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新书速递 | 2017近代史专著

1


中国抗日战争史(全8卷)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步平  主编


本书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分为八个专题,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即战争的前期、战争过程、战时政治、战时军事、战时经济文化社会、伪政权与沦陷区、战后问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突破以往以一党或一军叙述抗日战争历史的局限;突破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


2

中国殡葬史(全8卷)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李伯森  主编


中国殡葬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浩瀚纷繁,特别是大量的墓地遗存和珍贵文物,都是不同时期的历史见证,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印记。根据不同时期中国殡葬史的发展特点及演变轨迹,本书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涵盖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夏金元、明清、民国八个重要历史时期,每卷紧密围绕该时期的丧葬观念、丧葬制度、丧葬习俗、丧葬设施、丧葬用品等中心议题,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殡葬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研究和阐释,重点探讨了殡葬史的相关层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为中国丧葬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中华民国外交史(全4卷)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王建朗  主编


本书以多边档案为基础,系统而准确地展现了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史,展现中国在困难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办理外交的艰苦历程,勾画出中国国际地位在民国时期所经历的继续向下沦落和逐步向上攀升的曲线发展过程,并对各政治力量的历史功过做出客观评价,在诸如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等若干重大外交案例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4


宋案彻审(近世中国)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尚小明  著


宋案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袁世凯、赵秉钧谋杀宋教仁说一直为学术界大多数人认可,然而其中谜团重重。对宋案谜团的破解,从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谁是主谋”这个问题上,其结果便是造成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这一错误严重干扰、影响了研究者对“宋案”的整体把握,导致“刺宋案”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本书作者利用大量一手资料分析、考证案情,其中90%以上为前人未曾使用,彻底解开了宋案谜团。


5


“大龙”到“蟠龙”蜕变:清代邮票研究(近世中国)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潘振平  著


邮票是近代邮政的产物。世界上第一种邮票1840年诞生在英国。邮票一经出现就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一张薄薄的印有图案和邮政资费的小纸片,神奇地引发了19世纪通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变革。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它的出现,使得中国通信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6


“制造”革命:1936~1945年华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近世中国)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陈永发,台北中研院院士。


本书意在描述华东和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面对日本人、国民党人、传统乡村精英及与之竞争的其他地方势力的多方位战争中,建立起自己的四种基层组织——群众协会、村政权、民兵和党支部。书中所引资料出自共产党干部之手,其中部分文件来自刘少奇、陈毅等党的高层领导人,但大多数材料是由少为或不为人知的干部所写的。


7


洪宪帝制外交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唐启华,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探讨1915年6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结束,到1916年6月袁世凯逝世,约一年间围绕帝制问题的中国外交。作者使用传统外交史研究最基本的多国档案对照研究法,参照中、日、英三国外交档案,及三方研究成果,还原史实。除着眼于洪宪帝制时期的中国外交外,更试图全面探讨欧战前期远东国际关系,及英、日、美、俄等国与中国外交之互动;将中国外交与东亚及全球外交连结,探讨洪宪帝制外交的复杂面向及其相互影响。


8


八十一年人生路——胡乔木生平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本书编写组  编


胡乔木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本书以丰富的资料再现了其浓墨重彩的一生和性情的复杂多面: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长达20年,成长为“中共第一支笔”; 满腹诗情,同时在新闻学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方面造诣深厚;与知识分子之间充满争议的交往;等等。本书收入了不少《胡乔木传》没有涉及的内容,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这位在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起过独特作用的重要人物。


9


学者的本分——传统士人、近代转型及学术制度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胡成,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是作者近30年来陆续刊发在《二十一世纪》《读书》等杂志上的一些评论,以及这两年来尚未刊发的文章。全书虽分三个主题——“传统士人”、“近代转型”与“学术制度”,核心问题却是试图讨论如何构建一个更好的学术外部、内部环境,目的是想让那些“不成功”学者,或那些毅然步入这一“疯狂的冒险”之年青学人,能有稍微多一点的从容不迫和气定神闲。


