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你应该庆幸我没用内力”| “神拳”太极

太极拳这门武术,不仅承载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武学的憧憬,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思想。

不过代代习武之人,往往“术业有专攻”,有的练成里子,有的练成面子。

你眼中的太极拳“大师”是什么样的呢?


这样?


5.10武功-郑曼青


这样?


5.10武功-闫芳


还是这样?


5.10武功-雷公


雷公也算是杨氏太极拳的资深练习者和爱好者了。那么,老一辈的杨式太极传承者怎样理解太极拳和太极拳的原则、招式?怎样解读太极拳强身健体、艺术审美、格斗竞技的多重功能?


(本文节选自 张义尚《武功薪传(修订版)》)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当中比较高深的一种,它本身是技术,同时也是艺术,所以对于太极拳的实践认识永远没有止境,它之所以耐人寻味,也在这里。写作带艺术性的技术,只能由有高度技术成就和高度艺术水平的人来完成,文章写得虽好,而本身的技术艺术造就不大不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太极拳中的杨式,过去当然以澄甫太老师为巨擘,他的技术写作,当时皆由其门弟子代为执笔,而非他老人家亲自动手,故虽有几种册子,都是语焉不详,说理不透,不无隔靴搔痒之感。家师李公雅轩追随澄甫太师多年,传授既正,悟解尤深,本其心得,写成此稿,皆是自己亲笔,直抒胸臆,无有间隔。这在太极拳书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了。所以我们这次代劳整录,严格遵守的宗旨,是仅就其文字之有错讹重复者,予以订正删削,外此则尽量保持其本来面目,不敢妄事增减。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另外根据家师平时教导和门弟子问难请益,我们觉得有必要讲到下面的一些内容。


5.10武功小标

必须指出的太极歧途

中国的拳术,门派很多,各有各的风格特点,不能张冠李戴,混淆不分。太极拳的特点,就是静、缓、软、匀。静,就是神经清醒、照物无遗的境界,太极拳尤重动中求静,故静是太极拳核心的核心,一点也不能疏忽。缓,与快为对待,为了达到动中求静的目的,所以动作不能太快,有越慢越好的提法。软,是全身关节肌肉筋骨彻底松开,丢掉后天的拙劲硬力,则肢体自然沉重柔和,有松沉软弹、棉里裹针的感觉。匀,是均匀,即动作虚实分明,快慢一致,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相续不断的意思。以上四点,是太极拳与其他一切拳法的分水岭,自始至终不能违反的原则;但近来有些人主张刚柔相济(我们也说刚柔相济,但内容不同)、快慢相济、顺逆缠丝等,明显地违反了“静、缓、软、匀”四原则,这是对太极拳原则的修正,实际上是走到外家拳的途径上去了。


5.10武功1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太极拳在陈家沟尚保存很多擒拿法、打法、跌法、腿法等,这是事实。后来各式尤其杨吴两式,渐渐扬弃了许多艰难的动作,而一归于听劲懂劲,这正是太极拳的进步和发展的地方。他们实际上不是不讲各种打斗方法,而是打斗的方法更巧妙、更高明了。但近来有认为这是赶巧,吹捧提倡走老路,仿佛是不把扬弃的糟粕拾起,就好像是美中不足,这完全是儒家厚古薄今的思想在太极拳里的反映。

太极拳是一种比较高深的武术,就是遇到了好的老师传授,也还要自己虚心受教,经过长时的熏陶,勤学苦练,然后才能逐步提高。若条件不具足,单凭自己的揣摩想象,任你怎样聪明,也免不了顾此失彼,强调了某些方面,又忽略了某些方面,结果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用功纵勤,收效不多,这是我们亲身的体验,也可说是深刻的教训,同时说明了亲近明师益友的重要性。但近来有不少的学者甚至是教者,根本没有从师学习,只是弄些图书,摹仿摹仿,或者剽窃一点外形,自吹自擂,拉拢学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不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做法。

上面这些道理弄不清楚,会给真正想学好太极拳从而得到增强健康水平的人带来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这里特别指出。


