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中心 > 国际问题

报告精读 |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

2016年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在京发布。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生效。该协定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确立了国际气候治理的新范式。它不是气候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推动国际气候治理合作、落实《巴黎协定》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中国为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和生效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的倡议下,G20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为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9月3日以154票全票通过的形式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美国奥巴马政府采取行政协议的签署模式接受了《巴黎协定》。中、美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计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两国联手批约对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其他国家做出了表率,树立了积极的形象。


QQ截图20161109140236



格局调整成就《巴黎协定》新共识

《报告》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格局,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南北两大阵营演化为当前的南北交织、南中泛北、北内分化、南北连绵波谱化的局面。在连续的波谱化趋势向中,仍有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概括起来可表述为:两大阵营、三大板块、五类经济体。即:(1)南北两大阵营依稀存在;(2)发达、新兴和欠发达三大板块大体可辨;(3)五大类别国家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口增长较快的发达经济体、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人口趋稳或下降的发达经济体、以中国为代表的人口趋稳的新兴经济体、以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以低收入为特征的欠发达经济体。《巴黎协定》正是在新的谈判格局下实现的利益平衡。可以说正是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主要经济体或谈判方在经济、排放、贸易等领域国际格局的调整,导致各方谈判诉求出现变化,南北界限趋向模糊,而这些变化共同成就了《巴黎协定》新的国际共识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国际气候治理范式,在国际气候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中、美为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的倡议下,G20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既为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共同搭建经济大国绿色低碳伙伴关系传递了积极信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9月3日以154票全票通过的方式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而在美国,奥巴马政府采取行政协议的签署模式,绕开国会接受(Accept)了《巴黎协定》。


中、美两国领导人在G20峰会期间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中、美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计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两国的批约对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其他国家批约做出了表率,树立了积极的形象。虽然有分析认为奥巴马政府签署的行政协议在未来总统更迭过程中会产生变数,但奥巴马政府赶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完成《巴黎协定》的批约,至少能够将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和过去近10年的国际气候谈判成果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巩固下来。


欧盟积极行动,全力促进协议生效。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2%,且欧盟始终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倡导者和积极行动方。法国早就通过了两院决议,并在2016年6月15日完成了《巴黎协定》的批约。德国联邦议院于2016年9月22日表决批准了《巴黎协定》。2016年10月5日,包括法、德、葡等国的欧盟国家和加拿大等11国共同完成了批约手续,为《巴黎协定》生效完成了最后一步。截至目前已经有193个国家完成了《巴黎协定》的签署,其中有97个国家向联合国递交了批准文书,批约国家排放量接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一般来看,像《巴黎协定》这样复杂和带有争议的国际协定往往要经过数年才能完成批约进程,从而具备法律效力。《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就耗时7年之久,而《巴黎协定》的生效堪称飞速,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上的高度政治共识和积极的行动意愿。


《巴黎协定》对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将产生三方面重大影响

《巴黎协定》不仅凝聚了全球领导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而且推动了国内高层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共识。从国务院批准《巴黎协定》谈判预案,到习近平主席亲自到主会场做主旨发言,再到张高丽副总理赴联合国总部签署该协定,最后到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G20期间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高层领导这一系列密集紧凑的与气候变化相关事务的互动,展示了高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和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心。这样的共识将是未来持续、高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保证,也是我国继续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全球国际治理的保证。