10


首都迁移与学术文化的分合——以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为中心的探讨(1919-1937)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本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处新旧二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因首都迁移、政治中心南移、“最高学府”的称谓转换而导致的两校之间的学术文化竞争。北大与中央大(包括其前身)的文化纷争集中地表明了这两所大学在处理传统与西方时的不同主流趋向。这既是一种文化观念之争,也是一种“话语权势”之争,充分显示出近代学人借助大学这一平台传播其文化观念的种种努力。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的形成,大学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人的学术文化观念。


11


崩解的近代: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瞿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在一个皇权崩塌、科举废除、道出于二的年代里,中国人心中的成轨、成法与成例被西人、西法、西学冲击得七零八落。但这些碎片又未真正地落尘归土,消失无形,而是风扬各处,随枝附丽。对于这旧日一切濒临逝去,却又存一线之续的“天下为学说裂”之局面,读书人既是塑造这种困局的不得已却强有力的推手,同时又在承受着他们自己改造自己,甚至自己消灭自己之后的困惑与苦痛。本书尝试挖掘这些读书人当时生活、行动与心境的几个侧面,以为清末民初中国的变之深与变之痛做一个解说。


12


共产主义下的引洮梦:“大跃进”时代的水治与国治(1958-1962)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刘彦文,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师。


1958年6月仓促上马的引洮工程是甘肃省委为解决定西、平凉等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苦瘠异常的生存问题而力推的样板水利工程。作为历史学的个案实证研究,本书以引洮工程的修建为经纬,条分缕析、逐层推进,着重分析因其生成的工地社会的存在状态,重点考察其运作机制而非成败,以此揭示大型工程层出迭见于不同时代和国度的原因,是特殊“时间”和“空间”的合力作用。


13


科举与最后的进士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韩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


本书利用了档案、科举录、日记、书信、诗文集、报刊等大量新史料,提出了科举改章和开进士馆“两条脉络”的科举改制整体研究思路,切实扩充了清季科举改制的研究内容,呈现了科举改制相对完整的实际运行图景。同时,以一个人数众多但范围固定的进士精英群体为对象,探讨后科举时代士人群体的转型和命运问题,既分析把握群体的整体特征和趋向,也观照其内部的分层、差异和复杂性,并将停废科举、清末新政、辛亥鼎革、民初政局一并纳入观察,弥补既往研究更偏重个体和乡村士子的薄弱之处,拓展和推进了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转型的研究。


14


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书以专题研究为主,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以此揭示出20世纪乡村社会变迁的共趋性特征与历史演变趋势。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起一个纵向发展的逻辑关系,力求由此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历史进程;二是从区域角度切入,以问题为中心从横向展开,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


15


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研究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黄丽安,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本书首次对朱家骅在中研院的工作做系统评述,在选题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在材料方面,查阅了朱家骅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台湾国史馆等处档案,几乎穷尽了海峡两岸相关的原始档案材料和相关研究文献,这是该书最大的特色。该书对朱家骅与中研院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关系做了清晰的梳理,同时系统厘清了1928—1957年中研院这40年的历史,充实了中研院前期历史研究,具有其独立的学术价值和特殊的文献价值。


16


从大野泽到梁山泊:公元12世纪末以前一个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史(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贾长宝,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在读博士。


“大野泽—梁山泊”作为黄河下游曾经存在的巨浸大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与郡县地理沿革、河渠沟洫变迁、漕运水利建设、屯垦括地等问题都息息相关,又长期以“盗区”知名,所以引起古人格外的关注。从宋元到明清,该湖泊的由来与消亡是历代史地学者必定论及的问题。但因缺乏自然地理学科背景,传统著述对“大野泽—梁山泊”的具体演迁解释得较为模糊。本文尝试以现代历史地理学方法,对“大野泽—梁山泊”在公元12世纪末之前的演迁史进行分析。


17


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毛亦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本书系统研究了清代卫所机构及其下辖军户、屯田、税粮归并州县关系的转变过程。作者广泛利用了1800余种地方志,以及明清两代的典章志书、题本奏折、文集乃至契约文书等各类史料,并对之进行考辨,从而深入系统地梳理了清代卫所制度的演变与卫所机构裁革、归并州县的具体过程等。


