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书讯|于化民等: 《裂变与重构——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

abcacef


本书简介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成为一个巨大的裂变和重构过程的标志性事件。新中国创造了中华大地上亘古未有的新制度、新社会,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解放,使整个社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一历史巨变的来龙去脉,围绕中共建国方略的形成、新中国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的酝酿与确立、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筹备和召集新政协、老根据地和新解放区民众动员、建立巩固人民政权、推进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和重建社会秩序等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透过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到,曾经静止的“时间”是如何重新开始的。

本书作者(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黄道炫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亦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

雷  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戈瑞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研究部馆员

李国芳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梁尔东  黑龙江省档案局研究馆员

刘大可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曲爱国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

王海光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王钦双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

王士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闻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吴晓东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博士研究生

吴学先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于化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会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  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周婷婷  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本书目录
上册
第一编 建国蓝图的设计与实现
一 新旧政协之间:中共建国方略的发展轨迹
 国共和谈中的国家映象及其幻灭
 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五一口号”与新政协的筹备
 七届二中全会建国构想的实现
 
二 阶级关系变动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国体问题的本质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把统一战线建立在正确的阶级政策基础之上
 对“人民大众”的科学界定
 不能没有民主,也不能没有专政
 一种新型的国家制度
 
三 新政协筹备期间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筹备新政协的提出与试探
 民主党派对新政协的最初理解
 新政协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与统一
 共同纲领的起草与重心转移
 
四 百川归海: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
 保密局对在港民主人士的监视
 海上护送通道的开辟
 民主人士分批秘密北上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以内蒙古为中心
 民族自决、联邦制主张的提出
 抗战时期中共放弃民族自决主张了吗?
 抗战胜利后“民族自决”活动的受挫
 民族自决的中点: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终确立
 
六 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与开局
 彻底告别旧中国屈辱外交
 平等、互利:构建新型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的利弊得失
 以独立自主的新姿态走向世界
 
第二编 民众动员和新区域的占领
七 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进军
 向全国进军的擘画和决策
 大进军过程中的战略指导
 发动群众、军政并举的剿匪策略
 
八 内战中的民众支前:以冀鲁豫区为例
 战争中的支前动员
 支前民夫的管理
 战勤宣传与利益分配
 如何应对战勤的压力
 
九 上海解放前夕国共两党对护工队的争夺
 护工队的成立及其性质
 工潮中表现各异的护工队
 护工队消亡与人民保安队的兴起
 对护工队的几点看法
 
十 人民解放军对新占城市的军事管制
 军队执行军事管制任务的基本情况
 军事管制行动的准备工作
 军事管制行动的具体实施
 军事管制行动的结束与启示
 
十一 中共的首次都市体验:北平接管
 接管北平的前期准备
 政权、司法和经济接管
 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
 
十二  贵州新区:从军事占领、政治占领到社会占领
 中共进军西南和贵州的接管
 西南匪乱和贵州剿匪
 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清匪反霸
 政策调整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中共接管贵州过程的几点总结
 
十三 重现海晏河清:华东地区的剿匪斗争
 华东匪特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华东军区的剿匪部署与作战经过
 对城市和陆地匪特的集中打击
 对海上匪特的大力清剿
 华东剿匪斗争的历史意义
 
十四 特殊战线上的华润公司和华润人
 华润公司的由来与使命
 为前线输送急需物资
 完成中共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下册
第三编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十五 老区土改:黑土地上的暴风骤雨
 “五四指示”与东北局“七七决议”
 清算分地斗争的开展
 煮“夹生饭”运动
 “砍大树、挖财宝”运动
 贯彻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
 土改中的偏差与纠偏
 
十六 建国前后的“农业社会主义”风波
 对“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刘少奇与东北局、山西省委的分歧
 毛泽东表态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
 有关这场争论的历史回声
 
十七 走合作之路:山东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中共对农民互助合作的领导机制
 农民的互助合作实践
 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十八 无锡农村土改的政策背景与实践效果
 土改前的地权分配与经济状况
 无锡农村的土改实践
 土改与农业生产的变化
 土改与农民生活的变化
 
十九 农村互助组:组织起来与互助两利
 组织起来:互助组的组成与规模
 互助两利:互助组的运行与评工算账制
 互助组对农业生产的促进
 互助组建立与运行中的问题
 
第四编 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
二十 努力建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
 稳定物价,救灾安民,统一全国财经
 废除保甲制度,健全城乡基层政权,改造社会组织
 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习流毒,树立社会新风尚
 肃清旧思想,推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
 
二十一 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城市工作及其经验
 城市功能定位: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城市行政系统与人民代表机构的建立
 把握城市工作枢纽,妥善处理劳资问题
 建国初期城市工作的基本经验
 
二十二 山东老区干部南下的组织调配与派遣
 前奏:最早的山东“南下干部”
 干部南下的中央决策与任务分配
 山东南下干部的人员组织与调配
 南下干部的集中培训与派遣
 
二十三 新社会的劳资关系与工会角色定位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劳资关系
 工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提出与认识分歧
 刘少奇对工会角色与作用的思考
 对李立三的批判及其后续影响
 
二十四 北京建政过程中基层政权体系的形成
 探索:区、街两级政府的设立及其撤销
 调适:扩大区公所、设立协议机构与恢复区政府
 定型:区级人代会召开与街道办事处的设立
 
二十五 会门末日:北京市取缔一贯道斗争的经过
 一贯道的起源、流变和发展
 一贯道在北平的发展、活动及其内幕
 北京取缔一贯道工作的开展
 取缔一贯道斗争的胜利及基本经验
 
二十六 山东解放区教育的恢复与整合
 恢复与发展教育的整体筹划
 农村教育的恢复与初步调整
 城市教育的接管与改造
 最后阶段:整理与巩固
 
二十七 从《大公报·青年群》看上海青年的思想转变
 《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缘起
 从“学习小组”到“学习会”
 “问题讨论”中的正确引导
 《青年群丛书》的结集出版
 《青年群》对上海青年思想转变的影响

卷尾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一篇: 张平:经济回升动力显现 新增长阶段期待二次转型成功
下一篇: 新书 | 王春光:《超越城乡》