研制重心为VD25型机,钱学榘撰写的报告涉及技术要点,对昆明厂内的制造工作当有很大帮助。实际上,钱学榘对SLM厂研发工作的参与,不仅为中央机器厂提供了第一手的技术情报,而且也使中央机器厂在引进技术时能降低成本。

就中央机器厂制造大型装备来说,最重要的驻外人员为钟朗璇。钟朗璇为上海交大电机系毕业生,1939年4月被王守竞派往瑞士常驻BBC厂,1946年才回国结婚。在赴瑞士之前,钟朗璇曾在美国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当时或译称为“威厂”)实习,那时他已考虑到“国内涡轮发电机较重要,且机厂中派费先生等到瑞士时,亦注重Brown Boveri之汽涡轮发电机”,故主动申请到汽轮发电机科工作,学习火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在西屋公司,钟朗璇“到工场之机会甚多,对大汽轮及水轮发电机之构造及制造方法,颇有观察之机会”,而负责指导他的美国工程师也“极肯详细指导”,故他“所得甚多”。初入BBC厂实习时,钟朗璇尚对汽轮机“不熟悉”,但一年后,对“汽轮机理论及设计方面,已稍有眉目”。随着实习的深入,钟朗璇增强了自制汽轮机的信心,对中央机器厂的领导层表示:“汽轮机之制造问题,我辈最难解决者为材料问题,如我辈能制齿轮铣头类之工具,则翼子之制造甚易解决。”1941年9月9日,在给王守竞的信中,钟朗璇再次强调:“朗两旬来往工场所观察,颇觉我辈开始制造汽轮机,亦并无难处(叶子之制造,系大宗生产式,需资本较多,暂似不必)。”同时,他开列了当时中央机器厂制造汽轮机所缺的工具。在这封信中,针对王守泰提出的“先制100—200kW之汽轮机”计划,钟朗璇亦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以为“此小型汽轮机用处不大(火车燃用发电),恐销路不广,又此小型机大体系等压式,我辈现有机件已立即可制造(除叶子外)”,鲜明地支持试造大型装备。

尽管中央机器厂在战时未能利用钟朗璇从瑞士传回的知识与技术制造汽轮机,但钟朗璇对于该厂制造其他大型装备及其核心部件仍发挥了重要作用。与钱学榘一样,钟朗璇也参与合作企业的设计工作,并将其成果反馈给中央机器厂,令该厂完成在国内缺乏条件完成的研发工作。例如,1938年8月,在给王守泰的信中,钟朗璇称:“Wr410c之励磁控制电阻,系根据弟在此间之设计而制造,如国内已另有设计,且机将根据国内设计制造,请即将设计之详细(绝缘,励磁绝缘尤重要)寄来,以便根据更正。”1941年4月,钟朗璇复问王守泰:“前我厂制Wr410c及WTA512h之固定子情形如何,厂中制造时倘有技术上之困难,望尽量详细示知,以便与卜厂商量。”这表明钟朗璇虽为实习生,但实际上等于中央机器厂安置于BBC厂内的研发人员,利用BBC厂的资源为中央机器厂服务。

战前,中国机械工业未能成功制造大型装备,原因之一即在于技术欠缺。抗战时期中央机器厂制造大型装备的成功,得益于从国外企业引进技术,而该厂驻外人员正是这一技术转移过程的实际运作者。机械制造业中的技术往往涉及图纸和书面资料中无法明言的默会知识,即所谓“默认的、无法规范化表述的‘诀窍’”,这使“边干边学”对该产业的技术积累尤为重要。中央机器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引进技术的方式并非单纯地购买图纸等技术资料,而是派技术人员深入合作企业内部“边干边学”。进一步说,中央机器厂的驻外人员在合作企业并非单纯地学习,而是直接参与成果共享的技术研发,这相当于中央机器厂在海外设置了研发机构,有效地克服了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及战争干扰给技术活动带来的阻碍。因此,由驻外人员构成的海外研发机制,是中央机器厂在战时恶劣环境下制造大型装备的技术保障。