《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研讨和提出的时期,正值我国多个部门、行业、地区制定“十三五”规划。因此,事实上我国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已经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多个部门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并开始实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引导。这些目标包括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碳强度的目标,工业、服务业节能降耗的目标,林业和湿地植被碳汇的目标,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目标等;此外,还涉及全国低碳发展试点城市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的建设。可以预见,在《巴黎协定》的约束和促进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不仅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实施,而且会在实施的深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融入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已将“创新”“和谐”“开放”“绿色”“共享”五大理念作为“十三五”期间指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五大理念,并把建立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我国“转型经济”不同于苏联解体后的“转轨经济”,后者从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而我国的转型发展则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型,需要突破既有的规则,完善和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框架。《巴黎协定》的实施,可以帮助我国启动和推进相关工作进程。同时,《巴黎协定》也是针对到2030年的中长期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安排,我国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巴黎协定》表明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绝不仅仅停留在“十三五”期间,而将是一种中长期的制度安排,将贯穿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巴黎协定》的实施,不仅对“十三五”期间的我国低碳发展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能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巴黎协定》达成有助于我国透明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巴黎协定》是一个全面平衡、持久有效的气候变化国际协议,涵盖了包括透明度在内的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各要素,透明度是各方落实《协定》、建立互信、确保整体力度的基础。尽管《协定》中透明度的具体规则和操作指南以及各个要素细节还有待后续谈判制定,但就《协定》条款以及巴黎缔约方会议决定的内容看,《协定》下的透明度机制将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造成一定的压力与挑战,我国应当尽早研究、提前准备、系统部署、从容应对。


强化透明度不仅是国际趋势,而且是我国自身的需求。《协定》所确定的强化透明度框架,标志着气候变化透明度的国际发展趋势。作为《协定》的缔约方,提高透明度也是我国履行国际法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透明度也是我国自身的需求。第一,透明度的提升将为我国气候变化治理决策提供更为全面、系统和准确的信息,从而对决策形成有力的支撑。第二,透明度的提升也将为我国建立碳市场提供保障和支持。对于碳市场而言,有关排放许可和排放量的信息是确定市场价格的最基本信息,而信息可信度是必要内容,因此强化的透明度体系可以提升碳市场的可信度、接受度以及系统有效性。第三,强化的透明度机制也将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公众意识,并进一步有效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在《协定》达成后,我国应根据透明度机制建设的要求,积极使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透明度体系建设与国际规则接轨。就目前来看,我国在透明度的统计资源整合、统计数据时效性、统计机构能力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上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统计资源整合上,当前我国国内统计体系架构相对分散,主要为国家和地方统计局、国务院各部委及下属统计机构、行业协会或数据采集业务部门。为实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平衡各机构的统计能力差别,统计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与完善,从而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统计体系各组成部分的资源潜力和专业优势。在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上,我国统计数据发布时间相对滞后,特别是能源统计数据发布时间滞后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约一年,难以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等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在统计机构能力建设上,透明度机制的强化有赖于相关指标的统计,需要及时、准确、有效的统计数据。加强各类统计机构的能力建设是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收集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强化透明度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由负转正”,全球变暖或更加显著

全球变暖的诸多事实显示,2015年是自有现代观测以来最热的年份,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约0.76℃。赤道中东太平洋尼诺3.4区的海表温度距平为1.6℃,海洋温度明显升高;海平面上升突破纪录,全球海洋热含量突破新高。自1854年以来,共发生了27次厄尔尼诺事件和4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有3次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是1982/1983年、1997/1998年以及2015/2016年。2006年之后的十年间,已出现了3次厄尔尼诺事件,3次拉尼娜事件,也就是完成了3次转换,厄尔尼诺转为拉尼娜或拉尼娜转为厄尔尼诺的速度在加快。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自2014年9月开始,2015年11月达到顶峰,2016年5月结束,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水事件,已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对全球变暖有重要的正反馈。超强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其所处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有密切联系,PDO正位相有利于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的维持。目前PDO已经从前期的负位相向正位相转折,这种变化或转折可能会使世界气候或中国气候的格局发生改变,使得全球变暖更加显著。


2016年汛期暴雨过程多,极端性强,累计雨量大,南北方洪涝并发,全国共出现35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汛情,华北、西北部分地区暴雨洪涝严重。城市内涝突出,地质灾害较重。2016年6月28日~7月6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暴雨过程和2016年7月14~21日发生在华北、黄淮和江汉地区的大范围暴雨过程在1961年以来的区域性暴雨事件中排名第5位和第7位。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两次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影响了全国30省份,有72县市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性别差异使得我国女性成为贫困地区灾害承受的主体