5.10武功小标

学习太极拳应有的认识

我们过去听武术界一致的公论,内家功夫以太极拳为第一,形意、八卦也很不错。青年好学,很想各种都会,熔化于一炉。后遇李师,方知形意、八卦等功夫当然各有各的长处,但它所走的劲道与太极不同,不宜兼练。并且学功夫总宜专宜精,才能得到好处,若不专,必难精,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要想同时练好几种功夫,势不可能。何况一趟太极拳,有大小、刚柔、快慢等变化,用毕生精力研练,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哪里还用得着外求,这是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

至于太极拳有“神拳”的称号,李师说有二因:一是太极在练时是用神、用意,藏而不露,因以用神为主,故称神拳;二是太极在推手时,变化神奇,快冷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只要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当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


5.10武功小标

太极推手的走化和发劲

推手一名“打手”,乃是练习太极拳的人在盘架子已有一定火候,能够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遍体躯干四肢以及一切关节皆能一气贯通、随心所欲之后,为了防护自身、攻击敌人所采取的锻炼方法。一切拳法的运用,都不外守卫自己、攻击敌人,但外家的拳法多数是采取直线的动作、外形的变化,惟有太极功夫是采取弧线的动作、内劲的变化,故有听劲、懂劲、走劲、化劲、粘劲、拿劲等术语。听劲也叫找劲,是与对方一接触,就要能够清楚知道对方来力的轻重、方向、速度等。懂劲是不特能够知道对方来劲的种种,还要以我的劲与对方的劲相结合,利用对方劲的动态,以多种多样的弧线,合于分力、合力、力偶、斜面等原理,使对方的劲逐处落空,无有用武之地。根据力学惯性原理,敌劲既逐处落空,即逐处有失掉重心的场合,我于敌人已失重心的场合,仍粘着不离,且随顺敌动方向增加力量,使敌人已失的重心不能恢复,而且更趋于向不利方向发展,而我则处处不失重心,从容不乱,可以随意地摆布对方。此中引敌落空的方法,即是走劲、化劲,也就是不顶的功夫;不使敌由落空失重而转至不空与维持重心,即是粘劲、拿劲,也就是不丢的功夫。要达到不丢不顶,必须能够舍己从人,随敌人的变化而变化,不自动,不妄动,也不宜多动。不自动,是彼不动己不动。不妄动多动,是恰到好处,敌进一分,我退一分,敌进二分三分,我亦退二分三分,若进一分退二分则丢,进二分三分而退只一分则顶,非丢则顶,走化粘劲与拿劲皆无法完成了。

李师关于发劲的指示,如云:“太极的发劲机会,应是在打斗中赶现成的,送在手上来的,如这样子打得才干脆,而不是把发劲的机会硬做出来的,否则打不出人去,就算是凭自己的力大,勉强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带水。”


5.10武功2


总之,关于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不外静功和动功二种。静功偏重在神经的涵养,动功偏重在肉体的锻炼。各种打坐、练气、养气等内功以及我国道佛两家所讲的功法,都属于静功的范畴。各种体操活动,如我国固有的八段锦、五禽图、易筋经,各种外家拳法,以及国外传来的种种体操,都属于动功的范畴。太极拳动中求静,是动静统一的功法。练太极拳时,一面身形的内外上下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呼吸深长,贴脊流行,一面同时有神经清醒灵感,心地轻松愉快的感觉。所以李师常说:“一练太极就感到舒服,人体常舒服,就会健康。”这与各种外家拳法以及球类、田径赛是不相同的。即此一功的创造发明,已可显示出我国古代的高度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凡能坚持盘太极架子的人,身体一定会健康少病,如再能学会打手方法,那更会有高度的健康水平,培养提高卫身卫国、英勇耐劳的大无畏精神。所以就今天来说,虽然在技击方面的效用有所缩小,但是在为健康身体与医疗各种慢性疾病,如慢性肠胃病、神经衰弱、风湿关节等方面服务,更有必要。这是太极拳值得提倡发展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太极本身是比较高深的技术,若不是仔细揣摩研究它的理论,并且下苦功实践深入的人,不可能正确认识掌握,遂认为是什么神奇玄妙唯心的东西,这是应当合理批判,揭露本质,科学整理的一面。凡是有科学价值而能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尤其像太极拳这样高度的技巧,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也一定会向前发展,并且受到应有的重视。