18


史料、方法与视角——走出近代江南城镇化水平的研究困境(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江伟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书运用“城镇化”相关的理论概念对江南市镇进行实证研究,既强调对所谓“城镇化水平”的实质要有清醒的认识,又以之作为管窥江南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切入点。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文献辨析、地名考证等传统研究方法外,还重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如地理学的GIS技术、统计学的统计估算方法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研究(1871—1931)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谭皓,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日本中央政府及各省通过官方形式,派遣了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但中日两国学界对其知之甚少,以致人们只知近代有“中国人留日”,却不知“日本人留华”。本书依据中日双方原始档案史料,并与时人日记互证,以“二重印证”的方法考证、修订出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史实,梳理了日本中央政府、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文部省、农商务省等对华派遣留学生的经过。 


20


清代仓储的救灾逻辑与制度困境——以江南为中心(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吴四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书以苏州丰备义仓为点、江南积谷仓储为面,全国仓储制度为体,全方位、多层次探析清代仓储的救灾逻辑与制度困境。作者认为清代仓储制度演变呈现由盛转衰、官退民进特征的原因在于其内在经营、管理的困境,即以仓养仓、官吏管仓的传统模式。而以苏州丰备义仓为代表的晚清江南积谷备荒仓储,经营上仓外养仓,实现多元经营;管理上官绅会办,实现绅士主导,成功地走出了仓储救灾逻辑中的矛盾,探索了救荒事业的创新模式。


21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面相。本书旨在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缘起、类型与方式,梳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十月革命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辛亥革命纪念、抗日战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新中国国庆纪念的历史情形,并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基本特点、历史作用进行客观评价。


22


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书以中国应对一战的自然发展为顺序,渐次围绕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中国内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最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23


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安东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各省学政,却变更其官制定位,以职掌各地学校的士习与文风之名,出入于内外官之间,其地位升降与权限划分的特殊设置,具体反映出清廷在直省实施分权制衡,从而维系皇权统摄的行事和用意。本书贯通有清一代学政制度的沿革,不仅展现了学政在内外官格局中的身份、地位与权限及其演变,而且揭示了晚清变局中学政应对新事务的表现及局限,以及参照外国官制变革的进程与纠葛,凸显古今中外政治体制的差异。 


24


国民党军队党军体制演变研究(1924-1928)(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李翔,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军一度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浓烈的意识形态信仰。党军体制是国民党以俄为师,以党代表制、政治部制和特别党部制为主要内容,实践军事与政治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这种军政关系的改革,一时之间为中国近现代军事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气象,是国民党对于失衡的军党、军政关系的努力整合。


25


清季民初的学制、学堂与经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朱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通过对清季民初学制、学堂与经学关系的研究,以近代中西学关系的消长为背景,梳理了科举不能容纳西学之后,中学进入新式学堂分科设学的架构,被西学分解重组,以致经学最终因难以调试而被迫退出的历史进程。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具体展现近人如何用西式统系来条理中国固有学问,避免简单判定经学退出历史舞台的复杂性,借此深入了解困扰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症结。


26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张帆,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


本书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揭示“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探求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在晚清民初的语境中,“科学”作为学术进步的表征,引申为负载历史进化主义的概念工具参与了学术转型、政治变革、价值重构等重大历史事件。


27


透视抗战历史的侧面——藏传佛教界僧人的抗日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喜饶尼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本书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后藏传佛教界僧人的抗日救亡活动,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认识藏传佛教界抗战时期社会活动的精髓,证明其是抗日洪流中一支不寻常的社会力量。


28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丛书)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清代儒学如同历史上儒学各派的大汇演,汉学、宋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竞相登场。清儒研究的是经学,著意的是现实,核心是对“道”的探讨。此“道”是圣贤之道,也是现实道路。长期以来,学界比较多地从知识(knowledge,academic)层面来理解和考察清代学术。本书则拟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清代各学派在儒家之“道”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29


清季新刑律的创制修订与礼法论争(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李欣荣,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本书以清季修律为研究范围,重点探讨以《大清律例》为主体的旧律体系的解构进程,以及新刑律修订过程中的制度转换与礼法关系等问题。本书并非法律史的专门研究,而是通过讨论新刑律创制、修订和审议进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叙述前人未曾清楚说出的“故事”,以展现清季最后十年政治和思想的发展脉络。