我国的气象灾害影响分布与贫困县分布有着高度一致的情况,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农村地区。由于许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女性成为务农和照顾家人的主要劳动力。受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性别不平等现象还很突出。据统计,农村留守妇女人口达到了5000万,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65%~70%,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这也意味着,在灾害来临时她们也是主要的承受者和决策应对者。所以女性,尤其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女性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之一。


目前,我国无论是政府的统计、调研资料,还是学术研究的论文、专著,对女性与气候变化的统计和研究还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中国、英国、瑞士共同合作开展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ACCC)项目”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区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例如,该项目对宁夏地区的调研发现:(1)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是宁夏贫困地区的典型弱势群体,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生育率高、健康水平相对低下,导致适应能力较差。许多青壮年回族妇女不识字,很难外出就业,对于政府实施的生态移民项目而言,这些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的贫困人口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容易在移民后返贫。(2)气候变化增加了妇女群体的劳动时间和家庭负担。气候变化加剧了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减少农作物收成、增加病虫害,降低作物品质和营养成分,在极端年份(如旱灾、冻害或洪涝灾害等)的歉收绝收,使得不少家庭入不敷出,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于是家庭的主要工作大都落在妇女们的身上。


我国政府和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女性群体的影响,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政策和措施。2011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除了明确妇女在经济、环境、法律等领域的发展权利之外,明确提到妇女在“参与决策与管理”领域将被赋予更多的发展机会。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要考虑性别差异和妇女的特殊需求,确保妇女平等分享发展成果。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妇女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宁夏通过实施生态移民项目解决了8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气候贫困”和“贫困陷阱”问题。其中,通过提供就业、打工和培训机会,改善了一些移民家庭的妇女生计和社会地位。通过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将农民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每年交30元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医疗费用可以报销80%,农村老年妇女获得了养老的“保护伞”。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在灾害防御过程中的独特性,我国还采取了一些赋权性政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是:第一,增强妇女获取并应用天气和气候服务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果。如针对农村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对减灾信息关注程度低的情况,组织针对女性的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相关培训教材和案例也设计得简明易懂,符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双重决策需求。第二,针对女性获取天气气候信息手段的特点,扩大气象信息对女性群体的覆盖率,在农村地区架设了更多的电子显示屏和高音喇叭;在电视机较为普及的地区,气象信息的播报时间也考虑了女性群体的收视习惯。第三,重视女性参与天气气候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如建立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中,女信息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她们在了解妇女防灾减灾需求,及时向女性及弱势群体传递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重视气象预报和减灾服务领域女性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女性工作者的占比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成员中处于较高水平,国家级单位中女性占比已达40%以上。


巴黎协定后,国际航空、海运业加快推进务实行动

国际航空、海运业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中举足轻重。


绿皮书介绍,国际航空、海运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下最早启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行业,其源头在于国际航空、海运业自身特征所带来的技术问题,即其无国界性及派生于经济需求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分配的难题。因此,多年来航空海运减排谈判在公约和行业组织两平台下同时推进,谈判重点焦点和政策走向几经变化,各方围绕行业减排谈判的主渠道、减排适用的原则和路径等问题分歧不断、徘徊前行。


绿皮书同时表示,巴黎协定虽未涉及国际航空海运减排内容,但决不意味着这两行业的减排责任有丝毫减轻,相反,两行业将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国际海事组织(IMO)两行业平台的既有框架下加速推进。


对此,绿皮书梳理了巴黎协定通过后ICAO和IMO两行业平台的最新进展。其中,ICAO力推包括技术、运营、替代燃料及市场措施等在内的一揽子方案,并在9月召开的第39届大会通过决议,计划于2020年启动全球国际航空市场机制;IMO达成了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决策在内的船舶能效“三步走”路线图,并在10月召开的第70届环保会上通过数据收集机制规则,启动路线图的第一步,并就海运业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商讨具体行动计划。