5.15国统区-小标

市场:用户对自主制造的支持

早在中央机器厂派员赴瑞士引进大型装备制造技术之初,未来的市场消纳问题就在考虑之内,而用户对于国产装备的接受问题尤为该厂职员所关注。如前所述,施伯安与费福焘提出了进口与自造相结合的渐进式技术引进方案,其用意除了降低制造难度外,也着眼于制造成功后的产品销售。他们认为,“倘完全自制,于出售时不易得客户信仰”,而“新厂事业所得客户信用较诸技术上问题显更为重大”,故“采取输入要件乃营业上必要方针”。在与BBC厂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后,施伯安与费福焘在对王守竞提出落实合同的建议时,仍强调零部件进口与自造相结合的策略十分重要,因其“可以满足购者心理”。由此可见,中央机器厂自身对于用户是否接受国产大型装备十分在意。不过,在战时的环境下,对外交通困难,用户的选择有限,国产装备也就自然有了市场需求。1940年7月,钟朗璇在写给王守泰的信中称:“近日欧局如此摇动,我辈购机,运输必甚困难。”到当年12月,形势更趋恶化,钟朗璇告诉王守泰:“近日则从瑞士运机器返国,绝对不可能。”中央机器厂无法从瑞士购买机器及其零部件运回中国,也就意味着国统区用户同样无法直接进口国外装备。这样一来,战争反而为大后方机械企业自制各类装备创造了一个保护性市场。


5.15国统区-分割线

作为一种企业活动,战时国统区的大型装备制造,与和平时期的制造业活动一样,受资本、技术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战时国统区企业的大型装备制造活动在这些因素上反较战前更有优势,这是战时大后方工业技术提升的根本原因。对近代中国来说,工业基础薄弱,制造大型装备缺乏相应的技术,且面临周期长、回报低的困难,即使试造成功,又要面对用户普遍不信任国产装备的窘境。此类束缚导致战前中国的机械工业无力从事大型装备制造。抗战时期,在大后方,国家资本为适应战时环境而兴起,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必须尽快获取回报的私人资本不同,国家资本具有一定的非市场逻辑,能够将资源倾注于周期长而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收益的活动。因此,作为国家资本载体的资委会中央机器厂,凭借国家资本的这一属性,得以在战时制造大型装备。对后发展国家的企业来说,技术引进通常是制造大型装备初始阶段的必由之路,中央机器厂亦不例外。该厂的成功之处在于,派遣技术人员常驻国外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从而一方面解决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默会知识学习问题,另一方面也利用海外资源实现了在国内缺乏条件完成的技术研发活动。同时,尽管中央机器厂首次尝试制造的大型装备在质量与交货速度上均存在问题,但用户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宽容,部分用户且鼓励该厂自主制造新产品,这使该厂能在一个相对友善的市场环境中制造大型装备。因此,战时国统区企业能够实现大型装备制造,是有利的资本、技术及市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战时国统区大型装备制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战时特殊环境的产物。以中央机器厂这一案例来说,在有利的资本、技术及市场诸因素中,唯有技术层面的海外研发机制较少战时色彩,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可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然而,资本层面的国家资本的非市场逻辑,以及市场层面的用户对自主制造的支持,都与战争切断了国统区正常进口渠道有密切关系。在战争尚未开始时,国民政府以及装备用户都曾对中央机器厂表示不支持的态度,因为它们所需的装备“可随时以较廉之价格直接向国外厂商购得”。但随着战争的爆发及持续,从国外直接进口机器成品日益困难,而国统区的工业体系又急切需要各类装备供应支撑抗战,于是,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说,国民政府及各类用户都不得不支持国产装备。换言之,在和平时期受进口装备压制的中国工业,因战争对市场的扭曲而排除了外资的竞争,反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工业的影响既不能忽略,也不能轻率地以“毁灭”概括。对提供资本品的中国工业部门而言,抗日战争加速了其技术积累,其成果在1949年后亦长期得到应用。当然,战争虽然为国统区企业制造大型装备创造了有利的投资与市场环境,但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直接的损害和干扰,这是必须辩证看待的。


标签: 近代史
上一篇: 莫言怎样写战争小说
下一篇: 爸妈,歇一会儿 | 《西方国家家庭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