30


近代工商同业公会与行业市场秩序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魏文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本书在关注同业公会作为商人团体属性的同时,更关注其作为经济组织的本位职责。在此视野下,不仅同业公会宏观制度、组织、功能的研究继续得到推进,还呈现出极为鲜明地以行业和市场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即以同业公会作为透视近代行业经济与市场制度变迁的观察点。


31


职业、市场与社会:近代会计师群体研究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魏文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晚清民初,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传统行业在转型调适,新兴工商及服务行业裂变求生。与此相应,职业市场与职业分化亦加速前行。在民国初年,现代会计师制度正式建立。本书从近代会计师群体的形成、职业制度、会计师公会的内部运作和集体行为、会计师群体与公共组织的财务监察、会计人才的养成、会计团体、会计人生等方面分章叙述了近代会计的职业化过程。


32


中国共产党史学史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耿化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共产党史学是20世纪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晚起、显要的学科分支,本书在搜集整理中共历史学科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研究主体和客体、史料与史观、叙事框架和研究范式之演变,考察中共史学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的演化过程,分析其中具有学术史标本意义的史事、史家和史著,批判总结中共史学的传统与遗产,以期为中共历史研究提供参照。


33


政治的操演:现代中国国家纪念日研究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郭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本书主要研究自中国有纪念日以来国家纪念日的演变与发展。自1912年以来,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纪念日体系而开创自身的国家纪念日。本书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国家纪念日重要功能的专题研究;二是国家纪念日与抗日战争的关系,国家纪念日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三是国家纪念日与新中国的社会变迁。


34


生活场域与阶层再生产:以民国时期上海、北京知识群体为例(1927-1937)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胡悦晗,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本书以布尔迪厄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以1927—1937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35


杯酒之间: 清末南昌教案研究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杨雄威,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


南昌教案是晚清最后一个重大教案,同时也是清末最典型最受人瞩目的涉外公共事件之一。本书考察并分析了各种相关叙述文本,对其史实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历史脉络和时代剖面的纵横双向坐标,以及区分事实、认知和言说的三层叙事,完成对南昌教案的深度和立体诠释。


36


党意与民意:北平市参议会研究(1928-1948)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肖守贸,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本书通过对北平市参议会进行个案的深描,集中讨论了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列宁式政党和民意机关的复杂关系。力图揭示在高层权力频繁更迭的情形下,不同层次地方性的民意机关相当程度的延续性,是理解戊戌变法以来中国政治演变和基本政治理念的一条潜在线索。


37


从省城到城市:近代广州土地产权与城市空间变迁(1860-1936)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黄素娟,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应用社会学系讲师。


本书探讨了近代广州土地产权的产生及其被纳入政府行政管理的过程,试图以地域社会的角度,展示广州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下从“省城”到“城市”的景观变迁和建构过程,以加深对中国近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重新思考中国城市的转型问题。


38


重庆大轰炸(含成都、乐山、自贡、松潘)受害史事鉴定书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刘世龙等  主编


本书收录的是中日两国13名学者专家为重庆大轰炸对日民间索赔诉讼而撰写的12份鉴定书。着重揭露的是侵华日军对重庆、成都、乐山、自贡和松潘进行战略大轰炸,严重违犯国际法,不分军事目标和非军事目标而无差别大规模杀害中国民众、严重毁损其财产的罪行,深具法律价值、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39


在观念与思想之间——论先秦义范畴之生成 

2.15近代史新书专用分割线


桓占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义作为三代文明的准则,对先秦政治文明、道德文明和制度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最本质、最深层的文化心理。本书把先秦义范畴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指出其具有两条线索:一是作为观念的“义”;二是作为思想的“义”。义观念多体现在政治层面和一般社会层面;义思想则体现在理论层面,是经过思想家们系统论证后的理论成果。

2.15近代史新书-学术文库

    

    40.《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关晓红,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41.《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42.《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标签: 近代史
上一篇: 北上广:逃离或坚守
下一篇: 新书速递 | 域外拾珍: 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