事实上,以往的经验也表明,行业组织有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行业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IMO早在2011年就通过了全球首个温室气体强制减排规则——船舶能效规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面向所有国家、针对全行业采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能效措施的组织。绿皮书认为,巴黎协定后,未来全球将利用各种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进一步加速为两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寻找符合自身特征的解决方案和路径,行业组织也将按照既定的框架和路线图,更为有力的推进巴黎协定的落实。


“十三五”: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

在“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三五”我国能源发展的四个背景:我国经济和能源发展进入新常态;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国家目标,“十三五”需补短板;实现并争取超额实现2020年国家低碳发展目标;《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十三五”能源的发展必须明确指引低碳转型。重点阐述了“十三五”能源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节能、提效,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减煤,煤炭年消耗在“十三五”见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新型城镇化应走低碳道路。最后,给出了“十三五”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应达到的四个标志性目标。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加剧

绿皮书发现:近50年来,云南气候带总体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的变化趋势特征,伴随着气候带变化的影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加剧。


云南省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低温冷害。冬春干旱影响严重,气候变化可能致使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水资源自然供给不足,干旱将成为制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异常冷害风险也不可低估,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出现的极端冷害事件破坏性加大,热区特色经济作物遭遇低温冻害的概率加大。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降水、气温分布的空间格局会继续发生改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象灾害增多增强的可能性加大,云南省原有农业气象灾害的格局可能会被完全打破,这将给因气候带变化带来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不可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云南省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给云南高原多熟种植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但同时也为作物病虫提供了充足的寄生条件。春季温度升高,容易造成病虫害春季早发,致使病虫害的威胁提前;秋季温度升高,会使得病虫冬季休眠推迟,致使病虫害的危害期延长;冬季温度升高,有利于害虫和病原体安全越冬,致使来年作物虫病源基数增大,农作物受害风险增大;年积温增加,可使病虫繁育的世代和数量在一年中的总量增多,从而引发危害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会因为气候变暖蔓延到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区,致使农业生物灾害扩大蔓延。由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对于热带地区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免疫力十分低下,导致蔓延加速。由于气候变暖的持续,未来云南省农作物病虫害将处于持续偏重发生趋势。


1.5℃目标是开启未来世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巴黎协定》将努力控制全球温升到2100年不超过工业化前的1.5℃确定为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科学研究表明,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范围内地球各系统要承受的气候风险要远低于2℃。当然相比于2℃目标,1.5℃目标对全球减缓行动的要求更为严苛。尽管在巴黎协定中各缔约方承诺了各自到2030(2025)年的减排目标,但相对于实现1.5℃目标而言仍有很大的差距。多家研究机构的模拟研究表明,如完全执行当前INDC,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范围为2.2℃~3.4℃。截至2025年,实现当前INDC的减排承诺后,2℃温升目标下全球仍有467 GtCO2(万亿吨CO2当量)的排放空间,1.5℃温升目标下全球仅剩17 GtCO2。到2030年,基于NDC的排放已经超过了1.5℃目标的排放量。按当前的路径来看,若想实现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范围内,全球不仅需要立即行动并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脱碳和固碳措施,在2100年前,还必须实现负排放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1.5℃目标不仅是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也是开启未来世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区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明显

绿皮书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区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明显,海表温度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分别为每年0.015℃和每年3.0 mm,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有明显的年代际异常。并且,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围垦填海、污水排海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干扰愈发明显,海洋环境与生态的气候脆弱性愈发突出,包括海洋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明显等现象。本文总结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风险急需采取的对策措施。



标签: 国际问题
上一篇: 报告精读 | 伊朗蓝皮书:伊朗发展报告(2015~2016)
下一篇: 户部良一|日本陆军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