5.10武功小标

把杨式太极拳传到美国去的人——我所知道的郑曼青先生

有报道说郑曼青在美国教太极拳,他们规定要选具有教授资格的人,才能听郑亲自讲授,前此国内也曾有报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30年代,我在上海大东书局就已买到了杨澄甫先生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初版,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摹图本和今年(1986)4月上海书店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影印本都删去了郑的名字和序,其实这书就是由郑曼青主编的,后者才附入了原有的例言。我想谈一谈我所知道的郑曼青先生和他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


5.10武功3


郑又说:“太极拳的奥秘,知者甚少,我很想把它用文字写出来,但我又怕给外国人拿去了。”可见他的爱国之心,还是溢于言表的。还有同英国大使馆的卡尔比武一事值得一提。在抗战期间,大使馆俱在两路口到浮图关一带,当时英国大使馆的卡尔原是久住中国汉口的英侨,是一个“中国通”,不但华语流利,而且还学了多种中国拳术,同不少的中国中上层人有友谊往来。又当时大前方虽然战火纷飞、浴血奋战,而后方陪都比较闲散的友僚政客也还有不少歌舞升平的事情。卡尔因与华人武术界熟识,和许多中国人比武,都得到了胜利,就有点骄傲自大。当事的一批人,觉得有损中国武誉,为了挽回面子,共议找郑出战。又怕对郑先说明了他不去,还有郑的母亲还在,若知道这事一定会加阻拦,于是大家和卡尔约定了时间,临时由我的小同乡也是当时的四川省伤兵管理处处长何毅吾前辈出面。何也是好事者(当时四川武林高手兰柏溪一度要和杜心武较量武艺,后来万籁声出面在报上骂兰柏溪,弄得满城风雨,也就是由他们挑起的),一个星期天下午,他们开了一部小汽车到来龙巷口,由何到郑家请他出诊到英大使馆看病,郑母知道了还说:“你去吧,连英大使也慕你的名呢!”及至到了路上,才由何把这事情说明,郑无可奈何,只得随去。到英大使馆内,馆里的英国人都排队相迎,同时也可说是严阵以待。茶话之后,到使馆内草场,卡尔先表演单手劈砖,把一叠高与心齐的砖,一掌从上到下,劈为两半。郑说:“我愿以我的手臂接受你的劈掌如何?”郑伸出手臂,任卡尔连劈数掌,郑谈笑自如,一点也不受损伤。于是大家正式比武。卡尔身体高大,比郑整整高了一个头。卡尔首先出势猛攻,郑则始终不与力争。卡尔把郑逼到了草场的一角,后面即是院墙,已再无闪躲的余地,他乘势张开两个大臂直扑向郑,仿佛猛虎扑羊一般,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只见郑身势微缩让过卡尔的来力,同时即借其来力打截劲,一下把卡尔打出一丈以外,直倒地下,中方胜利了。大家离开时,使馆人员仍排队送客,非常有礼貌地注目相送,但到大家走出视域之外的一刹那,有人偷偷回看,只见他们把原来的挺胸凸肚姿态立刻转换成了垂头丧气的神情,真有说不出的意味!可见国与国之间虽然只是一件小小的事例,但彼此双方的对立情绪,是多么显著认真啊!

据说郑在美国,传了不少爱好者。他把中国的杨式太极拳带到美国,实际上已经开花结果了。他本人虽已去世,我想他可能还有英文著作,我建议我们的武术部门,为了知己知彼,大可以把它翻译出来供参考!




张义尚著作>>>


武功薪传


丹道薪传

上一篇: 社科文献数字小皮与您相约深圳文博会
下一篇: 2017年版《皮书研究》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